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3期·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内涵提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8/1 16:36:42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刘根起 程方 赵文星 刘艳艳

[关键词] 课程思政;医学专业;职业素养;皮肤性病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建设及课程思政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专业建设”(2019199)

[作者简介] 刘根起(1966—),男,山东菏泽人,硕士,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系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176-04    [收稿日期] 2021-02-19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性教育实践活动[1]。作为一种广义的课程观,课程思政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出发,充分发掘专业课、通识课及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德育功能,从原有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模式向立体化、全课程参与的德育模式转化,同时强调通过将显性“漫灌式”的思政课程与隐性“滴灌式”的其他课程育人方式相结合,形成合力和协同效应,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模式,其内涵丰富而又立意深远[2]。

二、新时代高职医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观念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3]。医学发展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加快转变,将疾病诊疗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服务于生命的全周期、健康的全过程;因此,医学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科学,其更重要的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将医学教育赋予新的内涵[4]。

三、高职医学院校一体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中,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通过一体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建设,构筑了基于资源库的“分层、分类、分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4]。

通过建设体现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示范课堂、示范课程、示范专业,以及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途径,我校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并围绕“三层思政教育目标”,定位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公共基础课以实现根本目标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基础课以实现基本目标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核心课和拓展课以实现职业目标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构筑广覆盖、多类型和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为发挥各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协同育人功能厘清了思路和方向。

四、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高校的广泛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4]。首先,资源库建设还不完善,部分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加工、提炼和整合;其次,某些思政主题不够凝练,不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效契合,专业特色和课程亮点不够突出。另外,思政素材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难以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结合点,案例引用不够恰当,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无论对课程内容的解读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进一步提升育人价值和育人自觉[2]。

(一)深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内源性思政价值,突出职业特点

1.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高职医学生职业良知生成的必然要求[5]。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人为研究客体而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因此医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人文性,同时医学教育又是指向性明确的职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者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服务以外,还要关注他们的生存质量,把病人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把病人视为一个生物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和发展的整体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或零件。同时,在诊疗、康养、健康服务等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对病人的尊重(知情权、独立人格)、关爱和情感沟通。因此,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将课程中的人文元素和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衔接,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育[5,6]。

2.充分发掘和利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材“富矿”,突出课程的育人特点。“皮肤性病学”是临床专业必修的拓展课程之一,属于内科学和外科学分支的交叉学科,内容繁杂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其他临床学科一样,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某些顽固性的“损容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和聚合性痤疮等,多数都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苦恼、压抑和自卑感等情绪反应。“世界银屑病日”(每年10月29日)的发起,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银屑病的非传染性,对患者少一些“异样眼光”、冷漠甚至排斥,使患者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一些重症、顽固性皮肤病,如重症银屑病、天疱疮和红斑狼疮等,在后期的治疗和康复中,患者除长期忍受疾病本身和药物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家庭、工作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因此,有效的医患沟通和情感交流,无疑是春风化雨般的关怀和温暖,能使患者切实感受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树立最终战胜疾病的信心[7]。

3.健康教育与人文关怀贯通课程内容的时代价值[8]。加强对医学生的健康教育既是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同时,医学专业课程要发挥好专业教育的独特优势,以推进实现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医学生不应该只是疾病的治疗者,更应该是健康的教育者和传播者。临床专业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天然的”健康教育素材,在“皮肤性病学”各章节内容中,涉及了丰富的健康知识,如感染性皮肤病的预防、人与细菌关系的自然哲学、湿疹患者的衣食住行、药物与药疹、痤疮患者的饮食与心理调适等。与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以适当的形式融入课前(线上)、课中和课后(作业)内容中,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人文性,提高了课堂的亲和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健康知识和卫生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个人素质并使学生形成“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后者是医学人文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9]。

(二)新时代的奉献精神是高职医学生扎根基层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

抗疫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代表时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10 ]。在抗疫期间,网络上流行的一张图片“一双95后护士的手”,展示了在疫情初期一线医护人员因反复洗手、消毒而导致典型的慢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干燥、粗糙、皲裂,这种“沧桑感”与其稚美的面容形成强烈对比。这张特定时间和背景的图片蕴含着“医者仁心”、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和牺牲精神。

(三)多角度、多维度发掘和凝练思政素材,全方位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疥”的记载。甲骨文、传统中医学等历史文化元素使学生在了解学科发展史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医师可通过不同皮損之间的演变判断皮肤病病情的变化,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种皮损,实现对知识技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皮肤病的治疗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方便”,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梅毒相关的系列微视频,从多角度展示了梅毒的来源、流行和对社会领域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梅毒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和对人体系统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同时对“洁身自好”“敬佑生命”“科学精神”等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性病等传染病群防群治的成就和当今我国政府对新冠肺炎的有效防控,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通过不同维度对课程内容的解读和拓展,在增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使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相关思政主题自然浸润、入脑入心,提升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突出专业课程特色的同时,实现对基本目标和根本目标的有效支撑(表1)。

五、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关键在于教师,重点在于课程建设。教师要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承担育人责任,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课程思政育人自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首先要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和大政方针,深悉课程的专业特点和时代的育人要求,不断发掘和凝练课程内容中的育人价值,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