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1期·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8 10:16:53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吴若霞 邹旭峰 苏联军 肖碧跃 卓海燕

[关键词] 中医全科;中医经典;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医教协同背景下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研究”(XJK18QGD008)

[作者简介] 吳若霞(1987—),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教育研究;卓海燕(1985—),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061-04 [收稿日期] 2022-01-11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后,为缓解广大基层,尤其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校开始招收中医方向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成为湖南省培养中医全科人才的高校,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基层中医全科人才。院校教育是提高中医全科人才质量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据调查,我校基层中医全科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有些高校甚至有高达88%的中医全科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不合理,需要增加临床实践类的课程及培训[1,2]。片面强调实践,没有中医理论支撑,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中医临床思维;只强调理论学习,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学习也将缺乏动力。中医经典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既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强化基础知识,又可以联系临床实践,是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入门课程,因此,在院校教育中,中医经典课程及教学对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中医经典教学在中医全科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我校中医经典教学历史悠久,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都属于省级一流重点学科,但中医经典教学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医经典教学课时不足

在中医院校的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学科不断细分,不仅西医课程课时占比重,非医学学科如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课时量也大。目前,我校基层中医全科班中医经典每门课的课时为72学时。在课时限制下,只能基本完成经典原文的梳理。

(二)中医经典原文晦涩难懂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内容博大精深,学习难度大。学生虽然认可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但课前预习难懂,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后复习少有兴趣,导致学生对经典学而不精、精而不专,效果不佳。

(三)实践教学不足

我校中医经典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少,实践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为病案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学生很难理解中医经典的精髓奥义,尤其是对中医全科班学生来讲,中医临床思维未得到强化,实践能力未得到明显提升。

中医经典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是学生提升中医临床思维进而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的必由之路。由于当前中医全科人才培养中医经典教学存在课时不足、原文晦涩难懂、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中医全科生实践能力不佳、临床水平不高,难以胜任毕业后的基层临床工作,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无法实现国家开展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施行,进而影响了整体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中医全科人才的中医经典教学从课程设置、实习见习等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强化中医经典在基层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温病学经典则构建了中医学疫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辨证体系。中医经典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内涵、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中医药法》颁布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校积极响应,拟将中医临床专业四大经典课时由72学时增加至96学时,着重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医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中医全科人才而言,重视经典、回归经典、研读经典是迅速融入临床、感悟中医理论体系、培养中医实践能力的捷径,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医经典课程及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坚持“实用、好用、能用”原则,提升中医经典教学效果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3]。中医全科人才在毕业后,将定向进入基层工作,完成“首诊在基层”的任务,这就要求中医全科医生能熟练处理多发病、常见病。因此,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中医全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倾向于“简、效、便、验”,与临床的结合应当更为紧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离,是长期困扰中医教育、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是中医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活动中诸多问题的根本症结之一[4]。因此,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应该以实用、好用、能用为原则,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医经典的教学效果。

1.注重经典原文诵读,提升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经典是中医知识体系的载体,只有熟悉经典内容,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去实践和体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不会觉得经典原文晦涩难懂了。因此,中医经典的学习,应该以诵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以我校为例,中医学院每年进行经典诵读启动仪式,举办《伤寒论》《金匮要略》诵读大赛。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督促学生提前熟悉经典学习内容,在开学后正式学习过程中,因为有诵读的基础,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重点原文进行抽背,是中医经典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一环。如此反复督促诵读,使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重点内容了然于胸。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5]中医全科学生是未来的“健康守门人”,若对经典内容非常熟练,经方信手拈来,“有论可查,有方可依”,具备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学生初入临床就不至于手足无措,必能更快地适应临床。

2.建立中医经典临床案例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模式,中医全科人才更是需要反复地实践。如果没有基层中医师大量正确辨证使用中药,国家的分级医疗则很难真正有效推行,更谈不上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6]。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既是对中医经典的继承,又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但学生多、名师少,中医经典、名师经验、临床实践三方如何有效结合是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改革之热点、难点。案例式教学对中医经典至关重要,既可以生动诠释经典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临床,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受学生欢迎。所以,构建中医经典案例库是院校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我校正在探索应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训,从医疗、养生、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选择与中医经典高度相关的案例,并不断更新内容。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人机交流、反复训练,既可以复习中医经典知识,培养中医全科人才临床辨证论治思维,又可以示范名师经方临床应用与化裁,发挥经典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弥补名医数量不足、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缺憾,提升中医全科人才的实践能力。

3.丰富教学模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中医经典课堂,提升学生课堂的专注力和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在中医经典教学中,适当引入其他教学方式,如PBL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等,从传统课堂拓展到云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覆盖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环节,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知识强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校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7],如中医经典课程PPT制作及讲解大赛、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中医经典学生社团平台、中医经典专家讲座平台,使中医经典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学促行,提高中医经典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坚持医教协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虽然我校附属三甲医院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教学管理和组织经验,疾病谱也很广泛,且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及教学能力较好,但缺乏全科诊疗思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教学基地,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数量不足,远不能满足中医全科医学生实习的需要。因此,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我校与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建设学习交流的平台与基地,做到校地共育人才。学校对实践基地的带教老师进行理论培训,实践基地则接纳中医全科医生的见习与实习,统一规范各个实践基地对学生轮科轮岗设置、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并严格学生实习准出制度。只有坚持医教协同、校地共育,才能共同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保证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融入思政元素,助其成才

调查发现,报考中医全科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在选择此专业的动机中,因“遵循父母意愿”“政府补贴,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毕业即可就业,不用找工作”“医生的薪酬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定向生可降分录取”者占多数,因“对医学的热爱”“崇尚救死扶伤的价值观”的则不足20%[1]。中医全科专业学生入学后,基于对就业意向工作地区、预想薪酬待遇、基层服务年限等外部因素方面的了解,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出现课堂表现不活跃、学习兴趣不足现象。

中医经典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缘于精神的坚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他以扁鹊为榜样,立志救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张仲景淡泊名利,潜心医学,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求真务实的信念、精益求精的态度。所以,充分挖掘中医经典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深度融入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助其成为有仁心仁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且愿意扎根基层的全科人才。

国家大力推行分级医疗制度,以缓解广大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学院校教育要保证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助推国家分级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我校在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总的来讲,中医全科人才的培養必须重视中医经典教育的地位,它是提升中医全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活水,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的信念。除了优化中医经典教学内容,还需要给中医全科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中医全科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未来的“健康守门人”。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