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4期·课程思政在农林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9/16 9:32:03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陈丹

[关键词] 农林人才;课程思政;创新管理;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地方农林高校农科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9SJGLX009);2020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德法兼修背景下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0-JGXM-71);2020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学为中心的法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0-JGXM-25);2021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研究”(2021XJGLX023)

[作者简介] 陈 丹(1983—),女,河南郑州人,法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讲师,主要从事诉讼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083-05 [收稿日期] 2021-08-1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新时期正确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农林高校应当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培育新时代“三农”人才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基础要求:“三农”新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千年农耕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农业生产管理办法,但也出现了“当农民不需要啥知识”的认知理念,形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形象,导致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大迁徙,农林相关行业及领域被贴上“土气”“没奔头”的标签。因此,传统“三农”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这也直接影响到农林高校的专业录取率,以及学生学习的就业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三农”的误解与偏见,新“三农”即智慧农业、宜居农村和新型职业农民已然形成对人才较强的吸引力。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2]。这对培养“三农”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就深埋下对于“三农”的情感种子。

(二)顶层驱动:农林人才培养领域要深刻体现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大部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党和国家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指明了發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全面推进思政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4]。要将这些重要部署及时贯彻到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就要求农林高校认真结合办学宗旨和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使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在“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内生动力:农林高校具有强烈的自发动力和独特的思政元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布局和重点建设,逐步构建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创新源泉和支撑力量。回顾我国主要农业高校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体现了大学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因国家战略而兴的时代责任和价值[5]。因此,面对新时代国家的新战略,农林高校具有强烈“弘农兴农”的责任感,具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具有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的初心和担当,因此也更加具有主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农林高校在思政元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成为思政元素的重要源泉。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及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农林教育领域特有的乡土情怀、生态文明等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精神营养,可以让“种地造林”知识传授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贴近地气,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确保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落实落地。

二、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相比较而言,农林高校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思想观念尚有障碍

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主阵地,面临不少困境,这就导致部分农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保持传统惯性,没有及时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主要体现在:首先,高校管理者顶层设计不充分,发展导向有偏差,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教师开展教学课程思政的兴趣不高,作为不大,效果有限。其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在论文和课题,投身于教学尤其是课程思政的精力十分有限,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讲好专业知识,不需要开展课程思政,甚至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这些错误思想直接影响了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再者,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对象,由于受到前述两主体错误思想的影响,对农林专业学习和就业没信心、没底气、没志向,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大,不少学生功利化地倾向于教师讲授与研究生考试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公务员考试等就业相关知识,甚至有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就业没用,不感兴趣,导致他们缺乏“三农”教育的熏陶,更缺乏扎根基层、奉献“三农”的家国情怀。

(二)教师能力素质尚有不足

首先,不少高校在教师研修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技能竞赛、教学督导随堂听课和日常政治学习等重要环节,忽视对德育意识的强化,导致不少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如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缺位、切入点缺乏、方法缺少创新等。其次,一些教师缺乏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透彻理解,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怎样进行课程思政”仍理解不对或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施。另外,一些教师对农林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合不充分,多数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相互联系,课程思政教育仅表现为生硬地讲个故事、播个视频,没有科学的设计和充分的师生互动,导致课程思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课程思政教学和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农林课程思政体系尚不科学

首先,部分农林高校对课程思政体系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科学完整的体系架构,不能充分凸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也没有通盘考虑学校顶层设计、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教师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导致要么缺乏体系,要么体系不科学。其次,多数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针对专业课程,鲜有专门涉及农林课程思政的培养方案,有的要么将两个方案混同,要么将两者分离,不能同向同行,这样的“两张皮”直接影响了科学制定农林课程思政体系的效果。另外,随着“互联网+”和教学新技术的应用,在线开放课堂、视频直播课等成为重要教学手段,但是,不少农林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制定网络课程思政实施规划,影响到构建科学的“网上网下”齐抓共管的课程思政体系。

(四)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首先,协同机制不成熟,不少高校还存在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协作经验和协同育人方法的问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缺乏资源平台,多数农林高校十分注重建设专业资源平台,但是忽略了课程思政资源平台的建設,这就导致专业教师获取课程思政资源的途径十分有限,从而导致课程思政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最后,制度保障不全面,农林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评价激励、案例汇编、品牌建设等制度不健全,导致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体系”面临较大挑战。

三、农林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转变观念,凝聚农林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共识

首先,农林高校管理者要积极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尤其要大力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兴趣和动力。河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研究制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深挖百年农大,传承中原农业文明,引领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厚重历史,深挖农大人“摘下高帽进课堂,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的质朴无华形象,重视利用黄河文明、粮食安全、红色文化等开展课程思政,积累了丰富的农林课程思政素材。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弘农文化节、茶文化节、“二十四节气·冬韵”专题音乐会、“寻找面点大师”食品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叫响了思政品牌,感染了青年学生,创新了育人效果。

其次,利用多种渠道增加教师对行业、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深刻理解,建立教师爱农爱校与强农兴农的责任感与荣誉感[6]。专业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实践国家相关政策,做到懂政策、知重点,坚决摒弃“思想政治教育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身体力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由于农林课程的特点,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真正打磨好“精品化”课程思政。

最后,要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善农,通过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打破学生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偏见,使之能看到未来农业的无限潜力和巨大空间,厚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挚情怀。河南农业大学用“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学子投身“三农”、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取得了明显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二)压实责任,提升教师进行农林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

农林高校要明确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责任,有具体的实施目标、要求及责任监督等,从而提升教师农林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应立足学科优势找寻专业概念、理论和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发现思政元素投射点,在专业课程内激活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7]。河南农业大学十分注重开展常态化集体教研、经验分享会、教学观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坛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培育一定数量的以名师为引领,年龄、职称、知识等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

(三)统筹协同,建立农林课程思政大体系

协同育人说时容易做时难,因此必须通过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出现“都要管”或“都不管”,确保真正的“协同”。河南农业大学专门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开发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四位一体校级课程思政大体系,即通过建立校党委—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程教师的研发体系,健全开发制度;建立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体系,健全实施制度;建立教师工作部—课程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健全评价制度。通过明确各主体的任务和责任,强化各部门的担当,从而实现协同创新、精准发力,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四)完善课程,健全“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思政要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发力,这就要求在各个课程环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健全“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8]。河南农业大学着力打通专业课和公选课的通道,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推进课程思政“三进”即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如文法学院通过开设“农村法治概论”“婚姻家庭法学”“法律与文学”等公共选修课,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法学专业课程注重与农村宅基地法律政策、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基层治理、涉农知识产权等紧密结合,紧扣“三农”发展和现实需求,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三农”的极大热情。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构建“教学实习+思政实践”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想政治课堂”,通过给学生分配“责任田”、体验生产管理,在场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从而发挥好“场景育人”的课程思政效果。

(五)加强保障,夯实农林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1.完善农林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农林高校可以通过自建、共建、共享等方式,下大力气投入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平台。河南农业大学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探索智能教育教学新形态,建设校园云服务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硬件支持和资金保障,不断拓展资源平台。

2.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学校应启动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建设,实施典型案例评选汇编、优秀经验推广等制度,使农林课程思政改革有序推进。河南农业大学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工作,着力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设计,确保资源、人员和经费优先投入本科教学,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设立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基金,鼓励一线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前沿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挖掘和凝练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而形成独具特色、育人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体系。

(六)继续激励,加强完善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农林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评估、毕业生就业等紧密联系,凸显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性。另外,转变评价理念,打破单一的学生评教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与岗位聘用、职称評审等挂钩,增加教师的内生动力。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到位。河南农业大学将课程思政纳入二级单位巡察、目标绩效考核、领导干部业绩考核,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党委有规划、教工党支部有计划、党员教师有方案,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课程思政“双百工程”,形成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这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农林高校要主动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的“三农”价值引领和情怀培植,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精神帮扶。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