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6期·基于创业意向调查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19 10:41:3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陈英,杨海波,吕少忠

[关键词] 创业意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1Z006);2018年度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翻转魔方课程”(81)

[作者简介] 陈 英(1982—),女,陕西富平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杨海波(1980—),男,安徽庐江人,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吕少忠(1986—),男,陕西宝鸡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7-16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概况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前期自编《陕西某高校创业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分析和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两个模块,样本对象为陕西某高校在校学生,覆盖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群体,调查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包含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优劣势、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选择等内容。研究后期采用深度访谈形式,选取部分在校创业学生,重点了解在校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诉求。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陕西某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本次调查为不记名调查,面向全校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6份,回收率95.87%。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布、专业类别分布及学历分布等都较为合理,有效地保障了结果分析的真实性。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分析

1.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当被问及“您认为多数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时,选择“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和“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人数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占比43%和36%。说明大学生创业动机较为强烈,大学生对创业的定位已经不再以就业为主,怀揣成功梦想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征。

2.大学生创业兴趣分析。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创业比较有兴趣和很有兴趣的学生总数占总调查人数的60.03%,其中对创业很感兴趣的学生占比21.53%,表明大部分在校学生对创业还是有兴趣的。问卷对创业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892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创业兴趣的开始时间,得出的数据如下:47.76%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对创业产生了兴趣,26.12%的学生在大二阶段对创业产生了兴趣。

3.大学生创业知识获取途径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28.73%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和社会宣传是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途径,24.90%的学生认为亲身实践是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是教师授课,占比20.66%,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88名被调查者选择了“缺少来源”这一项,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2.65%。

4.现有知识、技能满足创业需求情况。57名被调查者认为以现有的创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满足创业的要求,210名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基本满足,904名被调查者认为以现有創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需求,这一选项选择学生最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0.83%。

5.大学生创业障碍分析。当被问及被调查者“您认为大学生创业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多选题)”时,调查结果显示:77.52%的学生认为“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其次是“缺乏社会关系”“缺乏经验”“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储备匮乏”,选择“亲人的反对”的学生比重最低。针对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障碍,调查团队在该高校内做了一项深入研究,开展了创业学生访谈工作,经统计,了解到该校目前共有大学生创业团队34个,这些团队都遇到了创业启动资金短缺这一相同的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大学生创业意向部分的调研,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对创业持积极、肯定、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大学生创业不完全是因为就业难,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对创业的兴趣较为浓厚,在对大学生创业兴趣开始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对创业产生了兴趣,很多学生已经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1.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调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调查中,41.86%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4.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仅有3.9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给予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调查。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选择的调查中,选择人数较多的选项集中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者创业领域专家开设讲座”“设立创业指导机构并提供服务”和“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3.鼓励大学生创业措施调查。在这项调查中,被调查者希望高校在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和创业场地支持,开设创业类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正规的创业能力培训。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专门的工作机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主要靠各部门自觉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很难整体推进;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邱珉认为,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本身并没有创业经验,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教师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纸上空谈[1]。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人员对各门类、各领域创业学生的指导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不够完善,未建立起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严重不足,未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有待加强

如果在校期间可以免费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实践训练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节约创业学生的创业成本。然而一些高校缺少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未设立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专用基金,在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需要持续激发

一些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引导不够,不能及时把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最新政策传播给学生,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还需加大力度,持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健全机构、配强队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下发,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各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各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形成由书记和校长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一把手”,主管学生工作、科研工作、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科技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成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推进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

2.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结构合理、专业化的教育队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积极打造两支专业基础扎实、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熟悉行业动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配齐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团队。在校内遴选一批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创业指导、创业咨询、SYB师资培训、“互联网+”大赛等方面专项培训,获得专业资质后,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和课题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团队。高校要加强与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人等的联系,聘请他们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辅导、资本对接等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二)三位一体、合理搭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要有传授创业知识的必修课程,又要有启迪创业精神的选修课程,同时还要有创业技能提升的培训课程。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各高校應当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细化素质能力要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目标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各高校可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技能培训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面向大一年级学生,各高校可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侧重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和思辨能力培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掌握创业基本知识。

2.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面向二、三年级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各高校可邀请创业校友、创新创业导师、优秀企业家等,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结合学生专业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重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3.开设创业能力提升课程。针对创业意愿强烈和已经有创业项目并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技能培训课程,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邀请创新创业专家,通过创业项目遴选、路演答辩、诊断和打磨等形式,帮助学生评估创业项目,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搭建平台、加大投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必须借助创业实践平台,辅以大量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王祖良认为,要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各方需要相互协同,开展全方位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这些平台建立需要打破传统壁垒,保证平台资源的有效共享[3]。为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效,各高校应在校内外建设一批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训练平台,借助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借助政府部门建立的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学校自建的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为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陕西某高校于2017年建成了学校创客空间,这是该校助推学生创新、助力学生创业的重要实践场地。创客空间可为学生跨学科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使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团队,把创意转变为现实,将思想转化为产品,在创客空间形成项目。同时,创客空间还开辟专门的场地,配备了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为创业团队和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及孵化场所,使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开办经营实体及创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

2.出臺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措施。虽然近几年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难看出,这些优惠政策几乎都是针对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面向在校创业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则寥寥无几。在对在校创业学生的个体访谈中,暴露出面向在校大学生创业政策缺少的突出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确保大学生创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运作。各高校要根据学校情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业活动。

3.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各高校要为创业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支持、学校投入等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为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高校还应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营造氛围、丰富载体,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1.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创新创业宣传,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网络、校园媒体、易班平台等渠道的作用,广泛宣传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和各类创业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树校友和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和事迹,用学生身边成功创业者的事迹感召青年学子,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2.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校要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政策宣讲会、企业家讲坛、创业沙龙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大学生对创业激情和创业梦想的体验。各高校还可以借助学科竞赛平台,以创新创业大赛为突破口,促使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通过参与大赛的方式模拟创业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