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期|化工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对人才提升作用探析
张滨 姜伟星 陈珂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化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模式研究”(20210201434);2021年度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实体化运行职教集团模式研究——以河北化工医药职教集团为例”(ZJY21049)
[作者简介] 张 滨(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姜伟星(1981—),女,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陈 珂(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学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助教,主要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2-0049-04 [收稿日期] 2021-09-2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多个主体,以集团为组织形式来整合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提升办学质量的办学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萌芽,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自此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经费不足、生源较弱、课程滞后等多方面的问题。化工类职业覆盖多个应用领域,对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实训场所的需求极高,目前山东、湖南、江西等地都已经成立了极具影响力的化工类职业院校教育集团,通过整合资源、多方协作,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展现出强劲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化工类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及效能
(一)行业主导模式及效能
企业是职业院校人才输出方向,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是否能为企业所接纳,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的,强调实用型人才、可用型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明显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相对较弱,造成虽然每年有大量学生毕业但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现象。行业主导模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正是解决职业院校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重要途径。这一模式以企业需求为核心要素,充分纳入企业参与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紧密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主导展开人才培养,是一种校企高度协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其校企办学和双元制模式就是典型的行为主导型集团化办学模式,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始终面向岗位生产,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间的紧密联结[1]。同时,行业主导模式由于大量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并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设施设备、技术训练费用都由企业分担,有效地解决了职业院校实训经费不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升职业院校输出优质人才的能力。
(二)政府主导模式及效能
政府是国家、社会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着管理、监督职业院校教育的任务,并根据政府自身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法规或政策,以此来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障职业教育能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方向更倾向于国家宏观角度,教育目标和方向相对笼统,与地区、社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容易出现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利用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职能、资源方面的优势,就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来构建起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并通过政策、法律、资金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输出地区、社会所需的各类型职业人才。以美国的职业教育为例,由政府设计一整套技术准备计划,通过这一计划从财政支持入手,就教育体制、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落实,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围绕“技术准备计划”协议框架,构建起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培养各个社会生产领域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这一模式下,政府在职业教育上的作用不再只是宏觀上的引导,还包括更为深入的具体化参与。
(三)院校主导模式及效能
传统的职业教育各职业院校间基本独立执行人才培养工作,但由于各院校师资力量、基础条件、经费来源、合作渠道等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就化工类职业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而言,不少院校远远低于合格标准,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不达标比例达到半数左右,有近一半的职业院校存在经费严重不足问题[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整体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投入不均衡等现象。院校主导模式的集团化办学,由具备较强实力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将相关类型、相关层次的院校整合起来,并与企业、行业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实训资源的共享和再分配,包括如院校联盟、校企联盟等多种类型。通过院校主导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秀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引领,弥补其他院校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实现校校、校企间的全面协作,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输出更为优秀的人才,输出更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
(四)多元主导模式及效能
多元主导模式是职教集团内存在多个主体,而非由单一主体主导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既有政府的参与,又有强校间的联合,同时又有企业的加入,以此通过契约等方式形成多主体的职教集团,是横向与纵向间多元化的协作共建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征是各主体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平等的资源共享互助共通的关系。政府围绕地区经济、行业需要,通过政策指导、资源扶持等手段来引导多元职教集团的建立,同类型的职业院校间,以一个或多个优秀的职业院校为核心,纳入区域内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引入相关行业企业的力量加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地区同类型职业教育资源,从而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使职业院校间进行联通,校企间进行联通,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教育。各主体间通过协商建立合作规范和合作机制,多主体间按合作机制进行协作来合作互助,各主体间优势互补,在政府的支持和行业企业的参与下,使得各主体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企业资源、产学研联结等方面进行有效沟通互补,实现行业职教资源、地域职教资源的共通共享,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化工职教集团化的人才培养促进作用
(一)资源规模化解决办学条件问题
据《201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有所提高,但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依然明显,不少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近70%院校师生比超过18∶1,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化工类职业院校对基础设施包括如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的依赖性高,办学条件严重影响了化工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集团化办学,能在不显著增加技术、经费、资源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办学条件来实现教育资源规模化,以此降低人才培养的单位成本,获取更高的人才培养收益。例如教学用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训场地等多个方面的整合形成规模,以此通过集约式的管理应用,使化工类职业教育从传统的粗方型向集约型转变,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在现有的资源成本下通过资源规模化应用来满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为优质的人才。其最终作用就是通过资源的集中整合,弥补部分学院师资、设施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人才培养收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教系统化增强人才培养深度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院校为单一主体的形式,这种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形式实质上造成了不同层次、相关类型、校企间一定程度上的隔离。通过集团化办学,使化工类职业教育体系中原本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学生资源、技术资源、实训资源等众多要素进行联结起来形成系统,并与外部环境如政府、行业企业等联结成系统,使职业教育打破职业院校的校园界限,充分的与外界进行联通形成整体优化重组,从而增强人才培养深度。如英国围绕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即充分使职教系统化增强了人才培养深度。该模式下,教育部门、行业技能委员会、学院、企业等都融入职业教育系统之中,各要素完成自己在这一系统中相应的功能,实现了各要素间的优化重组,使得职业教育系统化,职业教育不仅只是学校教育,而是系统化的多层次综合教育,从适应发展、产教融合、校企融合、职能衔接等多方面增强人才培养深度,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
(三)结构扁平化契合社会人才需求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典型的一元化结构,资源的调配、信息的传递依照一元的机制如同阶梯一样层层传达,职业院校的教育策略、人才培养方向更多的是围绕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方向,而缺乏微观层面的考量,更缺乏与社会企业间的紧密联结。这种结构下信息失真、传输阻滞、时效性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很容易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脱节现象[4]。化工类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整合多个职业院校,纳入社会行业企业力量的参与,在多方协作的情况下构建起扁平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仅从信息传输上来讲,企业是人才需求主体,能准确真实的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可以直接获取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以此对教育内容、培养方向、教育方法等进行实时地响应;政府可以及时地对相关政策、扶持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同时还能顺畅的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各方通过扁平化的结构实现无障碍沟通,能有效提升信息流通效率,也能更好地履行职业人才培养方面自身能承担的功能。
(四)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化工类职业院校尤其如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非知识、学术能力,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训机会、定向训练机会。传统的化工类职业院校能提供的实训机会、定向训练机会相对较少,不少学校学生实训活动远远不足,即便部分职业院校能提供大量实训机会,但单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渠道终究有限,使得学生的实训途径过于狭窄。集团化办学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不仅止教育场地、设备、师资等校内资源,还有社会企业资源,通过集团内各个实体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得各类资源尤其是社会企业资源能得到巨大的提升,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校园内,也不只是单一的、少量的校企合作渠道,而能充分开展包括如半工半读、产业研合作、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职业教育途径,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实践机会,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岗位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迅速符合岗位需求,实现学校与工作间的无缝衔接。
三、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促进策略
(一)教育规律是集团化办学必须遵循的核心要素
传统的职业院校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机构,其核心是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主要考虑教育的社会利益。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职业教育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企业经营的色彩,除了考虑教育的社会利益外还要考虑职业教育集团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往往会产生冲突从而迫使集团必须在两者间进行取舍,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例如一些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中,为了减少投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学生三年学程仅在校上课一年不足,其余两年完全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工作,以工代读甚至只工不读,严重不符合教育规律甚至侵犯了学生的基本权益,使学生成为打工赚钱的工具。这种办學思路只是喊着集团化办学的口号,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未真正按照教育规律来完成人才培养的职责,更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多主體合作共享协同互助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集团化办学打破了单一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融入了政府、社会企业、多个院校的多利益主体的办学模式。由于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存在多个利益主体,极容易因为相互协作不足而使得职教集团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产生偏离,甚至因为多个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而使得办学效能受到影响。仅从经营管理体系上来讲,传统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基本是采用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思路,而集团化办学经营管理思路更偏向于企业,两种经营管理思路在资源管理、成本核算、规章制度、部门设置、经营目标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集团化办学要提升和进人才培养能力,必须考虑到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关系,促进各主体间的紧密协作,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能。而各主体紧密协作的基础,即是合作共享、共建共赢,这样各主体才能积极的进行协作,切实对人才培养能力起到提升和促进作用。
(三)产教结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职教体系是基于人才培养为核心构成的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则是基于利益链构成的办学模式,各主体之所以组合成为职教集团,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关系,以期通过集团办学来满足自身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但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是为了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对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并不关注,这种利益诉求方面的冲突会严重影响企业投入职教集团办学的积极性。要使集团化办学起到提升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就要避免出现形式化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让产教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例如澳大利亚所推行的新学徒制,院校和企业通过培养人才来获得报酬,而政府则给予相应的经费、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教结合不再只是简单纸面合作协议,而是由共同的利益构成的互作协作关系,以此使得职教集团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提升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之中,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职教集团化办学之中。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2期|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5/19
- 下一篇:2022年2期|心理素质课程改善医学生强迫症状的实证研究 202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