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4期·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述析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马俊,杨雪玲
[关键词] 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展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扩招专项项目“基于质量型擴招下民办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GGZKZ2020120)
[作者简介] 马 俊(1981—),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和新媒体研究;杨雪玲(1986—),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46-04 [收稿日期] 2021-03-17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涉及范围广,是技术与艺术、工程设计与艺术创作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学科,是为产品创造高附加值的软科学。新时代高校教育和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要求工业设计从业者在具备基本工业设计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基础上,须同时具备网络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等。中国台湾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较早与世界接轨。它与大陆同根同源,文化理念一脉相承,梳理工业设计教育在中国台湾的发展,提炼、总结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内涵、优势和先进经验,剖析工业设计教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对促进大陆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工业设计教育在中国台湾的发展沿革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随着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综观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大体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初创、70年代的停顿、80年代的扩容和21世纪的深耕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发现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与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一脉相承。当下,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产业已成最热门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大陆的工业设计教育更需要与产业融合,与台湾地区进行深入交流,与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工业设计产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加强合作,抓住机遇,深耕发展,成长为全面提升产品价值的学科,以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工业设计教育各阶段发展特色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学制,受其教育发展层次、产业发展特点等因素影响,由最初的专科教育层次逐步发展成体系较完整、学制较齐全的教育体系。
(一)专科教育时期
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专科教育阶段,也是工业设计教育的初创与停顿时期,在学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特点。
1.学制方面,五年制为主。主要是专科教育,以五年制为特色,着重系统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2.教师队伍,以美、日、德培训为主[1]。一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中国生产力及贸易中心”产品改善和策划发展政策,以工业设计人才培育为首要目标,积极聘请美、日、德等国专家来台指导四期五次的工业设计训练班,参加学员大多具有美术与工程背景。该计划促成多所专科学校工业设计教育专业的设立,也培育出中国台湾早期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资。另一方面,派遣设计人才到美、日、德等国留学研修,培育出许多早期的工业设计师资,将所学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观念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开启中国台湾工业设计学校教育的先端。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一代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从国外陆续学成归来加入教学行列。
3.课程设置方面,受日本、德国影响深远。我国台湾早期工业设计教育课程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受日本、德国专家影响:明志工专与大同工专,教师多为留日教师和日本专家,课程设计较多体现日本特色;台北工专主要接受德国专家的指导,课程设计受德国影响较深。为统一标准,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台湾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凡工业设计专业,其课程标准应参考明志、大同与台北工专三所学校的课程规划内容制定。
4.教材建设方面,以日本教材为主,德国教材为辅。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在中国台湾还属新兴学科,加上信息普及不够,参考书籍较少,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普遍处于边学边教的摸索阶段,教学用书与参考用书大多购买国外原版书籍,翻译成中文作为教材或自编成讲义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使用。早期,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以日本教材为主、德国教材为辅的教材建设与使用体系,并使得国外工业设计教育与设计理念在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中得以充分、全方位体现。
(二)大学教育时期
随着设计产业发展,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进入扩容阶段,从学制到课程都有新变化、新特征。
1.学制与教育体系方面,高教与技职教育体系并存。经过20世纪60年代前期工业设计教育的初创、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关停,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在中国台湾一度陷入低迷。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与产业发展对人才规格与层次需求的转型,工业设计教育也随之转型,由专科教育层次提升至大学教育层次。80年代后期,基于大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中国台湾重新开办私立高校,但局限于工学院、医学院与技术学院三大类院校,工业设计大学教育随之发展扩容,并逐步形成高教与技职两种教育并存的体系。
2.教师队伍方面,早期工业设计专科或大学毕业生成为师资主体。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工业设计大学教育,其教学师资主要来自1963—1966年工业设计暑期训练班遴选出来的海外研习工业设计的优秀学员。20世纪80年代后,在学校担任助教或通过海外深造研习的早期工业设计专科或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已转为以工业设计专业背景为主的教学师资。
3.课程设置方面,形成模块化、组合式的课程结构。1985—2000年,由于科技快速发展,3D绘图技术崛起,工业设计课程开始导入CAD课程;2000年后,CAD课程比例逐渐增加,绘图技能等以培养学生工业设计基础能力的课程,在工业设计课程中的被重视度日益增加。尤其是受国际化与多元化教学的影响,工业设计教育课程呈现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特征,出现模块化、组合式课程。如成功大学设置的流行商品设计学程组、大叶大学设计的三种专长领域学习课程组、云林科大设计的科技与设计创作学程组、联合大学设计的四大学习方向模块、华梵大学设置的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组与产品设计课程组,及长庚大学设置的产品设计课程组与媒体设计课程组等。
4.教材建设方面,借鉴多国家工业设计教材经验。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多数留学美国的第一代工业设计系学生回台任教,再加上9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与多元化,英国、芬兰、奥地利、澳洲等其他设计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中国台湾的更多学生前往留学。由此,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课程的教材体现出多元化特征,融入包含日本、德国在内的等一批发达国家在工业设计教材编写方面的经验。
(三)研究生教育时期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建立起研究生教育层次,至此形成完整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也因此进入深耕阶段。
1.教育体系方面,形成从专科至博士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末,中国台湾在工业设计大学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研究生教育层次。中国台湾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源于1984年成功大学机械工程所设立的工业设计方向。1991年設立研究所后,中国台湾逐步开启工业设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2000年后,中国台湾逐步将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至博士层次教育。综观中国台湾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教育,到80、90年代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直至21世纪初的博士教育,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已成为整合专业基础与理论的六年一贯制的教育体制。
2.师资队伍方面,以本土培养为主。随着中国台湾工业设计产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硕士、博士生培养力度加大,工业设计教育所需师资转向以本土培养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增设了工业设计研究生层次教育,2000年后,又在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层次增设了博士班,培养本土博士师资,服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3.课程设置方面,重点研究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国台湾既强调专业化学习,又注重分方向、多元化发展,由此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则更加强调专业方向培养及设置针对性课程。总之,该阶段的课程转向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研究生层次的工业设计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专业深入的研究讨论为主轴,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设计创作竞赛或实践学习,毕业方式也变为硕士论文或创作技术报告;博士则强调专业深入及国际交流的研究能力,以学术期刊或研讨会论文作为修业条件。
四、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
综观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其由最开始借鉴日本和德国的办学机制、课程设置等,慢慢发展为培养本土师资、面向本土办学为主,但延续并发展工业设计教育、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工匠精神,成为代代传承的一部分,体现出以下特征。
(一)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其不同时期工业设计产业密切呼应,呈现出正相关态势。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制造业普遍以代工或产品改良为主,90年代后,随着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工业设计教育招生规模随之扩容与拓展。
(二)高度关注设计竞赛
自开办工业设计教育尤其是近年来,都将工业设计教育与工业设计竞赛高度关联。加大竞赛投入力度,在生产、管理等过程环节融入竞赛要素,已成为中国台湾工业设计的一大特色。
(三)培养目标趋向多元化
从中国台湾目前的工业设计教育来看,其人才培养目标均趋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既重视基本设计,也重视平面、立体设计;既重视产品企划、产品策略与经营管理,也重视信息设计、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动画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专业特别是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与前沿理论、最新技术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指导实践,是高校教学亟须解决的难题。其中,参加各级别的大赛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通过竞赛完善专业学科建设、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为我们解决高校教学偏离实践、脱离行业发展前沿的难题提供了借鉴。
五、中国台湾设计教育发展问题剖析
近年来,中国台湾产业出现新瓶颈,制造业亟待转型,创意成为企业求生的新法宝,中国台湾设计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规模大,高质量设计人才稀缺
随着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工业设计俨然成为中国台湾产业再次转型新希望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培养规模日渐扩大,报考工业设计专业的学子日渐增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培养规模远超市场需求。但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稀缺,出现企业所需人才、可用之才却一人难求的现象。这是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工业设计学生就业门槛高,出现一高一低现象
中国台湾大学教育快速扩张,生源竞争压力加大。一方面,出生率降低导致少子化局面,求学人数逐年降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人规格、学历层次要求也水涨船高,工业设计学生就业难问题随之出现。
(三)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契合度不高,所学与所用有差距
近年文化創意产业相当盛行,不仅世界各大设计品牌相继被引入中国台湾,中国台湾自创品牌也以设计为号召提高产品的含金量。此外,创意市集、手作小物等个人工作室呈现蓬勃发展之境况。鉴于此,中国台湾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资助,并交由文化管理部门执行投资与管理,显示发展文创产业的企图心[2]。虽然中国台湾当局与各校都非常用心,但多数用工企业反映毕业生质量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如何确保培养的学生顶用、能用,减少学校与产业学与用之间的落差,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将研究理论落实到设计创意中,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六、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起步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的特色。大陆工业设计教育要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更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到课程体系设置,其发展举措、建设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一)契合产业发展需要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专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有效对接了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大学专业设置点的增多到招生规模的扩张,从五年专科制到完整教育体系的形成,均充分体现了工业设计产业对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与层次的需求,反映了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与教育发展的吻合度。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如何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精准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学用一致,是大陆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中国台湾的经验和做法是大陆学习借鉴的一个维度。
(二)培养方向多元化
中国台湾的工业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硕士、博士培养阶段,充分体现了契合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多元培养方向的特征,在中国台湾形成百花争放、精彩纷呈的局面。各大学工业设计课程讲授、产品设计应用范围也更广泛,各大学逐步走向更多元、更综合的设计教育。
(三)师资培养多渠道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前期与中期,以留学为主,后期则以本土培养为主、多国培训进修为辅。不同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促使中国台湾的工业设计教育融合了国际化、多元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特色,为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队伍提供了师资保障。中国台湾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高校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如何培养符合和引领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优势互补。工业设计教育亦是如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具有网络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创新创业中具有先天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5G时代,它既改变未来,也改变教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行,是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工业设计教育在借鉴与探索中前行也将是常态。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1年第45期·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 2022/7/26
- 下一篇:2021年第44期·“以赛带训”提高创新竞赛能力的训练机制 20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