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9/7 15:09:02

杨帆 刘竟然 王玉珍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转型需求、生物类专业总体上就业情况不理想的现状为着眼点,分析“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困境,以生物制药专业为例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 地方本科;生物制药;“双师型”教师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改项目“夯实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GZD201610);2016年度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改项目“借助‘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未来的执业药师素养”(JGYB201637)

[作者简介] 杨 帆(1984—),女,内蒙古乌海人,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能量代谢调控中的信号传导研究;刘竟然(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制药工程中的药物化学研究;王玉珍(1976—),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工程系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分子免疫、抗炎抗病毒多糖以及黄酮类药物的筛选和药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7-0096-04    [收稿日期] 2020-10-26

一、“双师型”教师提出的背景与发展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中是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指出,为改善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偏重理论水平日益严重的状况,加强实践教学,需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师资培养建设中。自此,“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不断在各种政策中被提及。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双支撑说”“双证说”“双素质说”“双职称说”等不同的解释[1]。但目前的共识是,“双师型”教师应当既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又应当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中都有长足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针对职业教育领域而言的,面对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培养[2]。而对本科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理应与职教型教师的要求有所差别。某些本科院校在对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2011版)》的内涵解析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为,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一是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兩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3]。这种解析实际上是对教育部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双师素质”的延续[4],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顽疾,亟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各地方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将办学思路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意见在转型发展任务中明确指出,需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生命科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前沿学科,其对人类知识框架构建、社会经济与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与生命科学研究开展火热、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利润惊人、中型生物科技公司蓬勃发展现状不相符的是,高校生物类专业就业质量不高、生源萎缩,这一情况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尤为严重。究其根源,生命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实验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从业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实验操作技能和敏锐的对学科、行业发展方向的洞察力。这门学科对从业者的准入门槛有较高要求,需要学校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培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辅以有限学时数的教学实验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生命科学领域本身的快速发展和相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因此,加大生物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加强生物类课程教师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指导能力就显得极为迫切。而生命科学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对该领域的实践指导不能简单照搬职教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应当在分析学科自身规律、了解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环境,寻找合适的产学研融合切入点,确立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适合生物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困境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生物类专业设置框架内,生物医药类专业有着较好的与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的前景,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有着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可行性。为实现生物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应当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一)专任教师学历背景单一,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由于生命科学自身的专业性,高等院校对于生物类专业专任教师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这在保证教师具有广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教师一经毕业就“从学校到学校”“出了实验室就进教室”,缺乏在业界实践的经验,不清楚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使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性,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为改善状况,教师需要主动做出思想上、行动上的转变,在兼顾正常的教学、科研的同时,有意识地去企业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甚至参与生产,积累发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经历。教师进驻企业后,应勇于走出舒适区,在保障自身的专业优势的同时,将视角拓展到生命科学领域外围,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乃至质量管理控制和产品营销等多个环节,多方位弥补教师自身对企业生产、行业发展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改善自身知识技能结构的同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要进行改革,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也能指导实践技能,还能熟知行业上下游全貌,帮助学生明晰行业发展前景,以便及早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找准发展定位,促进学生成才就业。

另一方面,校方应主动向企业中资深的行业人才抛出橄榄枝,以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聘请企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生培养中来,扩充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构成。校方应抓住国家提出的产教研融合战略这一契机,积极与相关企业深入沟通,建立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生产实践基地。通过构建交流密切的校企共同体,使学生有可以充分浸淫式学习的实习实训基地,在理论、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有长足的发展;使高校专任教师有稳定的可挂职锻炼的对接企业,能够改善在行业生产实践方面的短板;使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在高校的沉浸和交流合作,在专业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多管齐下,最终实现学生就业、职业发展有所保证,高校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完成人才储备,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多赢。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足够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虽以国家部委文件的形式提出,但面对具体的专业、学科发展,“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依然缺乏规范,也亟待配套政策的支持。

前述校企共同体的构建单纯依靠教师自身的积极性是无法充分实现的。政府的积极参与、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是保障学校、企业双方稳健合作的必要条件[5]。当地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或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双师型”教师的身份予以认定。在此基础上,积极牵头,鼓励高校和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开展充分的交流合作;对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合作培养、共建生产实践基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供一定资金以项目申请的形式促进校企双方就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专业技术问题开展合作研究。通过不限于上述方式的形式,从上至下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地位,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合法权益,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主动投身到“双师型”教师的身分转换和培养中;以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后盾,促进长期稳定的校企共同体的建设,以保障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双师型”教师提高解决生产中实际需求的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养。

在政府给予高层构架和配套支持的基础上,高校也应当制定系统的“双师型”教师的聘任、培养及评定考核方案,并对教学计划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规划予以调整和优化。目前实施较多的先上专业课,高年级或临近毕业再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由于缺乏实践动手机会,对理论知识往往只能机械、教条地记忆,缺乏深刻理解;而到了实践环节,学生对于早前学习过的相关理论由于理解偏表层,记忆早已淡化,无法有效地指引学生进行实训。为避免类似情况,学校有必要对实践操作有较高要求的课程进行调整,乃至对教学计划整体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进,将实践学时要求融合到具体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内,在同一个课程周期內,让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或进入校企实践基地等途径,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管齐下,两方面共同进步。

同时,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深层次的沟通,明晰双方的利益诉求,以便找到适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利益增长点,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双师型”教师的聘任、培养及评定考核方案,使“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当下高校教师的评估指标基本围绕着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对于要将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实践中的“双师型”教师显然不完全适宜。因此,学校应针对“双师型”教师制定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以相应的制度保障促进“双师型”教师更好地自我成长、发挥价值。除了本校的“双师型”教师,对以柔性引进方式从企业吸纳进来的行业专家人才,高校也应当从提升讲授能力、确保合作项目有效开展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激励制度,以使柔性引进人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在高校开展工作,同时帮助企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双赢局面[6]。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去规范“双师型”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活动,以确保“双师型”教师能积极投入到在企业的锻炼提升中,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实现对企业的承诺贡献。

最后,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企业,在促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需要依据发展现状进行动态变化,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满足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并能对未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指导作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校企合作松散,流于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让企业能有足够的热情参与人才培养,让“双师型”教师能有清晰的目标和动力去完善自身,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

(三)“雙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

“双师型”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无一不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前述两方面讨论都是针对已踏上讲台的教师而言,更接近于对“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弥补,而想要从根本上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就意识到所培养的学生中可能有未来的专任教师,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内容建设都应考虑到未来“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并据此进行修订。

如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在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增加有关于制药行业所依循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药物市场营销等内容。在专业理论课的讲授中,教师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教育平台等形式,适时引入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代表性药企发展脉络与现状、制约行业及企业发展的瓶颈等现实问题的介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生产相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建设校企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有安全保障的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制药行业全景,将职业规划意识在整个本科培养阶段向学生渗透,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完成身分转换,融入工作氛围,也使有可能承担教职的学生打下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基础。

四、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

内蒙古农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以生物制药方向为主的制药工程专业。结合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拥有中国最大的生物发酵特色产业基地这一地区特色和优势,该专业主动与周边生物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已在内蒙古神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拜克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可完成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近三年接受学生共505人次。学院在积极开拓新的实践基地的同时,也在思考探索更多的与企业加深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制药工程系的教师为企业研究解决涉及生产工艺和发展战略的实际问题,企业则对制药工程系教师提供生产实践培训,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朱振洪,徐铌,赵洁.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72.

[2]王中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37(2):41-45.

[3]华北科技学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析[EB/OL].http://pinggu.ncist.edu.cn/article/2016-3-9/

art10183.html,2013-04-01.

[4]李梦卿,杨妍旻.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7):61-66.

[5]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6]林家欣,郭伟.转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9(3):187-189.

Thinking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Fan, LIU Jing-ran, WANG Yu-z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8, China)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shifted from the past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With Chinas economy entering a new norm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demand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satisfactor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biological majors, we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And taking the biopharmaceutical major as an example, we propose several ways for the training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iopharmaceutic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