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5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30 11:57:23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5期

肖建卫 张兆强 张姿 邹仲平 薛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思政工作)“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问题的类型与应对”(15JDSZ1008)

[作者简介] 肖建卫(1980—),男,山东青岛人,管理学硕士,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兆强(1978—),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9-02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及就业环境都逐渐变得复杂,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先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的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然而现实情况与调查研究显示:一方面,高校主要集中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资源尽力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求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构与心理教师,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要求高校必须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旨在帮助大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应对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救助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当前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消极心理学为出发点,对学生消极心理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对于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也会进行相关理论性的指导,以最大限度确保大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也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引入了积极心理学教育,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查阅当下较新的参考文献,心理研究相关学者发现了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查找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但是当前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较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体系,而且当前大学生心理研究逐渐走向边缘化,内容难以得到拓展[2]。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应当在负面心理问题研究理论中引入积极心理研究方法,充实其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引入积极心理问题研究方法内容涉及:其一,大学生自我心理积极认知与完善,自我的认知、提升自尊、自我品格等积极因素;其二,大学生自我积极情感的体验,个人的幸福指数、个人的获得感等[3]。

(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方式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理教育主要由心理健康研究科室实施完成,实践的方式较为单一,路径雷同严重,缺乏创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采取的形式为:健康教育理论课、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虽然形式较为繁多,但是路径较为狭窄,不能有效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的心理研究路径的方式方法,不单一关注个体,即发病体,而更关注群体及存在人格障碍的病体。随着病体数量逐年增加,其可以成为强大的研究源。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可以有效拓宽路径,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关注的群体数量也会增加。当心理与其他学科交叉,就能使得学生在愉悦中提升心理素质,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心态[4]。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偏向行政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通过非专业的工作部门来实施。这种依靠行政机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行政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也存在形式主义和内容僵化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5]。

(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偏向對于心理学抽象理论的探讨,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无疑是必需的,但理论探讨应当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就成为当前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目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消极性较为明显。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加以治疗仍然是目前大学心理学实际应用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地将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和没有问题两大类,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应对措施通常是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在这种旧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被简单化,其解决的措施也就相应简单化,可能会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漠不关心乃至于对抗的态度[6]。

(三)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认识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存在认识单一化的弊端,会在客观上造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力度不够、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等同甚至合并起来的一系列问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僵化。少数大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和矫正,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构建所谓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这种旧有的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所裨益,但这只能解决部分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这种模式虽然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目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提供的心理服务内容和范围非常有限,效果也并不明显[7]。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目前,很多高校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8]。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使高校大学生不仅能从学校的课程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能够从多个渠道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应当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的课程进行教育,还要积极开展课外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把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在高校学生生活中[9]。

(二)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塑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即积极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并挖掘自身的力量,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品格,拥有控制自己冲动和激烈情绪的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能力,即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并着力去实现的能力、觉察自身问题并运用一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与自我保健的能力,加强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11]。

(三)重视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外在表现,积极的情绪状态会产生积极影响,且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自我暗示、适度宣泄、转移注意力、自我抚慰等方式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第二,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正向思考、拥有感恩心态等方式提升主观幸福感,找寻快乐源泉。第三,引导大学生拟定适当目标,在进行合理自我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合理看待竞争和合作关系,提升自我团队意识,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得失成败,发挥自身潜能。第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面对的人生难题,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四)重视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培育

自我意识在人格优化中发挥强大的动力功能,是人类自身内在的一种成功机制,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显得尤為重要。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第一,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逐步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自信和潜能;第二,应引导大学生全面看待自身优缺点,并积极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自己保持一种愉快、充实的心境;第三,应引导大学生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力,能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第四,应引导大学生遇事理智处理,逐步培养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教学课程和实践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应树立关怀导向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了解自我,尊重个体生命的特性,了解积极生命的意义,追求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应构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和幸福,帮助人们快乐和幸福的课程体系,可采取团体心理活动课程、网络自主课程、面对面工作坊、集体讲座等形式,着眼于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模块,通过快乐、参与和意义来帮助人们通往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一直是我国高校比较重视的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服务对象更广,目标更积极正向,接受度更高。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积极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潜能,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当采用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丰富的心理活动、科学的心理测评、规范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最后,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