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1期·浅谈不同导师制对理工科高校硕士生培养的影响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8/12 13:13:5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1期

钱明芳 钟诗江 张学习 耿林 李隽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导师指导方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导师指导方式和模式研究”(JGYJ-2018003)

[作者简介] 钱明芳(1987—),女,浙江湖州人,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铁磁功能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5-12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锤炼等,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沈文钦等[1]通过对2007—2008年开展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博士生认可联合指导制(双导师制或小组导师制),且理工科的博士生和导师主张联合指导制的比例,比人文、社会科学的师生更高,作者认为这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差异所导致的。同时,作者也看到,由于目前国内博士生联合指导制推行仍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实行联合指导制容易造成“责任分散效应”和“旁观者效应”,即由于导师责任的不确定性,导师放松了对博士生的指导[2]。因而,是否采用联合指导制度应充分考虑到博士生的意愿和指导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导师指导制度本质上影响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影响着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而不同的导师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又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彭湃[3]通过对导师指导行为进行分类后,引入情景互动模式进行解释后,认为个体特征、导师指导观、外在情景均会影响着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行为,在需求满足和期望达成机制的作用下,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决定着具体的指导行为。吴嘉琦等[4]通过对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着博士生科研产出,而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科类博士生群体中,作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来实现的。徐岚[5]以一所研究型大学为案例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博士生对于专制型和放任型导师的满意度最低,导师在师生关系中至少要扮演好“问题解决者”和“引导者”这两重角色。对于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包水梅等[6]认为,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等四个要素不可或缺,同时唯有坚持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研究生指导的满意度和培养质量。

二、問卷分析与研究发现

文章聚焦于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模式对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锤炼等方面的影响,面向国内部分理工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到了274份有效问卷。其中,单一导师制(只有一位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有165人、占总人数的60.22%,双导师制(有导师和副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有57人、占总人数的20.80%,小组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负责、集体指导)培养的研究生52人、占总人数的18.98%;就问卷调查对象就读高校而言,来自985高校的有196人、占总人数的71.53%,来自211高校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10.95%,来自其他高校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17.52%。

(一)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

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体分析发现:46.3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46.3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较好、但未发表论文;7.3%的研究生已发表论文或有其他突出成果。此外,在专利产出方面,10.95%的研究生已申请或授权专利。对上述研究生群体,按照不同导师指导模式进行筛选后发现,在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50.3%的人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明显高于调查总体的平均值;而在小组导师制培养和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中,分别有42.31%、38.60%的人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在论文产出方面,4.85%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有SCI论文产出,且有0.61%的人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在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3.85%的人有SCI论文,但无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而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8.77%的人有SCI论文产出,当中更是有3.51%的人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为三种模式下的最高。在专利产出方面,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9.09%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在小组导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7.69%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中,19.30%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同样为三种模式中的最高。

对问卷进行进一步筛选后发现,有3位研究生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高水平论文,当中有2人为双导师制培养,1人为单一导师制培养。在已发表1~3篇SCI论文的群体中,有5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3.03%;有4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7.02%;有2人是小组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3.84%。在已发表7篇以上SCI论文的群体中,有1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0.61%;有1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1.75%;无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对已申请专利的研究生群体进行筛选发现,有16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9.70%;有9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15.79%;有5人是小组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9.62%。因此,不论是在课题进度,还是在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均更优于实行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另一方面,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明显高于调查总体的平均值,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实行单一导师制并不是一种较优的培养模式。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