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8期·开放办学推动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发展的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12 9:55:33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8期

刘卫东 周碧晖

[关键词] 开放办学;教育训练;思考

[作者简介] 刘卫东(1971—),男,湖南临澧人,硕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军事训练研究;周碧晖(197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军事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 E2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4-22

一、院校教育训练开放办学现状

在当前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培养造就眼界开阔、素质全面、独具特色、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要求院校开放办学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特点鲜明、主动性突出、实战性更强。

(一)更加注重全方位的开放办学

为适应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发展的需要,应实施全方位的开放办学,要从全局上把一切有利于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要素纳入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在横向上不断拓展全方位的联合开放育人。一是主体多元。从培养實体讲,是面向部队、面向世界的,是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军队与地方、我军与外军多个类型的联合培养;从院校构成上讲,是国内外院校、军地院校、多军兵种院校的联合;从培养主体讲,上至院系领导层,下至普通教员学员等,是一个全员协力参与的整体。二是内容广泛。从实施培养要素上讲是观念、教学、资源、管理等多个层面上的开放办学;从培养环节上讲,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联合制定、教学内容的联合设置、联教联训、联演联考、联管联保;三是体系完整。全方位开放办学尊重并遵循人才素质生成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通过多军兵种院校的联合培养,突出课程体系的层层渗透和衔接;通过院校与部队、基地的联合培养,走“预实践”与“拓展实践”之路,为人才成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二)更加注重高效益的开放办学

高效益的开放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又好又快地培养人才,不仅要开放范围广、开放程度深,还要开放效益高。开放办学的高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训练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强化单项资源利用的效益,克服“门户之见”的本位思想,树立开放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互利共享,发挥各类资源个体的最大利用效益;要强化资源整合效益,建立科学的论证评估标准和系统,立足全局,进行系统性、灵活性、多样化的优化整合。二是注重转化,又好又快地提高人才素质。资源整合只是表层上的效益要求,开放办学的具体效益要体现在培养了怎样的优秀人才,要把整合的资源服务于教学,内化为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强化学员发展潜力增长的效益;要让学员在知识面上向多军兵种、多学科、多领域拓展,在能力上既有宽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素质上能够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三是按需定训,谋求精确化人才保障。实战化开放办学下的院校、部队等多主体联合参与,强调了部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助于克服人才培养中选训脱节,训用分离的瓶颈制约,使“选、训、用”这一人才链得以有机链接,同时在多主体参与下,院校的承训能力、培养的数量、质量与部队对人才需求及岗位类型可以实现双向透明互知。

(三)更加注重实战性的开放办学

为适应实战化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需要,军校开放办学必须把落实实战化要求作为基本原则遵循,把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始终坚持教研训战一致,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尤其要把开展联教联训作为加强实战化军校开放办学的基本形式坚持好、开展好,突出按作战编组进行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对抗训练,切实提高指挥打仗本领。要坚持以实战为统领,准确把握开放办学的范围、开放办学的内容、开放办学的形式和开放办学的保障,确保教研训战在目标、内容、保障等方面的一致性。要聚焦联合作战需求,整合资源,整体联动,集智攻关,以教学模式转变引领军事训练转变、教育转型和科研创新

二、现行院校教育开放办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努力,军队多所综合性大学开放办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按照实战化院校教育训练人才培养标准严格衡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一些问题和矛盾不容忽视。

(一)院校与部队联合育人功能发挥不到位

近年来,为加强新型军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通过开展联教联训、当兵锻炼任职培训学员联合考评等形式,院校与部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部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但整体上看,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机制,仍存在与部队衔接不紧密、训用脱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院校与部队信息交流正规渠道少,交流不顺畅,院校知识教育与部队知识需要有差别;院校借助部队训练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课目少、内容单一;院校人才培养与部队人才使用没有硬性政策,致使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存在。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受编制体制的影响,部队与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机制,需求信息很难通过正规的渠道传递,部队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需求,不能及时反映到院校教学之中。在教育训练上,虽然院校、部队各有优势,都有丰富的教育训练资源,但由于没有建立军事训练有效协作机制,资源共享协调环节多,部队每年组织大型军事演习,院校教员、学员很少参与。经过院校培训的人才,部队有原则性使用要求,但缺乏硬性政策有效的约束,有的回到部队没有发挥作用就转换了岗位,人才培养与部队使用脱节[1]。长此以往,院校教育训练与部队训练就有了距离,院校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部队训练,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成果又难以推广。

(二)院校与院校之间纵向交流多横向交流少

为便于开展军校间的教学协作,军队先后成立了若干区域性的院校协作中心,如高中级院校共同倡议成立院校联席会,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纵横贯通、合作育人,这些形式为建立军内院校间军事人才协作培养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平台,在院校间互派教员、学分互认、开展远程网络课程、协作科研攻关等方面已逐渐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协作培养指向性不明确、不具体、不深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同军种工程类院校与军种指挥类院校、不同军种工程类及指挥类院校、军官院校与士官院校之间横向交流少,联教联训搞得少,联合培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跨军种学员的培训数量仍然偏少,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院校之间跨校联合研究难开展,缺少合作平台和制度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没有政策保障和引导,导致军种院校系统内联系多,系统外联系少。

(三)院校對外军事交流欠深入

早在年度军事训练工作中就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外军官同班施训改革,加强中外联演联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除少数院校外,大部分院校的教研人员到国外留学、考察受到的限制较多;参与中外联合军演、出国考察留学、聘请外军教官来院讲学等形式的国际交流没有形成制度;招收外国军事留学生还没有列入长远发展规划;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不高,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人员互访、举办和参加国际会议等,缺乏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建立国际合作机构等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总体讲,教员、学员参与国际交流少,对外军发展缺乏深刻认识。院校技术类与国际交流多,指挥类交流偏少,这与我军对具有国际视野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其主要原因:一是超前教学理念缺乏。有主动参与国际交往的意识,但没有融入国际军事交流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竞技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院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没有把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缺乏国际化办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院校各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二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国际交流还不相适应。从整体上看,军队院校教员的外语水平低,研究能力弱,能在学术上与外方合作交流的教员数量不多。三是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军队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经费普遍不足,缺乏推进国际化的专项经费支持,而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院校教育的分块划拨,尚未完全走开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军队重点建设专项经费和课题研究经费的路子。

三、推进院校教育训练开放办学建议对策

(一)加强与部队的联合教学和联合训练

一是联合把好生源选拔在基础上,制订联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学院应主动加强与部队的联系,听取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的意见建议,并邀请部分熟悉军事教育规律的部队人员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具体制订,确保制订的培养方案符合部队需要。二是邀请部队优秀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院校教学要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可邀请一些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战经验的优秀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等,让学员和教员及时了解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新经验。要培养大批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院校教育训练必须与部队训练的发展保持同步乃至超前。三是搞好与部队的联合训练。紧密跟踪部队训练的发展动态,院校教育训练必须面向部队建设、面向未来作战,要坚持贴近作战、贴近部队、贴近岗位,实时跟踪部队训练发展动态,注重以部队作战训练和管理保障等需求为牵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与部队实施联合训练创造条件。主动加强与部队联训的协调。要充分发挥军事训练区域联教联训和区域联保协调组织的作用,促进院校与部队建立健全教育训练资源共享机制。院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把教学与部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部队则可依托学院的教学设施和模拟训练系统进行指挥人员的技能训练。

(二)加强与军地院校的协作教学

协作教学是在院校教学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院校教学的开放,协作教学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谓院校间协作教学是指在保持各院校体制和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院校不同的地域、资源、师资、学科专业等各自优势,组织学员开展跨校选课、辅修专业和实施联合训练等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院校教育经费供求矛盾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协作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师资共享,减少资源重复配置,还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是要搞好联合教学的设计顶层。教学设计是整个联合教学的重要开端,是提高联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各院校要根据各培训对象的不同岗位特点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资源和培训能力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积极与相关院校搞好协调,统筹规划好培训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工作。二是要积极开展联合教学研究,为联合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院校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还应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按照军委机关赋予的培训任务,积极开展联合教学研究,努力使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确保联合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要搞好联合教学的组织领导。院校管理部门和各院校应高度重视联合教学问题,及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其职责和分工,做好联合教学的协调沟通和教学任务分配与实施,确保联合教学落到实处和健康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把握和探索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点规律,加强对实战化院校教育训练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究,增强联合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进新型军事人才教学模式转变,特别是要深入交流在基于信息系统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思路、新做法,尝试“以高带中”进行多军兵种专业院校学员网上异地的演练,采取联合制定演习方案、联合组织导调等方式,提高组织联合作战背景条件下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与外军院校的交流互访

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培养大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符合院校教育训练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我军院校教育必须放眼世界、瞄准一流,把握我军由大变强的时代特征,正视我军院校教育差距不足,借鉴世界强国军队的有益经验,开阔眼界、赶超先进,推动学院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一是与外军院校建立校际关系。应逐步建立和扩大与外军有关院校合作交流的渠道,使尽可能多的人员能够走出国门,参观见学,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增长见识。可与有关国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培养的目标和职责,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联合培养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措施等,尤其重点要在于联合作战、信息作战、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展开联合培养。二是定期组织到外军院校访问。目前,“国际学院周”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它为各国军队院校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友好的交流平台,其间中外学院共同学习、训练、生活,开展军事研讨活动和演讲会,到对方军官家中做客等。“国际学院周”的选派对象主要是中外军队院校的本科层次的生长干部学员,如果下一步将任职培训学员、研究生也纳入“国际学院周”的范畴,将会对拓宽军事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视野起到直接提升作用。三是开展互派教官讲学的活动。可以根据中外双方的需求和可能,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互派军事教官,或者使访问学者,来进行一些短期的讲学,进行学术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在院校教育训练师资力量上实现最经济、最便捷的国家间的共享[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