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浅析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6期
时婧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 时 婧(1998—),女,河北沧州人,学士,石家庄市青园街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93-04 [收稿日期] 2021-11-28
对于四至六年级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阅读中领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和一线教师的反映,很多第三阶段的学生达不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中的阅读目标。在阅读速度方面,有50%的学生可以达到一分钟默读三百字的要求[1];在阅读体裁方面,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很多学生只愿意读叙述性的作品,而不愿意读说明文、诗歌等作品;在阅读量方面,除了教师上课布置的阅读任务,只有30%的学生愿意去阅读课外书籍,大部分学生缺少阅读主动性,达不到100万字的阅读要求。另外,有少部分学生逃避阅读,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甚至从不阅读[2]。
(一)学生缺少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学生喜欢童话、神话等趣味性较强的文本,对说明文、散文等较为单一枯燥的文本难以提起兴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不愿意阅读课文,课后不愿意阅读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热衷于快餐式阅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很多偏爱非经典意义上的、非纯粹的、非严肃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比如喜欢《意林》《读者》等“浅阅读”作品,不喜欢深度阅读的作品。这种“速食”阅读很难让学生深度阅读,十分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二)学生缺少独立判断的能力
当前小学高年级获取知识的形式和渠道大多并非来自阅读,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和对知识的理解力也逐步提升,很多学生根本不阅读文本。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看书评,甚至道听途说,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无法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速度
阅读,是人们获取与收集信息的重要形式。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3]。
1.默读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阅读量都在逐步增加,在五、六年级的书本中有很多篇幅较长的课文,默读往往能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自识字认字的能力,基本能够没有阅读障碍,做到一篇文章不查字典就可以把握文章的内容。所以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训练更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4]。
2.抓重点词、重点句有利于提升阅读速度。通过抓重点词、抓重点句提升阅读速度,在语文练习和考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边读边思考,画出关键性的词语,提炼有效的信息,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近年来,练习题阅读量逐渐加大,阅读理解的文章占比较重,阅读速度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找经验和教师积极的指导,有利于提升阅读速度,以保证在考试时间内阅读完文章内容。
(二)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初读感知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初步阅读课文,或读完一本书后,学生可以基本复述这篇课文或者这本书的主旨、主要人物、事迹等,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独立读完一篇文章后,都会有自己整体的感受,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技巧和方法,但是由于学生阅读水平存在差异,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给学生不同的提示,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精读强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除了简单快速的阅读,还可以通过强化精读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和默读可逐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在脑海中会有自己的思想,发现新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语言知识是阅读的物质基础,精读理解是阅读的必经之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边读边理解的能力,通过反复推敲,深悟其意,深入文章内部的语言点和语篇结构,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课文的文体不同,朗读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师的指导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泊船瓜洲》和《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两篇课文。在《泊船瓜洲》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的要素。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划分成“二二三”的节奏,其次,帮助学生读好重音,《泊船瓜洲》中有“间、山、岸、还”四个韵脚,在朗读时一般做到恰当的重读,根据这首诗的意思“间、岸”应该给予恰当的重读,“山、还”的朗读力度应该稍微弱一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语调和语速的问题,如“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在读“明月何时”这四个字的时候应该读升,音量逐次加大,力度逐次加强;而在“照我还”这三个字时应该读降,力度要依次减弱,语速要逐渐平缓。整体朗读的效果,要表现出回环起伏、婉转动听的音韵。从而使学生体会王安石做官无奈和欲急切回乡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但是对于说明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则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可以了。
2.由浅入深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学生在初读感知之后已經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精读之后已经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语篇结构,想要透彻的解读课文就需要学生和教师反复阅读,以浅层次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层次[5]。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学习中,情感上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精读之后基本上可以掌握浅层次的思想情感,却很难做到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以诗人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如今胜利在望,心潮澎湃,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及赞扬红军大无畏精神品质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推敲,让学生深入体会为什么在今天日益繁荣的社会环境下,还要学习长征生活。通过不断的推敲精读,体会到了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长征更是比喻一个人一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不止。并且要与当今社会背景相联系,在新时期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意味着新奋斗。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让人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学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身体方面成熟得越来越快,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提升,已经对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个特征,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设情境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音频、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例如,在《观潮》这篇课文中,如果没有情境导入,直接让学生自由朗读,则会使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厌读的情况,反之如果在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之前先播放一段潮来了的声音或者视频,询问学生的感受,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对《观潮》这篇课文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要读这篇课文的欲望,达到想要的效果,也为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打下了基础。
2.表演朗读法。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借助丰富的表演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没有参与感,阅读时没有感情,这些都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例如,在《将相和》的学习中,此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较长,读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不仅局限于分角色朗读,更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这个表演并不是说让学生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让学生表演课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态。比如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模仿蔺相如的语气和神态,通过自身的体验,学生能够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相比教师讲解的阅读教学方式,表演教学的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1.想象式结尾,启发学生想象。在学习《蝴蝶的家》这一课时,通篇以“作者为寻找蝴蝶的家而着急”为线索,但文章结尾却并未明确写到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因此,很多学生都会疑惑,蝴蝶的家到底在哪?这时候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直接展示问题的标准答案,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学生永远是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联想,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也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为蝴蝶担心的心情,不但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抓住意境描写,启发学生想象。这种方法往往在写景题材的课文中运用最多,通过抓意境促想象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二次创作”的方法,在师生合作将句子的意思弄懂之后,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古诗进行再加工。再加工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绘画创作、手抄报创作、文字创作、手工创作等。例如,在学习《暮江吟》的过程中,在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思之后,鼓励学生对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意境展开想象,争取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想象,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情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学生课下通过说读写画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以对《暮江吟》的意境美有一个新的理解,从而也对情感的把握奠定了基础,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读书督促我们思考,思考会促使我们进一步读书,两者相辅相成。这不仅伴随着语文课堂,也伴随着我们不断进步的人生。只有将阅读和思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
1.扩大阅读范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只有读的多了,充盈了自身知识和思想,才能拨开浅层次的疑虑探究核心的问题。首先,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课外读物,例如《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其次,教师在讲课时要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关于《三国演义》的视频,借机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这本书。同时在课下布置作业时,要注重阅读读物作业的布置。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和学校的图书馆,让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好习惯。
2.环扣式思考。在读书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想要理解文章,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备教材的环节中,需要站在高处,纵览整篇课文或者整个单元,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如此,教师才能为学生设计出有意义、有层次、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本,深入体会文本[6]。在五年级下册《窃读记》的阅读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由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过渡,如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人,从哪句话或者哪个词中看出的?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思考,让阅读思维走向深入。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1.积累运用法。写作能力的高低与阅读积累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写作能力也会较高。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单纯地阅读,而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把阅读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课文中还是课外读物中的,只要是有好的段落、好的句子,都应该进行摘录,并且要求学生书写读书笔记。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的文章是容易形成阅读感受的。通过积累运用法,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2.合作交流法。现在小学高年级的课程设计中都有阅读课和写作课,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可以将阅读课安排到写作课的前面。学生在阅读后一定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学生间进行适时的交流,教师不能限制学生,而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让学生先学会说,再学会写。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造。学生通过阅读,表达交流的能力增强了,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结语
古人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阅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写的基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扩大阅读量活跃思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与指导下,学会读书的方法,将阅读和思考、想象、写作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6期·提升海洋科学学科兴趣教学实践探索 2022/6/24
- 下一篇:2022年第6期·“微积分基本公式”课程融入历史人文思政元素 20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