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期·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下导师制现状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宋晓晴 杨开昌
[关键词] 导师制;新建本科院校;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河套学院学分制改革专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学分制下导师制度研究”(HTXYJX18006)
[作者简介] 宋晓晴(1966—),女,河北大名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硕士,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国文学、翻译研究;杨开昌(1977—),男,内蒙古五原人,文学硕士,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师,主要从事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033-04 [收稿日期] 2021-12-07
河套学院2012年升本,开始实行学分制,2016年开始试行导师制。学院为了推行学分制下的导师制,在各个层面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论证,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导师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和增加、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等,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找到一条最适合我院教育教学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学院开展了一系列课题专项研究,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学分制研究和导师制研究等。希望通过这些课题研究,总结河套学院2016年以来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法和对策,打开思路,探寻更好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一、导师制的内涵及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基本情况
柯林斯大词典把“导师制”定义为在一所大学或学院,一个导师定期与一个或几个学生碰面,就所研究的话题开展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的话题,话题涵盖讲座、导师课、案例研究和实际会议等[1](本文作者翻译)。导师制其实就是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时间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生在专业、人生规划或生活等方面开展个别指导的教育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最早推行导师制的高校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大范围推行导师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推行导师制比较早,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之后其他高校也紧随其后。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广泛推行导师制。国内外的一些知名高校在导师制推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根据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现行导师制度,每个学院有一名高级导师(senior tutor)和一名初级导师(junior tutor),高级导师负责监管學院研究生的总体学习和生活情况[3]。牛津大学的全程导师制是基于牛津大学学院制模式,学生在入学时由各个学院指派全程导师,负责学生课程和内在修养,导师每周和学生见面一次,实行一对一辅导,并根据情况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4]。剑桥大学的导师制源于牛津大学,不同的是,剑桥大学在为学生指定全程辅导教师的同时,还为他们指定了课程指导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课程指导和帮助,而且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指导教师[5,6]。美国的哈佛、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等高校从20世纪开始实施导师制,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不同,美国的大学为学生配备了新生阶段的导师和专业导师。新生导师负责学生入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学术活动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高年级导师为学生在专业课程、选课、学业规划及职业规划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总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及美国的一些大学推行导师制历史较悠久,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全方位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等,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河套学院导师制实施现状
学分制下导师制是河套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有效运行,本文配合学院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制了“河套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并且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访谈。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全面客观性,这次调查从河套学院农学系、理学系、艺术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四个系部中选取300名不同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线上完成,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8%。通过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及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到目前河套学院导师制实施现状。
(一)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情况
学生对导师制实施的思想准备不足,对导师制实施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严重不足,对导师制的内容和实施规则了解较少或干脆不了解。农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校推行导师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导师制实施方案,且在学院推行之前就已经运行,能较好地保障导师制的正常实行。其他部系导师制的工作运行情况一般,极个别部系这项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或流于形式。
(二)导师的配备情况
导师制的配备情况参差不齐,农学系和理学系每位老师带3~5名学生,艺术系每位老师带5~7名学生,外国语言文学系每位老师带1~2名学生,完成情况较好的是农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
(三)导师的指导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系大部分导师每月和学生至少有一次交流,主要是微信交流,也有3~5位教师在办公室与学生面谈,都有详细的导师日志。农学系和理学系也有部分教师,尤其是有实验室的导师,与学生见面频率较高,基本上一周一次,课前课后有问题也通过微信或电话随时沟通联系。艺术系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方式是在琴房一对一教学和辅导,主要是现场教学或辅导,课前课后有问题也通过微信或电话随时沟通联系,形式不限,但是不主修钢琴或其他乐器的学生参与导师指导的情况一般。总体来说,有28%的学生很少或干脆没有参加过导师的辅导,甚至和导师没有见过面,导师制流于形式。有11.7%的学生对自己的导师非常满意,42.3%的学生比较满意,9.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其余的学生无所谓。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他们还是很愿意和老师交流,但是老师总是很忙;也有一些学生表示,他们的导师是系里派出,不是他们想要的导师,见过一两次后就放弃了,导师联系他们,他们会找借口缺席指导。学生和老师没有选择的机会。走访调研中发现,73%的教师愿意参与导师制工作,但面临各种压力,如学生过程考核中的作业,每学期要求学生每门课交8次作业,种类不少于5种,老师和学生压力较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质量很难保证;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较多。另外,教师队伍中女性居多,加上教师自身职业需求,如职称评定、专业进修培训等,使得她们投入导师制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或干脆没有,也有个别导师为了应付工作而敷衍。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管理制度较宽泛、缺乏评价督导激励机制、导师和学生都缺乏主动积极性等。
(四)对导师工作态度的评价
调查显示,54.2%的学生对导师的工作态度很满意,29.6%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系学生满意度最高。9.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其余学生无所谓。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认为,他们非常喜欢他们的导师,他们的导师博学、敬业、有爱心,对他们循循善诱,很有耐心,遇到困难主動帮助解决。农学系的一位学生称她的导师是她的良师益友,她们无话不谈。理学系、艺术系、农学系及外国语言文学系的12位同学认为,他们的导师比较认真,比较专业,有问必答,但仅限于此。也有学生表示不满意,认为他们的导师从来不主动联系他们,即使联系见面,时间也很短,态度冷漠,让他们感到非常局促,非常没信心。
(五)学生的收获情况
调查显示,50.1%的学生表示从导师制中受益。这部分学生把他们的导师当成良师益友。导师不仅在专业知识学习、学习方法选取、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会给予支持。外语系一位学生告诉我们,他属于经济困难学生,老师了解后不仅自己捐款,还发起募捐活动,他很感激,也很温暖。农学系的一位学生告诉我们,她从外省来上大学,不适应大学生活,比较自卑,总是觉得有心理问题,她的导师非常细心,得知她的情况后,每周约她见面,和她促膝长谈,缓解了她的心理紧张情绪,给了她极大的引导和帮助,成了她的心灵导师。还有学生表示,他们导师不仅专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生活中幽默风趣、热爱体育活动,他们周末还会一起打球小聚,觉得老师正能量满满,极富人格魅力,为他们树立了榜样。30.6%的学生表示导师制的实施作用和意义不大,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为他们的导师把导师工作当作普通任务来完成,师生之间没有什么共鸣,学生本人也是在完成任务,对导师没有过高的期望,也就根本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导师。还有近20%的学生表示,他们没有收获,也拒绝见导师,导师在职业指导、专业学习及人格魅力方面对他们没有帮助。这部分学生自身也抵触导师制的推行,心理上没做好充分准备。
三、方法和对策
综上所述,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了梳理、归纳,可以得出河套学院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没有将导师制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对此我们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一)提高认知
河套学院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程度偏低,缺乏科学的认知。基于这种情况,学院要高度重视,深化科学认知,召开各个层面专门会议,号召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到导师制活动中,将其看作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全院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尤其是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充分发挥课内外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强化服务意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满足学生学业、生活、心理、就业规划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院部系要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学生一入学,就由辅导员向他们系统介绍导师制的实施意义、要求和职责等具体内容,让学生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导师制,主动积极参与到导师制活动中。
(二)完善管理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方案设计比较笼统。学院、系部领导、导师和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管理上的疏忽。建议学院各个层面强化导师制相关文件学习,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细化导师制实施方案,尤其是系部层面的实施方案要具体化,既有对导师的要求,也有对学生的要求,职责明确,有可操作性。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长效性和有效性,要建立相应的运行、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增加导师数量,提高导师质量
为了更好地落实导师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导师的数量是非常必要的。即使不能达到一对一辅导,也要尽量保证师生比1∶2或1∶3,以保证指导质量。同时,为了提高指导质量,学院要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导教方式和内容及在指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导师不仅要开展规范化指导,如重点指导专业、生活指导贯穿始终,而且开展多样化的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学院和系部督导组定期督查,对指导业绩突出的导师要等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纳入业绩考核,真正提升指导质量。
(四)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首先,要规范对本科生导师的评价,鼓励多元化评价。鼓励采取领导、学生和自我评价及导师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大力提倡学生参与评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作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多样化开展评价。导师制活动是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其进行评价也应该多样化,建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后,要采用系统化评价指标,比如评价指标可以考虑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态度、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时间、导师的个人魅力、指导效果等多维度开展评价,然后针对每个点再进一步细化指标,使其可操作性更强。
(五)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如入学教育、军事演练、课内外活动、座谈会、辅导员和学生及导师和学生的见面等,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导师制实施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克服负面情绪,从对导师制的认识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从导师制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养分和知识。
新建本科院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河套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对策,希望对学分制下导师制的实施有一定裨益。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21期·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2022/7/8
- 下一篇:2022年第21期·高校电竞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