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1期·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8 10:15:3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关键词] 就业导向;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企业需求

[作者简介] 金孟霞(1973—),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连云港开放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高职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069-04 [收稿日期] 2022-01-14

高职教育应以社会人才需求及学生就业需求为教育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推进职業院校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创业能力。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核心,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建设。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学生未来成功就业为根本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加以分析与改进,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优化产学结合的教学道路,提高专业人才就业率。

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研究背景

计算机专业人才最终需要进入社会,但近些年来,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率普遍偏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社会也正在期待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出现。因此,想要让人才成功就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创新与改革。教育部一直在强调,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国高职教育经过长久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已完全不同,属于更具专业性的职业教育。多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与教育实践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但重理论教育、轻技能教育的传统思想仍在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指的是以学生就业质量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根本标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必须要让学生通过专业教育获得就业能力。但是,仅依靠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背景下,必须加强高职专业课的改革与创新,打造特色专业课程,鼓励学生拥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就业率[1]。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尽管高职院校培养了许多计算机专业人才,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专业人才就业率低,用人单位缺乏技术型人才,严重影响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

(一)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因素都属于师资力量建设的一部分。目前在高校专业课教学当中,无论是职业实践还是职业经验讲解,都比较倾向于理论化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职业实践教学经验,不能将教研过程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想要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质量,首先需要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鼓励教师主动学习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教学的结合方法。

(二)缺乏教学条件

计算机行业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会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会面临教材内容与行业发展不契合的情况。另外,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时无法根据就业需求加强知识点记忆,导致学生的记忆混乱,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质量。最后,实践训练条件缺乏,也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而且缺乏实践训练还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业绩甚至未来发展。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目标,必须完善基础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生基础薄弱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并非指的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即便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电脑操作经验,但是仍缺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基础。在专业课学习中普遍会面临学习难度大、学习意识差等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对专业学习进行规划,未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思想觉悟,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制定科学的教育改革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前提,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就业岗位与本专业缺乏契合度,导致就业率偏低。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对学生学历要求偏高

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人才招聘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选聘中,大部分岗位都要求求职者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的过高追求,导致部分拥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多高职人才被埋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时常会被拒之门外。为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及行业的发展,使各大人才招聘机构能够逐渐认识到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减少因学历问题而引起的就业困难。

(二)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就业质量

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素质有直接影响。从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社会就业现状脱节严重,课程设置一味按照职业教育大纲进行,虽然一直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向,但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没有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当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无法给学生提供就业保障[2]。根据这一现状,高职教育应始终坚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强职业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实现快速就业。

(三)职业规划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教育成果。学生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是否对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拥有较高的积极性,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是否对未来就业有明确规划,都会影响到高职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学生就业。经过调查统计发现,60%以上的学生就读高职院校都是缘于学校与家庭的压力,因为非学生自主选择,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还存在排斥专业课和实践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教育质量。此外,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毕业后试图寻找较好的工作单位,但又无法满足职业要求,存在较为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问题。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无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就业率偏低。根据这一现状,应以就业为改革重点,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核心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和专业人才匮乏问题。

(一)加强教学内容开发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应契合市场人才需求,关注科技的发展前沿,了解人才供给平衡点,分析行业发展的热点,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内容开发方法主要有:(1)注重教材开发。教材中所设置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使专业課程符合行业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也应重视开发精品课程,不断完善、补充教材内容,满足专业人才就业需求,设置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岗位能力培养、工作流程、职业素养等。此外,还需要建设配套的教材指导软件和网络教学资料,提高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引导性。(2)注重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材应与当下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除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外,还需要根据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优化完善教材内容。可以适当融入企业的研发技术和项目,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当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3)注重特色教材编写。特色教材编写应邀请职业技术人才、行业专家作为教材编写主要成员,根据工程实践项目和人才培养方向,以项目和案例为基本内容编写特色教材,加强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引导,使人才在教材学习中能够获得心理逻辑的建构,增强学习动机。(4)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教材。通过市场调研、网络了解等多个渠道,对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网页设计、平面设计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率最高的岗位[3]。以网页设计为例,学生在从事该工作时,需要具备网站规划、设计等能力,必须精通各种设计软件。因此,在教学内容调整与开发过程中,教师也应适应市场变化和就业需求,拓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用于工作岗位当中。

(二)实施分层分组教学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差甚大,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在教学中为实现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或分组教学的方式,实施教育引导。(1)分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原本的层次上进行提升。比如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对其展开基础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针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较高,但缺乏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应给予其更多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状况及个人优势,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2)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或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分配,教师可将同一类型气质的学生分到相同小组当中,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核心优势。教师在分组时也可以考虑将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分于同一小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相容性。可以选择一个组长作为小组引导者,发挥其协调作用,带领小组进行学习。本专业学生的气质类型主要可分为三种,分别是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思维敏捷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但有耐心、有毅力、做事稳重的学生;性格急躁易冲动,不喜欢团队协作,但具有较好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在分配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和特点合理分配,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合作,鼓励小组成员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优化师资建设

高校师资建设应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需具备职业技术和专业教师两种职称。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讲师职称,还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证,考取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保障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均符合各大职业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保障教师能力能够得到持续提升,还应定期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了解当下行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优化改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高职院校可定期选派一批符合要求的教师到企业展开实践与学习,通过参与企业的研究项目和工程,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行业经验,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学校也可拓展教师选聘渠道,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参与到高校课程教学当中,例如邀请优秀企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来校任教,展开“双师同堂”教学,让企业优秀人才将企业项目开发中的过程及技术要点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本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及对未来就业的直接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邀请企业优秀人才来校任教,还能够使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具有实践特色。

(四)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深化校企合作能够将学校与企业有效连接,实现人才就业与人才教育的无缝衔接。在此背景下,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输送专业性人才。企业也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将专业知识与专业经验传递于学校,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要途径。除上述内容中提到的企业人才入校任教以外,企业也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技术人员通过职业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本专业就业方向,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企业也可与学校展开积极合作,建设孵化基地、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技术研发提供支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验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实践中完善与提升自我。最后,学校还可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学校可定期与企业展开合作,选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研发当中,让学生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获得更高层次的能力提升,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4]。企业也可在本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开展校内招聘活动,提高专业人才就业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职院校学生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计算机行业也面临着极大的人才缺口。为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全面教学改革,根据目前的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开发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率并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