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8期·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8/1 13:31:3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8期

白雪莲,林轶翚,李 佳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a.管理系;b.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辽宁 沈阳 110167)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未来民办教育将会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地,也将会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民办大学773所,其中本科类民办高校436所、专科类民办高校337所。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也将会成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改革教育机制、创新育人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己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当代优秀人才的标准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也囊括了学生的崇高德行,这就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强化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老师的力量,而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以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推进工作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三全育人”教育机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局面。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就是指各类课程都应该发挥育人的作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思政教师是不行的,必须使道德教学目标体现在各类课程中,使全部课程发挥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所有教师都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知识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堂知识承载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同时植入大学生心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习中的每一个单元。

(二)专业思政

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载体,从专业培养方案出发至毕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核心价值相关内容贯穿于本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教育,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自从2016年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各个高校逐步开展与实施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效卓著。专业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孵化器,各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合理地融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之中。2018年11月教育部相关文件首次提出了专业思政建设的基本内容,并提倡各高校循序渐进地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在专业思政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实施方法和具体路径,逐步建立有效的专业思政机制。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从多维度展开,高校需要借助“专业”这一平台,将专业思政作为重点工作,由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开展和实施,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与专业特征密切结合,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图1。

图1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

课程思政为专业思政开展奠定了基础。课程思政的提出时间早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专业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推进专业思政体系建设,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实现无缝连接。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思政的整体环节设计中,最关键也是最难实施的环节就是课程思政,只有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专业思政才具备建设的可能性。以往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程已经具有完备的体系和多年的经验积累,但仅仅依赖思政教师的说教效果并不明显,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领悟并指导实践。专业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绝不能忽视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所以,高校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延伸。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与专业思政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实现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在于专业教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性质实施思政教育,但课程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教师之间也没有这方面的沟通,所以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是碎片化的。而专业思政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这些碎片进行有机整合,从专业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专业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影响到学生。专业思政既发挥了教师个人育人的作用,又实现了课程之间、教师之间的协作育人,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不仅体现了课程视角的育人机制,更体现了专业建设视角顶层设计思路——要通过科学的设计,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推动专业思政的有效开展。

三、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实施方案

与公办院校的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结构成分复杂多样。因大部分民办院校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普遍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学生缺乏奋斗目标,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未来的人生规划。但大部分民办高校有关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建设较晚,并且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此下去会严重影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基于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现状及大学生实际情况,民办高校需要尽快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毕业要求,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系统地做好课程体系设计、资源统筹、目标协同。

(一)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思政元素

民办高校各专业在设立专业培养目标时应首先明确专业将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对人才培养总体规格的要求,是专业价值性的体现。“为谁培养人”是对人才有用性做出的要求,是社会价值性的体现。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有水平、有能力做事,又要愿意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事。

专业培养目标中不应该只有知识、能力的目标,必须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德”为先,“德”决定了“智体美劳”的性质和方向。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体现了“德”的重要性,全民有德,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医者有德,勇于奉献;军者有德,敢于保家卫国;研究者有德,愿意报效祖国。无德之人绝不可用,既不可用,又何须劳民伤财去培养。在“德”的指引下,才能发挥“智”的力量,才能体现“体美劳”的重要作用。

(二)毕业要求明确思政要点

毕业要求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在学生毕业之时,需要明确学生“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走上社会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毕业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将个人的理想信念、社会的责任担当、职业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传承贯穿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毕业要求中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这样的毕业要求使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必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衡量中的重要地位,使社会责任与担当成为大学生必需的恪守和遵循。

(三)课程体系贯穿思政教育

在课程体系中要将“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与“思政体系”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依据不同课程体系自身的特色确定不同的思政侧重点: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依据,侧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引领;在自然科学类的基础课程中要重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必须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培养学生肩负责任、勇于担当、心系社会的优良品质。各类课程在思政方面的侧重点和作用是不同的,必须深入挖掘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处理好各类课程育人作用的关系,发挥各类课程优势,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系统地构建课程思政矩阵,使所有课程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有条有序地发挥育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心中。

(四)课程建设落实思政理念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所包含的思政意义都是理论层面的,而真正使专业思政落地要靠课程思政的有力执行。

在专业思政的总体设计下,各类课程分工协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必须依靠每一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首先,每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做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课程思政要求每一门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渠道,更要体现知识中蕴含的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等理念。其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合理引进思政元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并能够主动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多元化以便于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法、案例法等本身就带有思政色彩,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教学方法自身特色进行思政教学。最后,考核方式纳入思政项目。民办高校的学生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大多具有“考试困难症”,考试过程中往往抱有侥幸、不劳而获等心理。专业思政要求改变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使学生学会点滴积累、刻苦钻研,并严肃处理作弊行为,教师、专业、学校必须统一认识,真正地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总之,课程思政体现了专业培养育人的目标,指导并支撑了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见图2)。

图2 专业思政建设思路

结语

新时代为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而高校人才的培养重在育心,成在育人。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载体,将教师、学生、知识、课堂有效连接,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在国家越来越关注民办高校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应不断健全育人管理体制,为国家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就需要民办高校不断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渠道和方法,借助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提升育人效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