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途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9/22 14:33:10

刘凯 钱敏娟

[摘 要]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应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出发,梳理其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理论的渊源,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以大学英语课程一个具体的单元为例展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着重论述教学目标、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步骤三个核心要素的内容和思路,旨在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语言哲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二期)“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讨”(202030)

[作者简介] 刘 凯(1987—),男,江苏如皋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中医翻译研究;钱敏娟(1980—),女,四川雅安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ESP教学与中医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145-04   [收稿日期] 2021-01-30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它的核心内涵在于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一种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綜合教育[1]。大学英语具有课时多、覆盖广、跨度长的特点[2],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展开“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应担当起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重要使命。因此,能够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语言教学理论必然是一门具有马克思主义取向的语言哲学理论。本文通过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渊源关系,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学的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以大学英语一个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途径,以期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二、具有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简称SFL)源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已发展成为语言学主流学派之一。其创始人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明确指出,他是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一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3]。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发展出的核心思想,如元功能、社会符号观、层级化、语境等均在不同层面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观[4]。以SFL社会符号观为例:区别于传统结构主义的观点,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语言为一种社会符号系统[5],始终将语言放到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特征和本质。关于语言和社会,韩礼德认为,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自然辩证关系:一方面,语言和社会是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与社会存在着一种建构和被建构的关系,语言受制于语境,反过来作为意义潜势的语言又能够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6]。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语言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这就与“课程思政”以语言为载体、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理念有着天然的联系。

语言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被视为一个层级化系统[7](见图1),涵盖社会和语言两大层面。各层面包含数个子系统,各个层级和系统之间是一种由下而上的体现和被体现、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社会层面包含意识形态(ideology)、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以及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可分为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量,语言层面则包含语篇语义、词汇语法和音系层,其中语篇语义层包含对应于上述三个语域变量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它们又由词汇语法层中的及物性子系统、归一性子系统、情态系统和主述位子系统等体现。

综上所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看来,话语始终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反过来,话语也能建构意识形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篇分析,能够帮助人们从意识形态—语义—形式互动的角度,客观、系统地揭示和剖析话语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因此,作为一门适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能在理论渊源上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契合,更能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一个科学的可操作途径。就具体的应用来说,本文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理解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应始终从思政的角度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与学生一起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去有的放矢地分析课文,对它们所传递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做出适当的引领。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于有益性话语,应值得提倡和弘扬;那些有悖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点的,属于破坏性话语[8],应予以批判和摒弃。这样一来,大学英语课程就能够做到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SFL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文以江苏某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开设的大学英语IV级课程中的第一教学单元为例,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4》,第一单元的标题为“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从功能语言分析来看,该标题是一个缺省了动作执行者(actor)的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过程的另一个参与者是拟人化的大自然(nature),动作过程“fight”一词可释义为“to strive to overcome a person by blows or weapons”,因此,该标题从字面来看意图表达的是与大自然做斗争之意。然而,本单元Text A的标题“The Icy Defender”却赋予严冬明显的正面情感色彩。结合正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其表达的价值取向是人类需要敬畏大自然,顺应自然力量,与之做对则有恶果,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不谋而合,是该单元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立足该思想政治元素,本单元构建了一个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学设计。它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采用语类教学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制订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材料,设定教学步骤来指导课程教学。下面就该单元教学设计中的三点核心内容予以简述。

(一)教学目标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本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接受人类应该敬畏大自然、顺应大自然这样一种价值观点。区别于思想政治课程,本单元的价值观不依赖显性地灌输,采用的是“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它是伴随本单元语言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综合课文分析、学情调查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单元设定了如下几点语言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英语记叙文语类;(2)掌握如描述形容苏联严冬的词汇和语句,如“the raw、bitter、bleak Russian winter etc.”,刻画冲突和战争的词汇、语句,如“launch、conquest etc.”;(3)欣赏和学习对比、比较两种修辞手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本单元的目标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地缘政治;二是让学生了解二战欧洲战场的历史。

(二)教学材料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教学应以语篇为本,语篇作为意义潜势的实例化,是学生习得语言产生语义(learning to make meaning)的资源。在本单元教学材料建设方面,课本中除了主讲课文外,还提供了一篇补充阅读,标题为“The Normandy Landing”。经分析,它的价值判断可以概括为大自然是客观的,不会偏袒战争的任一方,因此,属于上文所述的生态中性话语。因此,本单元又补充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20年第4期“The Case for Renewal”一文,該文图文并茂,生动地展望了半个世纪后人类因善待大自然而生活在生态和谐、美好世界的故事。两篇补充阅读与主讲课文一道为学生提供了生态有益、中性以及破坏三种类型的语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输入,更能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相处准则,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教学步骤

本单元教学步骤的设计主要借鉴了语类教学法,该教学法是SFL悉尼学派代表Martin等学者创立的[9]。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发展出的语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澳大利亚等国被广为应用,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教学时,该教学法采用一种轮式教学模式,共有示范分析、共同协商和独立写作三个步骤。本课程单元是综合英语教学,因而对此模式进行了适当修改,共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分别是语境构建、语类分析以及语篇输出。

1.语境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实例化的语言潜势[ 10 ],因具体的交际目的而产生,受到意识形态、文化以及即时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了解语篇所反映事件的背景至关重要。本单元主讲课文故事发生背景在俄罗斯,时间是沙俄及苏联时代,授课学生大多来自理科背景,对世界历史了解甚少,因此在该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介绍俄国的地理气候、人文风貌、地缘政治、法俄战争以及苏德战争。此外,环境保护相关话题也是该环节的一种重要议题,设置有头脑风暴、小组话题讨论等活动,目的是初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价值判断。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当了信息传递者和活动组织者的身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单元课文语篇相关的已有图式,为下一教学环节提供支架。

2.语类分析。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逐字逐句式的课文分析和讲解,本单元的语类分析重点是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文章展开系统的、层级化的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交际目的和结构模式。教学中采取教师先示范、再师生共同协作的方法对本单元三篇阅读材料展开语类分析。以课文“The Icy Defender”为例,它的目的是告知读者在任何战争行动都应该充分地考虑天气状况,从语篇类型上看属于说教故事(exemplum),纲要式结构为:引入—事件1—事件2—解释,其中事件部分又采用了典型的历史叙事(historical recount)语类形式。本教学环节旨在由上而下地向学生揭示意识形态、文化和语境如何影响了语篇结构及语言形式,由下至上地阐释语言建构语义的规则。换言之,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欣赏文章的主旨大意与框架结构的关系,更能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文章作者如何从复杂的语言系统中遣词造句,实现意义的准确表达。需要注意的是,本教学环节不是对课文进行穷尽的分析,因为那样既不经济,也不可取,而是要注重那些突出的、具有较高分析价值的语句、词组或词,然后从思想政治的视角去解释和思考,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3.语篇输出。语言的习得离不开输出(output)。输出不仅是内化语言结构和语用规则的有效途径,从思想政治视角来看,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用英语来正面、正能量地向外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思想,讲好中国故事。本单元中,语篇输出的具体要求设计为: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个有关气候或环境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以此为素材撰写一个故事,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展示汇报。教师可以借助此环节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为是否调整教学进度或重复某个教学环节提供有效依据。

四、结语

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每个学科、每门课程都要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共进,目的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成为学界的一个普遍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贯彻和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尚未有明确的结论。因此,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联系,尝试应用该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单元设计实践来探讨和呈现其可操作性。“以德育人”任重道远,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须从教师、教材、课程总体设置等方面来加强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2]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122-126.

[3]王志娟.SFL理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观之体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99-102.

[4]韩礼德,何远秀,杨炳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韩礼德专题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5(7):1-4+79.

[5]何伟,王连柱.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思想的源起、流变、融合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2):212-224+320.

[6]何远秀,杨炳钧.韩礼德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观与方法论[J].东南学术,2014(5):20-25.

[7]Martin, J.R. Grammar Meets Genre: Reflections on the Sydney School[J].Arts: The Journal of the Sydney University Arts Association. 2000(22):47-95.

[8]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17(5):21-29.

[9]周祥.悉尼学派语类教学法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之启示——“以读促学”与王初明“以写促学”的结合[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1):72-77.

[10]黄国文.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40年[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1):13-19+87.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 Approac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U Kai, QIAN Min-ju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which is also the main front for impla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then takes an application of SFL on a teaching design of a unit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valid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SFL, in an effort to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philosophy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