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学前劳动教育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6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前劳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科学类专项)课题“优势视角下陕西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路径探索——基于某村的质性研究”(20JK0297)
[作者简介] 惠昕宇(1999—),男,陜西富县人,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2018 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8-14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奠基工程。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龄前儿童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中普遍出现了重学习成绩而轻劳动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学前教育中。深刻认识学龄前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理论根基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角度首先科学地阐明了的,是劳动教育的理论根基。首先,从劳动创造人的角度来说,劳动是人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不仅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而且通过劳动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增强和提高。其次,从劳动创造人类社会角度来说,全部社会历史本质上是基于劳动这一人类的基本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1](P193),并将劳动称为“第一个历史活动”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P531)。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人作为社会的人,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人类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劳动的结果。所以,热爱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人作为社会人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发现了未来教育的萌芽。他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4]的主张。列宁在批判民粹主义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思想,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5]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6]。他提出了“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7]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指出必须使所有的人都担负参加劳动的义务,学校应该让全体儿童的都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
(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和发展,并把这一原理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把爱劳动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就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8]同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9],从此开始在实践中加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1993年,江泽民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年,中央发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10]2010年,为了落实胡锦涛“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11]的重要指示,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各地纷纷举行劳模进校园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2013年,习近平寄语少年儿童:“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13]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勉励少年儿童:“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1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这些文件对幼儿劳动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二、学前劳动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劳动与体育一样都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以专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体育,其实是在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是人的肌肉、神经、大脑等相互协调的运动和消耗。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使幼儿在有目的的劳动中,身体的器官得到积极活动,促进四肢运动,增强器官功能,促进肌肉、骨骼、神经、大脑等的发育并使其更加协调,使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从而增强身体素质,为幼儿一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增长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
智力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首先依赖于它的物质器官大脑的成熟,其次依赖于实践的深度。学前阶段是开发儿童智力潜力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来说,劳动对于幼儿智力的开发有着其他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20%到17岁完成。”劳动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从而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丰富幼儿的劳动经验,在促进大脑发育的同时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劳动教育是实施幼儿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道德养成的基本前提。因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儿童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根本途径。通过引导幼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服从安排、按时完成任务;在劳动中接受劳动程序和组织管理训练,感受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协调的关系、劳动节奏与集体内部和谐欢快的氛围,在劳动中产生幸福感、获得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唤起幼儿的责任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主人翁意识,从小塑造艰苦奋斗的精神及自强自立的人格,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劳则不获”和“劳动最光荣”的劳动理念,有利于培养幼儿勤俭节约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从而与父母、教师及周围人建立起真诚的尊重,培养幼儿从小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劳动态度。
(四)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15]这一命题。人类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美的创造活动,“美”的产生自古以来就与“劳”密不可分。劳动不仅提供了美的来源,而且创造着美。由于人的劳动,自然界被改造成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美被认识和发展了,进而创造了绘画、建筑、彩陶等专业艺术美。有些劳动本身就是美的艺术,如绘画、刺绣、编织、缝纫等;更多的劳动比如工农业生产、家务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似乎并不直接与艺术相关,但其中都充满着审美的内容。因此,幼儿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层次美的存在,激发他们用劳动创造美的动力,促进幼儿审美观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劳动教育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劳动不仅是单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而且往往伴随一定困难。要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预料中的或意想不到的困难。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属于初次开发阶段,摆在他们面前的任何一项劳动都是新鲜、陌生的,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困难。把劳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幼儿从小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锻炼幼儿的受挫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三、建立和完善学前劳动教育体系
幼儿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多年以来,由于幼儿教育机构和社会各部门担心幼儿劳动中的安全风险,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包办太多,使得幼儿教育以保育为主,忽视了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幼儿劳动教育体系,是把幼儿劳动教育落在实处的关键。
(一)学校要发挥学前劳动教育的主体作用
第一,学校(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的专门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要根据劳动教育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或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幼儿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提高幼儿教师开展学前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第二,幼儿教育机构要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时间,开发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应在保障幼儿安全的情况下,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可以把一些兴趣性游戏转化为有目的的劳动,寓教于乐,还可以把儿童日常生活环节纳入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吃过饭后把餐具送回指定地点,自己学习穿衣穿鞋、整理玩具、学习手工制作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劳动的乐趣。
第三,幼儿教师不仅要成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体,还应当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引导、影响家长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幼教机构教育相一致,共同担负起幼儿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家庭要发挥学前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第一,要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通过对家长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会逐渐内化为与父母类似的行为方式。因此,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幼儿养成从小热爱勞动的习惯。
第二,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家长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劳动机会,安排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不能因过分溺爱或嫌弃孩子在劳动时碍手碍脚而剥夺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体贴父母的习惯,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要发挥对学前劳动教育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第一,政府对学前劳动教育的倡导和重视,是开展学前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府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导向,特别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
第二,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劳动教育。幼儿教育机构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场所和器材或工具,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参与学前劳动教育也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为了使学前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财政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幼儿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和幼儿教育机构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幼儿参观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共同为支持幼儿劳动教育搭建平台。
结语
幼儿劳动教育既是打好人生底色的教育,也是打好家国底色的教育。多年以来,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把对孩子的教育聚集于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劳动教育。本文的阐述旨在表明,不重视劳动教育,孩子不仅会输在起跑线上,而且会因为先天不足而输在终点线上,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是把学前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6期·影响民族地区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 2022/6/24
- 下一篇:2022年第6期·会计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20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