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7期·基于“校企校”合作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路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11/1 13:54:5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7期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校企校”合作;合作机制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Y201941690);2020年度浙江开放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校’合作模式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XJG202015)

[作者简介] 陈国珍(1976—),女,浙江青田人,硕士,丽水广播电视大学经管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29-04 [收稿日期] 2021-11-12

终身教育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使其面临强大的生源压力。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竞争优势不明显,还存在教育模式僵化、教学质量堪忧等常见问题[1]。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与创新。如何立足市场发展需求、教育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教育转型的重点。基于“校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路上的一种尝试,即实现职业学校、顶岗实习企业、成人高校之间的贯通培养,突出学习的实用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丽水广播电视大学与缙云职业中专学校,以及缙云县部分企业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即“中职—电大”升学直通车项目,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校”合作的内涵与特征

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校企校”合作是指校企、企校、校校的联动教育,即职业学校、顶岗实习企业、成人高等学校三者联手,完成“技能+学历”教育[2]。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教育阶段性。其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取得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前阶段,包括学生的顶岗实习阶段;其次是取得学籍后课程学习阶段。职业学校学生将在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在该阶段置入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课程,对学生而言可节约时间与精力。二是学分可转换性。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相关课程学习,而要取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籍,还需要通过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因此,取得学籍之前的课程学分都需要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进行学分转换。三是教育衔接性。通过“校企校”合作,实现学历教育无缝衔接,即从中等职业教育到成人专科继续教育的过渡。四是教育联动性。校企联动是职业学校与实习企业的教育联动,主要体现在岗位训练、实验实习等方面;企校联动是企业与成人高校的教育联动,体现在课程设置、专业配置、师资与资源共享等方面;校校联动是职业学校与成人高校的联动,具体表现为招生宣传、实践课程安排等。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校”合作的现实困境

这里从合作主体、学校教学、学习者、合作机制层面展开分析,项目实施中尚存在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合作主体层面:定位不够清晰,利益追求存在差异

“校企校”合作过程中,职业学校完成一年的实训任务,成人高校完成两年半的高校课程教学,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角度看,企业与成人高校的合作教育居于主要地位。然而企业是否有意愿与成人高校合作,依赖于职业学校的积极配合,尤其在合作的初期阶段。此外,项目合作期间学生的学习时刻受企业环境的影响,包括课程安排、学习时间保证等。“校企校”合作中相关各方的定位还不够清晰,成人高校的教学地位不受重视。

中职学校、企业、成人高校合作过程中每个主体还存在自身的利益追求,不利于合作项目的开展。中职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需求,学校为促进学生的升学,进行多种学历提升渠道的宣传,导致参与“校企校”合作项目的生源流失。作为经济实体而言,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参与合作企业的行业来看,基本都是制造业、服务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恰恰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在企业订单较多、业务繁忙之际,占用学生大量业余时间,导致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据教学部门统计,一个学期有近一半的课程需要临时调课,没有按预先安排的时间授课。成人高校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以提高办学效益,教学上会降低课程学习难度,减轻课程学习任务,这些都将影响“校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教学层面: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供给形式单一

从“校企校”项目合作的初衷来看,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契合企业岗位需求,而从“中职-电大”升学直通车项目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与企业实际参与不足,以致大专的实训课程与职业学校课程衔接不充分,存在部分模块训练过多、对部分岗位所需技能关注不够等问题。此外,课程教学调查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对于课程的教学缺乏选择性、自主性,约三分之一学生对此无所谓,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

教学供给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教学资源供给形式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主要依据教材及相关配套辅导资料,缺乏专门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系列开放式学习资源,如PPT课件、微课等数字资源。二是教师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课堂面授、网络教学等。而当前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对移动式学习需求意愿更强,需要综合考虑,按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安排部分课程参加移动课堂教学。

(三)学习者层面:学习意愿存在差异,就业偏好不同

由学生的课堂表现方面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学习意愿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同学能按课堂要求完成听课、作业任务等;部分同学对学习敷衍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自我要求还不高。

学生的就业偏好不同,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就业地域问题和就业岗位问题。从就业地域来说,学生有个体需求,有些偏好外地大城市,有些偏好家乡小城。中职学校的生源以本地为主,考虑到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企业规模大小、提供的实习岗位量等因素,学校安排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在本地,需要学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因此,顶岗实习地域学生不一定喜欢,这将影响学生的企业学习时间。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对岗位有进一步认知后,部分同学想改变其岗位选择方向,从而忽视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及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反馈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想从事非本专业工作,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四)合作机制层面:缺乏协调机制,保障机制落实不足

“校企校”合作项目进行中,中职学校、企业、成人高校拟定相关的合作框架协议,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实践考核制度等。而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学时间与岗位任务时间冲突。当企业承接的订单比较集中,在加班加点生产时,容易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显然,教学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还不到位,需要建立相关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与义务,以免在教学上处于被动局面。

为促进“校企校”合作项目的开展,丽水市政府发布的〔2019〕20号文件明确指出建立电大“校企校”升学直通车模式,引导中职学生接受电大成人函授教育,并给予项目经费补助与项目奖励。合作项目受到政府的认可,并从政策层面与资金方面都得到支持。而在电大进行全面招生宣讲中,中职学校的配合力度一般、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效果与其考核的关联度不强,缺乏督促效果。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校”合作的优化路径

提升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是丽水市政府推动实施的成人高等教育提质行动之一,它创新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广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明晰主辅定位,构建联动共同体

作为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基本职责,作为企业,它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因此,学校与企业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人才培养,不要只看眼前利益。“校企校”合作三方都需明确自身定位,合作中任何一方的松懈都可能会影响合作进度、合作效果。“校企校”联动式人才培养,其实质是构建了“一主两辅”联动共同体,即以“中职—企业”校企联动、“中职—高校”校校联动为辅,“企业—高校”企校联动为主的人才共同培养体系。

校企联动:“中职—企业”的校企联动是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的第一阶段,其成功与否与校企联动的效果密切相关。如:学生实习的集中度对于高等学历教育组班有一定影响,实习前夕,学校可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合作企业实习;企业也可通过补贴学费、提高实习期工资来吸引学生。

企校联动:“企业—高校”的企校联动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其共同参与的事项包括商讨办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教学考核评价标准等,高校与企业应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校校联动:“校企校”合作需要中职学校的强力支持与配合。“中职—高校”校校联动重点表现在招生与教学管理的沟通。中职与高校联合做招生宣传,中职学校提供合作实习单位、参加实习学生等相关信息。教学管理沟通内容包括商讨高等学历教育开设的专业、中职专业课程与高等学历教育课程的衔接、教学班级管理等。

(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

成人高等教育以学生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与出发点,并且以相对灵活的方式和形式提供学习资源与机会[3]。对参与“校企校”项目学习的学生而言,成人高校提供的课程资源不是简单成人高校原有成专课程的照搬,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尤其做好从中职到成专的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与安排。如对于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中职生升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专业学习时,在车工、钳工等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吸收实习车间师傅的建议,按学生的基础水平,分层开展学习与训练,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传授,以有效节约时间与提升技能。

“校企校”项目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发生转变,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在于岗位技能提升,其个性化需求凸显。学习资源的提供形式需要不断拓展,在教材、作业、实训资料基础上充实数字化资源,包括学习平台的PPT课件、系列微课、网络课程、实训指导视频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相比传统课堂与完全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學习效果[4]。教学上,高校可利用微信群、钉钉群的即时交流、课程直播等功能,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授课。“线上自主学习与群直播结合,线下面授与实践指导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满足学生的移动学习要求,也适应经验性、情境性教学需求。

(三)重视文化素养培育,增强职业认同感

2021年人力社会部发布二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其中装配钳工、车工、电工等都在其中。全国各地企业常现用工荒,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是普遍现象。通过“校企校”合作,企业希望学生学有所成,毕业后能继续为企业效力。因此,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企业与学校须共同重视文化素养培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具体做法可以如下: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师资优势,以讲座形式拓展学生知识。讲座形式包括推荐精心筛选的视频讲座、企业面对面、直播等,使学生在企业也能感受到高校的讲座氛围,开阔视野。二是企业针对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加快学生融入企业大家庭的步伐。如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宣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交流机会,体验企业学习与工作生活,增强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受职业发展的空间与前景。

(四)健全合作機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保障机制落实。重视高校、企业、中职校的沟通与协调,实行“一主二辅”班主任制度,即班级配备三个班主任,高校班主任为主,中职校与企业班主任为辅。学期中及时与企业班主任联系,确保教学正常开展,避免非正常中断。项目的长远发展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加以督促落实。将“校企校”项目完成情况与高校、中职校的年度考核挂钩,参与高校可获取更多政府办学经费补助,参与企业获得税费减免,参与学生获得学费补助等。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退出机制与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对高校而言,主要包括落实招生奖励政策,拟定参与“校企校”教学管理的中职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补贴制度等;对企业而言,涉及学费补助、优秀学员奖励制度等。退出机制考虑部分学生退出“校企校”项目学习的需求,进行学习成果认证,探索学分转换、互认制度,打通与开放教育、其他远程教育、其他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通道。畅通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校企校”合作走得更远,如对学生实习进行追踪调查,定期召开教学会议,收集教师关于教学的意见、企业师傅关于实训的建议等。

“校企校”合作是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以提升学生技能为基础,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校”合作,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还可为高校拓展生源,而“校企校”合作之路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相关各方迎难而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校企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