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革新
张贞
[摘 要] 新文科建设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索改革之路:首先,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积极谋求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融通、文科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及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之间的打通调整。其次,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构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地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所有的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满足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最后,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重视过程评价,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关键词] 新文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新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武汉市教育局重点项目“互联社会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的‘翻转课堂开发与研究”(2017004)
[作者简介] 张 贞(1979—),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文学批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81-04 [收稿日期] 2020-12-1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命题。在这一命题的吁求下,“四新”建设应运而生。“四新”建设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时代机遇和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依据自身特色,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实践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就必须立足新文科建设这一时代语境,深入探索各个维度的发展契机与革新之路。
一、跨界融通,凝练专业特色
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新文科概念时,主要指的是通过学科交叉,将新技术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视野更为开阔的综合性课程。与之相比,我国的新文科建设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解决当前文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主要诉求,是一个兼具顶层设计、未来视野、人文情怀和具体规划的完整体系。目前,新文科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求各文科专业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结合时代需求和自身规律来拓展学科内涵、提炼专业特色。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也赋予地方高校各文科专业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并对其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立足这一时代语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凝练专业特色:
首先,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在谋求文理结合、文医结合、文农结合层面的跨界融通的基础上,扩大自身研究内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如积极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AR、VR、虚拟景观等技术用于本专业的内容创新,从诗词教学的虚拟化场景呈现、语言类研究的数字库建设、新媒介带来的文学文化新现象研究等角度,进行专业革新;另一方面,主动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融会贯通,催生新的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在医学伦理学、生态文明学、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思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及时对原有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提炼自身的专业特色。以江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本专业在坚守传统人文根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整体框架中的专业创新之路,一是立足地方、立足当下,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专业调整,目前已设有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化、对外汉语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4个专业方向,合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二是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提炼专业亮点,如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湖北汉语方言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推动语言文化传承和语言资源的开发应用;结合湖北省、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方位开展纪录片拍摄和相关数据整理工作;主动进行新媒体文学写作与研究,开设“网络文学研究”“新媒体文学与写作”等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创办文学类微信公众号,指导学生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等。三是及时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突出专业优势,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文学抗疫”活动,倡导全校师生以文学创作和朗诵的方式抗击疫情,记录时代脉搏、颂扬真善美精神;多次围绕武汉作家的最新作品,开展研讨会、组织诗歌朗诵会等。这些创新之路赋予了专业一定的时代活力和生命力。
其次,除了跨界融通之外,新文科建設还非常注重文科内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贯通。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阶段的发展紧密相关,目前我们所熟悉的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界限分明的学科分类,实际上跟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需求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万物互联、信息资本、资源共享等时代特征,正在不断吁求着融会贯通、守正创新的学科建设。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新闻学等学科的交叉,可以带来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如本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的叙事学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新闻学乃至医学研究领域,再生出“叙事经济学”“新媒体叙事学”“医患关系叙事学”等新的研究内容。除了有利于各学科、专业自身的开疆辟土之外,新文科建设提倡的文科内部融合还可以整合各学科资源,在文化创新和通识教育上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一语境中,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对武汉市的文学、语言、文化包括社会发展现象,进行了及时追踪和系统研究,也根据地方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面向全校开设了“认识武汉”和“应用文写作”通识教育必修课,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交融,每个学科也应对自身体系内的各二级学科、专业和方向进行打通调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与之并列的还有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秘书学、中国语言与文化和手语翻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设几个研究方向。面对如此完善而细致的学科分类体系,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跨界融通、本硕博联通的大格局出发,立足地方区域特色和自身现有资源,提炼专业特色和重点研究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本科阶段设置的4个专业方向,与武汉市和江汉大学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近年来不断锤炼的武汉作家作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方向、领域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等研究方向,充分对接硕博士培养体系,特色日益鲜明。
二、注重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对文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以知识传输为主,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这一问题在地方高校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尤其突出。因此,新文科建设就需要“运用崭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体系”[1]。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学科根基,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应,该专业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是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调整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曾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从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始,要不断推行“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意味着要彻底颠覆传统的师生相处模式,学生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化、学习过程越来越自主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身份,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从这个层面来看,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遵从学校培养“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的目标,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实行导师制、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导师制的效果更加鲜明,该专业近两年不断提高学业导师的门槛并加强对学业导师的培训,形成了一批有经验、有耐心、有爱心的学业导师队伍。与之相应,学生在贯彻落实学分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引导,进入本科学习阶段不久就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规划和学习途径。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实践“书院制”,进一步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效率,将是该专业下一步要探索的主要课题。
二是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特色,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构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地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选择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与之相应,学校大多会安排学生进入当地中小学、出版社、文化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见习。随着时代的发展,蓬勃兴起的新媒体公司、培训机构等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地方高校可以有意向性地与这些单位合作,建立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两年积极拓展与新兴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也在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思路下,不断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依托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演播厅、实验室、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在整个本科教育期间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较快地适应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见习和实习。
三是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所有的教学环节,而不仅仅是在专业见习和实习阶段有所体现。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问题意识、思维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其次,加强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学科竞赛并不仅限于写作比赛、未来教师技能大赛等传统认知里的专业性赛事,还应立足新文科建设,拓展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大赛等领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叉研究视野、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最后,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地方资源,主办各种专业相关活动,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团队合作或项目组的方式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直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生为本,革新教育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社会语境,也进一步深化了高等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傳授者的地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多停留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面,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没有成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日益多元化,与之相应,教师的任务就不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创新发现等能力,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教育[2]。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落实: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属性和课程性质,灵活、多元化地使用在线教学资源。特别是对地方高校来说,各大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面对这些由学界资深教授主讲的精品课程和与世界接轨的学术前沿资料,任课教师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线下课堂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情交流是培养这些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因此,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两年按照“金课”建设标准,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多次研讨,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教学模式优化,分别按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课堂教学等几个类别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最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其次,新文科建设强调的是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与之相应,教师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就要不断突出“过程评价”。这里所说的“过程评价”,一方面是指增加考勤、作业、课堂互动、小组研讨、作业互评等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更加具体化、细化的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和评价,既要实现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提升,对那些虽然学习效果不理想但学习期间能不断突破自身原有水平的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对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还可以冲刺更高水平的学生进行激励式评价和进一步的学习引导。
最后,面對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一方面要身体力行,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开阔研究视野、积极投身跨界融通的新文科建设,向学生传递多元、开放、创新的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和学生形成学习伙伴式的师生关系,除了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在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共同探讨新知识、新现象和新理念。
总的来说,新文科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这一发展理念对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素质能力、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立足这一时代语境,从各个层面入手进行理念革新,才能焕发专业发展的时代活力,承担起应有的时代职责,实现专业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颜冰,郑克岭.“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6):115-119.
[2]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成果导向:从认证理念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6):77-82.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aking Jiang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Specifically,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xplore the way of refor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local needs, we should actively seek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liberal arts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within the liberal arts and the adjustment between the secondary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within the disciplin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we should cooperate with local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o build a scientific, feasible, and lo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all the teaching links, so a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local and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ke full use of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attach importance to process evaluation, tap the potential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ncept 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learning.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nov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工程认证背景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9/1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和考核体系改革的探索 202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