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8期·课堂教学中融入精神动力助推“结构力学”教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2 10:30:2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8期

[关键词] 结构力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 郑玉国(1978—),男,湖北宜城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33-04 [收稿日期] 2021-06-18

一、“结构力学”课程的重要性

作为固体力学的分支之一,结构力学主要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结构在外力和其他因素作用下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等;从结构类型上来讲主要分为静定结构分析和超静定结构分析两大类,从荷载类型来讲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大块。

从课程定位来看,在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中,作为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纽带,结构力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先修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为结构力学提供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而结构力学又为后续的弹性力学、混凝土结构原理、建筑结构、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提供了力学知识基础[1]。

从专业目标来看,通过结构力学的学习,一方面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相关的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更是为学生在将来从事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工作时能够提供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最终为学生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终身发展有所助益。

二、“结构力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结构力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结构力学”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也值得引起重视。

首先是“结构力学”的教学内容多,学分高,难度大,常常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课程中不通过率比较高,导致学生还没开始上课就对该门课产生了一定的畏难情绪,从而导致课未上而胆已怯的现象。

多年土木工程专业诸多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足够强的大学生,一旦他们在结构力学上遭遇了“滑铁卢”,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上极有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塌方”,从而对整个的专业课程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无疑是最充满青春活力的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具有蓬勃的朝气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青年所具有的蓬勃生机和积极进取精神,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才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然而,仍有一部分青年大学生没有从传统的固有思维中转变过来,他们仍充满着“大学就是轻松的天堂”这种不当思想,努力担当、艰苦奋斗、主动作为、奋勇争先的精神比较缺乏,“靡靡之状”也是普遍存在的[2]。

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已来,当前大学教育的新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结构力学上,也体现在很多其他课程之中。在当前工程专业认证的大形势下,虽然结构力学的内容多,难度大,但是教学课时却没有增多,反而还在不断压缩,各种新课程的不断涌现对这些传统经典课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挤压。

不可否认,教育的新理念期待在更宽的口径上去培养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让学生发挥更大的自主性,使他们的未来在不同的方向上和不同的分支上似乎都具有不同的可能。然而这些新变化也导致了一些矛盾和不利的结果,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最基本的方法,没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从多个侧面、多个视角去阐释、发挥和贯联结构力学的诸多知识点,无法手把手进行大量的解题演示和习题讲解,动手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只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而这些对于刚刚从传统的应试高中教育中走出来的大学生,显然是不适应的。

另一方面,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与结构力学本身的固有特点形成了矛盾。结构力学整个知识体系内容庞大,内在逻辑联系紧密,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大量的解题示范学生才能慢慢渐入佳境。结构力学对学生自己动手求解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才能对结构力学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体悟、去酝酿、去发酵,才能达到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学一知十、一通百通的目标,才能使结构力学真正起到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中间纽带作用。然而各种其他因素对“结构力学”教学的侵蚀,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这些经典课程上的投入越来越少,无法达到使学生学通、学透该课程的程度。

在“结构力学”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既有不以人力为转移的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授课教师和学生自身能动性方面的原因。整个社会大环境常常非人力所能改变,而自身能动性方面的原因却是比较容易改变的,也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效果。因此,从自身能动性方面入手来解决“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路径。

三、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意义

基于结构力学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结构力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新变局,为了让结构力学真正成为串起整个土木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一根最结实的“线”,最大程度上提高和保证其教学质量就成为重中之重。

从自身能动性上来讲,提高“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无外乎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个是从教学技能方面入手,一个是从精神动力方面入手。

所谓教学技能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即指结构力学教师自身过硬的、最大程度上对结构力学内容深入、透彻和根本的掌握,最大程度上鞭辟入里、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浅显易懂地传授结构力学内容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以及既能适当深入又能有所发挥但不脱离结构力学内容根本的授课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即指学生尽最大努力对先修课程最扎实的了解和掌握,一直以来通过各层次教育和培养形成的良好学习、接受、吸收和掌握知识的习惯、能力和技巧。

所谓精神动力方面,既指结构力学教师一贯固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昂扬的精神气质,也指其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对学生所施加的正向精神影响,以及学生一直以来形成的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为学习知识而具有的良好的精神风貌。众所周知,这些正向的精神、气质和品质等,会对战胜困难、会对学习难度较大的结构力学课程形成很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很显然,优良教学技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砺方见成效。而在“结构力学”教学时间日渐压缩的现状下,短期内期望通过教学技能方面的大幅改善来提高其教学质量不太现实。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浩浩荡荡,精神养分无穷无尽,只要愿意从中汲取养分,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短时间可以发挥巨大力量。如果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积极而有益地融入“结构力学”的教学之中,定然可以为提高其教学质量提供巨大的动力。

因此,针对“结构力学”教学当前面临的比较严峻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来助力“结构力学”教学,使二者形成合理而有益的“同频、共振、放大”效应,以从根本上提高“结构力学”的教学效果,当然是值得期待的。

四、助力的途徑和措施

首先从本质上来讲,结构力学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一种一贯固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正向的精神气质,是通过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来助力“结构力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人,这种精神气质一定是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承,一定是非常中国式的。世界的目光看东方,而东方的精髓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自万世师表孔子伊始,所谓大师者无不具有博大而开阔的胸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怀、潜移默化以身行教的气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心胸、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精神。而这些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为师之道,是当下结构力学的教师需要一脉传承的,需要使它们成为其一贯固有的精神气质。非有这种大精神,无以培养出大人才。只有老师具有中国式的精神力量,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中国式精神力量的学生,才有可能为我国宏伟壮丽的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培养出具有中国式精神力量的真正后继人才。

只有结构力学的教师形成这种一贯固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正向的精神气质,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先正己而后正人,从而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精神气质表现出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心之正向大能量才能自然而然地发乎情感、语言和行为,才会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由内而外地体现、散发。从而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发挥教师精神感染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教师真正有精神,学生才真正有信心、才会最大程度上信任教师、才会有尽最大努力学好知识的劲头和渴望,从而克服对结构力学的畏惧,建立征服结构力学这门课程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在当前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大学作为“象牙塔”或“人类最后精神家园”的功能正在减弱,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不断弱化,社会大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显著,正不断地侵蚀和挤压着教学。那么为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来助力“结构力学”教学,教师必须最大程度上把握好课堂时间。在大部分时间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必须短时、高冲击力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来形成高强的正面激励[3],恰如其分高强度的“点刺”,把握时机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打下正向的精神烙印,才会短期内激发学生的动力与激情,学生有了动力和激情,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与此相适应,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结合结构力学课程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中有丰富的素材和养分可以随时提取和拈来,从而对“结构力学”的教学形成助力。

中华民族历来是有志气、有骨气、有气节的,中国人从来都是不屈服、不服输、迎难而上的,从来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从来都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从来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从来都是胸怀天下的。不服输、不畏惧任何困难的劲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最好注脚。作为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如果仅仅因为“结构力学”这门课程,在没有深入和透彻钻研的情况下就觉得有难度,从而丧失了征服它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被拦住了继续学习和前进的脚步,那岂不是志气太低、眼界太窄、格局太小?通过这种基于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激励和反诘,激发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斗志和战胜它的勇气。

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在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行动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历代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结晶,它们无不告诉我们:没有付出、没有耕耘、没有磨砺、没有汗水、没有艰辛,哪有收获?世间哪怕一点点的成功无不如此,结构力学的学习何尝不是呢?通过不断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这种内涵,学生在这种激励下不断培养和磨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立即采取行动去勤学巧练,就一定可以把结构力学学好。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非常中国式的精神遗产无不说明,学得好还是学得不好、学得透还是学得不透,最根本的还在于学生自身。在这种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激励和感召下,学生从当下马上去行动,去读百遍书、去千锤百“练”、去日思夜悟,就一定可以真正掌握结构力学的精髓,就一定可以真正提高“结构力学”的教学质量。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土木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三峡大坝、上海中心、中国天眼到港珠澳大桥,从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到川藏铁路,所有这些土木工程建设成就的取得以及持续不断的发展,无不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土木人持之以恒的奋斗、努力和心血,它们的背后无不潜藏着为国为民谋福利的家国情怀。与取得这些土木工程建设成就所付出的努力相比,当代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掌握和征服结构力学这样一门“小小”的课程,付出再多的努力又何足挂齿呢?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这种促动,学生就会充满了战胜结构力学这门困难课程的力量,然后立即行动去学好这门课程。

最后,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学会珍惜时间,勇敢与消耗时间的负面行为去作斗争,然后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到正面的学习之上。这对于偏重于训练、偏重于理性计算的土木工程专业[4]的学习是如此,对于需要大量时间去温习和体悟知识、去训练和强化的结构力学课程学习更是如此。“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代的大学生应当眼光长远,相信时间的力量。因为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之中无不如此:“年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无不催人奋进,劝人惜时。

结语

當今世界,西方文明与文化在处理当代所面临的各种艰难复杂问题上已经显现出乏力与技穷。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华文明伟大的力量开始显现,世界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通过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来助力“结构力学”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以形成良好合力,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和取得更好效果。毫无疑问,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对提高其教学质量也一定是有所助益的。当然,文化的形成和精神力量的显现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和坚持,毕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