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4期·高职食品类专业“中华饮食文化”课程思政改革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8/23 11:25:3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殷玲 吴平 张军燕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华饮食文化;食品类专业;职业素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00000219011);2019年度泰州市政府泰州市第五期“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9II-76);2021年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中华饮食文化’课程思政改革”

[作者簡介] 殷 玲(1983—),女,江苏泰兴人,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075-04 [收稿日期] 2021-08-17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1]。“中华饮食文化”是食品类各专业的专业公选课程。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饮食文化体现食品专业特色,对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食品专业高职学生除了要具备食品专业领域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以及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本课程性质与公众的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深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体会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理解并掌握不同地区民众的消费心理,从而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今后的实践工作中。

一、“中华饮食文化”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素养

我国食品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加快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较重视专业技术教育,文化的作用常常被忽视。饮食文化是研究吃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吃、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的学问,与高职食品专业所学内容一致。将中华饮食文化贯穿于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补充了食品科学知识体系,完善了学生的食品专业相关知识结构,有益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在饮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饮食思想、食俗礼仪等文化内涵还可提高和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培养职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中华饮食文化享有很高的国际盛誉,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刘安发明了豆腐,馒头的诞生早于西式面包一千多年,面条、各式点心等的发明影响了世界。学习辉煌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和自信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食品安全理念、“五味调和”的和谐之美、“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等食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学习,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课程思政实施思路

(一)挖掘饮食文化中蕴涵的思政元素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内容和差异化的文化品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以将中华饮食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以学科教学目标为依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消化[2]。如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辉煌发展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学习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以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了解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塑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了解稻米与中国文化,体会中华民族追求幸福、崇尚自然的淳朴民风;了解大豆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大豆食品工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了解蛋类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蛋品食品工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了解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已由传统的作坊式向现代工厂化生产迈进,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了解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技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味品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特色,蕴涵着合作共赢的深刻哲学思想;了解我国面点、菜点风味流派背后所蕴涵的特色文化价值,鼓励挖掘和创立饱含民族文化精神的食品品牌;体会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碰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学生体会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树立对中国酒文化的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咖啡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与传播,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学习传统礼仪食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学习饮食礼仪,体会中华礼仪大邦的风范,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其塑造优秀的礼仪规范;了解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了解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随着自媒体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国内外迅速传播,众多以中华饮食文化为内容的自媒体视频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3]。饮食文化的火爆传播给“中华饮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带来启发,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以线下教学模式为主,但自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能力强、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将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素材如“中和为美”“阴阳五行”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在知识学习后进行自媒体创作,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加大社会影响力,实为一举两得。同时,通过自媒体传播饮食礼仪,助于弘扬中华文明礼仪,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公众文明礼仪素养、规范交际行为。

(三)课程思政重点措施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从食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多角度、深入挖掘“中华饮食文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的價值元素,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修订完善课程教学标准,改变过去纯讲授的教学方式,尝试教师讲授+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课程思政资源多样化,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考核方法等,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髓传输给学生,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4]。

根据知识点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映射与融入点如下:在讲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时,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让学生知晓,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在了解世界的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发光,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在讲授饮食原料的鉴定时,从食品安全角度剖析饮食原料鉴定的重要性,重塑中国食品安全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进行思考,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形成食品专业重要的职业素养。在讲授火候的知识点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火力(火)与时间(候)的不同巧妙配合产生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烹饪技法,由此也产生了多样的风味流派,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只有相互帮助,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火候的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讲授面点的风味流派时,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面点,总结各地风味面点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因,倡导节约精神,培养服务非发达地区的责任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回味故乡美食的同时,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学习八大菜系的形成时,通过案例教学、图片及视频等信息化载体让学生了解我国八大菜系的特点,各地、各民族代表风味小吃,通过名人、名吃的典故阐述饮食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的影响,结合适量图片深入分析中华饮食文化特点的根源,使学生对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了解八大菜系的形成历史了解中国的历史,并因此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生活特点,增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在学习民族风味时,通过案例教学、图片及视频等信息化载体学习民族菜肴,了解各民族文化,讲到“火锅”时,介绍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北京的相互融合,民族饮食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讲到生片时,联系道家的养生思想,民族文化是烹饪的精髓所在;在讲熟食清酱肉时,通过这一失传的民族记忆,唤起学生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教育学生真正认识到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可贵,肩负起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通过一道道经典菜品了解其非凡的历史或典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历史的洗礼,传承民族饮食的文化基因。在学习茶道精神时,使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茶道仪式过程的修学,使学生体验到和谐、互敬、互爱、互信,身心愉悦快乐。在学习酒的作用时,通过分析酒的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酒,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情感的媒介,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麻醉等作用,但过度饮酒,会造成神经麻木、神智迷糊,“醉酒忘世”有时是一种度过心理困境的消极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处世态度,其负面作用很大,有损身心健康,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酒文化中值得弘扬的内容以及需要纠正的地方,探讨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中国酒文化,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讲授饮食食俗时,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学习在我国的传统民间习俗中,不同的重大几乎都存在与之对应的饮食文化,例如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等会蒸制、供奉、食用面塑礼花,过年有“如意年糕”,婚礼上有“鸳鸯饼”等,这些饮食蕴涵祈福的文化寓意,重点介绍本地特色饮食食俗,参观民间食俗展览馆等现场,感受饮食文化中所呈现的意境及深刻的感染力,通过重温传统民俗引导学生尊重传统食俗,提升其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学习仪礼食俗时,通过礼仪学习,强化对礼仪文化的敬畏,通过礼仪讲述,进行商务礼仪教育,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如通过系统阐述筷子的起源、筷子文化与筷子礼仪,并指出在饮食中要注意筷子的“八忌”,分别是忌舔筷、忌迷筷、忌移筷、忌粘筷、忌插筷、忌跨筷、忌掏筷、忌踢筷,通过掌握这些禁忌,可以让大学生能够在餐桌上更懂得饮食礼仪,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将饮食文化科学且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让大学生掌握礼仪习俗,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期和新要求下,“中华饮食文化”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5]。大学生肩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任,通过将政治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素养教育进行融合,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对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在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进而充分发挥本门课程在食品类大学生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