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5期·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6 10:39:3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5期

李能华 谭吉华 白玲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20B21)

[作者简介] 李能华(1964—),男,湖南邵东人,学士,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谭吉华(1964—),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4-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这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各学段思政课的共同使命和任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必须整体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精准育人,合力办好思政课,加强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进而使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机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采用同一个教学模式,而是要找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点及共同发展要点,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等各要素的统筹推进和层层递进。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群体的理论认知和需求水平具有明显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在遵循培育时代新人总目标和根本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各有侧重和不同,务必要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进程与规律相契合。首先,教学目标要清晰且具体,增强渐进性和连贯性。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大思政”的育人理念,精准把握“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4]的育人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共同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谋划,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推进,以达到小学阶段“知事”、中学阶段“明理”、大学阶段“求道”的目的。其次,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学段开展个性化教学,科学构建具有层次分明、逐级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各学段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和科学贯通,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严格把控课程的具体内容,主动加强对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厘清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重复讲授与超前讲授的问题。此外,还要注重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现实性与时代性,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编写要符合现实需求,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的选用也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学情、学生实际及学校特色。同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将最新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巧妙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扩大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最后,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各学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耦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具体而言,大学阶段要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通过采用讨论性、启发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促进政治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通过情景体验、案例示范、自由讨论发言等方式感染学生,深化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参与感,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教学方式应趋于简单化、具体化,教授过程要图文并茂,通过讲故事、讲历史等直观鲜活的事例和校外活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小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感性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进而实现新阶段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长期过程,必须常抓不懈。“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5],同时,对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做了阐释,明确了思政课改革的指导原则。

现有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还有待制定完善;系统完备的一体化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还在探索优化阶段,导致各学段思政课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忽视,甚至出现了思政课边缘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综合运行效能。为了有效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用制度管人管事,通过制定科学具体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常态化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度保障机制,严格落实跟进工作成效,保证其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探索组建各层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不同层级、不同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谋篇布局、咨询研判、统一协调、督促落实。”同时还要做好思政课学科制度安排,为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遵循的流程和规范,国家教育部门要统一制定规范合理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细则、指导纲要及课程标准,各学校思政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优化本校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制度,师资聘任培训制度、一体化沟通备课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其次,建立系统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开展过程和教学成效进行考核评价。一是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考核评价维度要和指标体系实现多方面、全覆盖,包括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各要素的匹配衔接程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各学段思政课师资人员配备和素质状况、学生实际的学习成果及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二是细化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及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考核评价标准。三是丰富考核评价形式,不仅体现在闭卷考试、书面作业等量化考核方式,而且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互评等多元化形式,以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考量内容,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参与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以评促效、以评促质的目的。最后,建立高效完备的工作反馈机制,各学段思政课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工作汇报、研讨会议等方式,加强对各学段各环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开展情况的监督与反馈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渠道,调查了解教师与学生对一体化建设效果和质量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认可度,并对反馈意见和调查结果进行梳理整合和系统剖析,尤其是针对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尽快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整改方案,并逐一解决,进而提升育人效果,有效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规范、合理、有序化的发展。

三、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上下联动、良性循环的组织保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6]这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联多个部门,覆盖多个学段,涉及多个环节,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重要政治保证,同时还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领导,以及管理、教学等职能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形成各部门协同管理育人工作格局。

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问题日益凸显。鉴于此,建立权责清晰、协同配合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管理机制,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上下联动、良性循环的组织保证。首先,完善思政课建设领导决策一体化机制。各学校领导班子必须要主动承担领导职责,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思政课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决策部署和要求,贯彻督促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应该加强交流和对话,形成领导决策合力,构建一体化领导决策共同体。其次,建立思政课建设主体权责一体化机制。思政课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配备充足,分工明确,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各级党委的协同运作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地方各级党委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真正关心和指导一体化建设,并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同时确保各教育主体有序参与,做好相关教育主体的动员组织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学习相关教育文件、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思政课建设改革目标,谋划推进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独立现状。此外,宣传、教育、共青团、少先队等部门也要承担相关职责,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真正落实落细。最后,构建整体协调的交流研修一体化机制,各学校思政课建设负责人要根据本校思政课建设的实际现状,合理高效搭建多元化、立体式的跨学段衔接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学术沙龙等形式,加强纵向跨学段教学研讨学习和经验交流分享,加强对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打通学段壁垒,打破教学信息隔阂,针对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共同研讨具体解决办法和方案,明确努力方向,增强育人的针对性。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实现各学段思政课之间协调联动、互通有无,以协调调动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协同育人的物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战略工程,必须要求多方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加快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大德育”工作格局。首先,构建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原则。为进一步有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和元素,构建起全覆盖、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协同体系。这就要求其他各学科教师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相互配合,促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共通、共建、共享。其次,构建校内外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仅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校外育人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育人工作格局。一要注重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沟通与良性互动,实现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学生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学生教育的相关工作,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注重发挥社会教育的宣传作用。要积极拓展挖掘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社会方面要加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同时,各学校要与地方政府、党政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对接平台和工作机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建立形式多样、安全有保障的校外思政课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学思践悟中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進而主动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总之,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新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构建一系列协调运转的思政课一体化长效机制,倾力打造“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共筑思政育人的“最大同心圆”。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