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高校“生态环境学”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2/8 17:07:03

邓羽松 杨钙仁 廖达兰 符韵林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将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是高等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希望。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从“生态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环境学存在的思想政治德育价值,并分析课程思政改革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为“生态环境学”课程思政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参考和依据,对高校环境类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学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研究”(2020JGB109);2020年度教育部新農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智能化仿真化数字化的新农科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 邓羽松(1988—),男(瑶族),广西桂林人,理学博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141-04   [收稿日期] 2021-06-03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教育理念,不断发挥其重要价值,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的新型教育模式下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形成共同的目标,并以“立德树人”目标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1]。就现阶段发展形势而言,在现实课程教学的各方面中统一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工作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当前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其主要目的是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起来,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凸显德育目标的地位,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同步提高[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并作了相关工作部署,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的重要理念。由此可知,环境保护已上升至国家层面,针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环境学学科课程的相关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学是一门以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为核心的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跨学科交叉等创新性特点。伴随着科技生活的日趋发展,新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思想政治创新元素也开始不断涌现。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从国家环境保护发展战略角度出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同步进行。

1.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即紧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生态环境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典型案例”等环境事件进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良好作风,践行绿色生态的环保行为,将生态环境理念融入今后所学的相关专业,为我国的生态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2.生态环境学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是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科。为使生态环境学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学的学科优势,增强传授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丰富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并深度挖掘生态环境学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3.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发展主线,重点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理念等思想政治要点出发,探寻课程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要素的契合点,凝练出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通过课程以有机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责任感,同时利用所学专业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目标,为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

具体来说,在“生态环境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详尽解读保护环境,如发展的历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的重要性,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渠道作用。此外,课程应结合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相关专业知识,对现今全新的环保理念,如“如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进行讲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2]。

二、现阶段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一)当代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普遍不够深刻

教师在课程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是推动整个课程思政教育的决策者,是教育教学过程落实的中流砥柱。教师在传授各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正确引导,而这就需要教师团队提升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与综合能力,同时要求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有所创新,如果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势必会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并且教学成效甚微[3]。因此,学校作为中坚力量,更应加强对相应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进一步培养,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计划开展和落实的主力军,若对整体思想政治体系没有深刻地理解和系统地把握,课程思政教育计划的开展将举步维艰。除此之外,教师团队还应注重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领域的知识融合,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剖析其核心原则及具体要求,真正做到把专业课程的设计应用到研学活动中,深度剖析并解读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最后应加强教师团队的课程传授创新性,注重对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形式内容单一,缺少案例支撑

生态环境学大致内容包括环境概述、环境理论基础和环境管理与实践等模块,教材主要以最基本的环境概念和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而对于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当下前沿的治理技术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有效引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应注重与时俱进,这也给教师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授课过程中,此类概论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定义、种类、技术等,并以PPT课件等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且多以文字形式进行授课,其中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传授方式更为普遍,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失去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学团队应注重改革课程的授课方式,如鼓励学生进行课程汇报的研讨。在期刊网收集最新的与环境话题有关的文献,如坡面水土流失、农林面源污染、沿海红树林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凸显生态环境问题,如广西地区的桉树人工林种植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退化、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等环境问题,在通读期刊论文后再以个人PPT汇报的方式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研讨能力和探索新方法的潜力,而且能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率,使其了解现阶段的环境科学进展,紧跟时代前沿[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