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践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8 17:13:27

王莹 赵坤 韩亚飞

[摘 要]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切实实现掌握基本理论,建立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初步临床诊疗能力的课程学习目标,课程组开展了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教学模式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对学生进行的综合、全面的学情分析,有的放矢地将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多要素考核评价体系、优质化教学设计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 伤寒论;教学模式;立体化;递进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课程改革探索”(2018B-N20008);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医类院校‘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效果研究”(2018A-N08030);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四见式伤寒论思政教育新模式”(GJXH2019-002)

[作者简介] 王 莹(1982—),女,河北玉田人,中医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学与中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13-04   [收稿日期] 2021-01-25

《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不仅是历代中医学家成才的必读之书,更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在整个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医药教育目标的变革,学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不仅要继承医圣张仲景的学术理论,将中医基础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培养自身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初步临床诊疗能力,更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1],建立起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临床诊疗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伤寒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在“伤寒论”教学中,大家的落脚点都集中在培养中医药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此各高校“伤寒论”教师一直在不懈努力,将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其中。比如多媒体模拟临床场景、毕博教学平台、基于多媒体的形象教学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赛教融合、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寒论”理论教学水平,但这些教学手段大多是“单兵作战”,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为此,有些学者将多元化教学法引入“伤寒论”教学,第二军医大学杨学等探索并实施了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课后导学—实践促学—考核科学的教学模式;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但这些教学法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量化,对学生学情分析亦有所欠缺。

基于以上现状,建立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情、伤寒教学内容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从而合理有效地检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代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

二、立体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体系。本课题深入探索“伤寒论”知识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结合,以寻找有益于学生的智慧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深度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提高“伤寒论”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学理念,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经方”的因机证治,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灵活判断和分析疾病的本质、发病规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或预防疾病发展,并准确处方用药。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巩固基础,活用临床,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二)围绕课程目标,建立立体化递进式教学模式

1.前期调研摸實情。

(1)学生普遍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薄弱,需大力宣扬中医药文化。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本科学生,学生多以第一志愿录取,专业认同度较高;学生都是一本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强,这些有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但经调研发现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相对薄弱,不利于“伤寒论”的教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建设、宣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课程组组建“经方研究协会”学生社团和开展“医圣杯”伤寒等级大赛等系列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2)学生前期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良好,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本专业学生学习“伤寒论”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前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虽有社区见习、跟师抄方等实践环节,但总体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将这些基础课程知识用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进行综合连贯,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为后期将要学习的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授课中多选用临床病案分析法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2]。如从小青龙汤“干呕、发热、咳喘”的临床症候中运用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经的知识分析出是寒饮咳喘的病机,进而引导出寒饮咳喘的治疗法则,再运用中药四气五味知识确定小青龙汤的组方意义。通过案例分析、门诊见习等指导学生参与整个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全过程,建立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临床疾患的能力。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授课教师需要从临床诊疗的角度来阐释病机、治法、方药[3]。比如可以从辨证的角度来论方义;用《内经》理论帮助理解《伤寒论》,比如讲第一章第六节水气病时,可以运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话来加以理解和运用。

(3)学生学习阶段不同,需采取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在刚刚接触“伤寒论”课程时,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了解不足,互动会有所欠缺,教师应该注意增加提问次数,把握班级的整体情况,并调整授课速度让学生逐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节奏。教师在这个阶段对课前和课后的交流要多投入精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不适应的教学方法要及时调整。教学中期则可以病案分析、鉴别诊断等方式为主,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思维。教学后期,则需要通过教赛融合、翻转课堂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课堂注意提升语言的优质表达,烘托轻松、活泼的良好教学气氛。《伤寒论》文字相对枯燥,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于教学全过程,而当今学生乐于在生动活泼、平等开放、充满时代气息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所以,课堂上要注意理论阐释的优质表达,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提升语言的生动活泼和教学手段的灵活变化,可通过问题导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配合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2.立体化递进式教学的具体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情,开展四段式立体化递进式教学(见图1)。

(1)1~4教学周:学生刚接触“伤寒论”课程及授课教师,为建立良好的知识传授关系,以基础讲授为主,辅助PPT、视频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授法、比较法、CTM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方面,采取课前提问、课中“头脑风暴”,课后练习题(以填空题、选择题和简单简答题为主)等形成性评价方式。

(2)5~9教学周:学生和老师已彼此熟悉,逐渐开始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PBL教学法为主,辅助CBL、比较法、病案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采取课前提问,课中“头脑风暴”,课后练习题(以简答、讨论、案例分析等题型为主)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并在9周末开展期中考试,以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

(3)10~16教学周:依照“伤寒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PBL+CT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并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4],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辨证能力,辅助以讲授法、比较法、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学生课下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教师布置课下作业以讨论、小论文等方式以扩充题目的广度和深度。

(4)17~18教学周:经过16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伤寒论》有了全面的理解,掌握了绝大部分重点条文及因机证治,建立了初步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两周开展“医圣杯”伤寒论等级大赛,参考“伤寒论”理论知识,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大赛内容,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进行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評价方式多元、全面。吸收国内有关本门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教学经验,探索“伤寒论”在考试方法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多要素形成性评价,开创分阶段考核方法,围绕方证,开展对方证条文的背诵、方证的理解以及方证临床应用三方面的考核: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反馈、课堂回顾与总结、课后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与评价。期中考试重点考查学生条文背诵情况;期末进行“三考核”,包括纸质试卷考核学生对方证的理解和掌握;上机考试考核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医圣杯”伤寒论等级大赛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三)推进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推行教材建设。一是积极更换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二是编写校本辅助教材。比如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编写了《经方研究实验方法》辅助教材;为提高学生条文背诵能力,编写了《伤寒三级背诵条文指导》;为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汇编了《伤寒感悟》;为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编写了《漫话经方医案》辅助教材。

2.凝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并依托前期“伤寒论”教学的基础,采取集体讨论、传帮带等方式加强师资力量[5]。45岁以下教师需要制定个人近期、远期目标以及措施、考核指标。通过改善教研室成员年龄及学历结构比例,基本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学术梯队。狠抓教学质量,定期举办教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组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利用他们英语、计算机水平较好的优势,引入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及相关研究,并积极申请相关课题。提高中青年教师临床素质。安排青年教师到门诊随老教授跟师学习抄方,加强临床经验,同时安排青年教师在医院进修学习。

“伤寒论”课程作为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其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床辨证思维的建立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立体化递进式的“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多要素考核评价体系、优质化的教学设计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课题组成员:李永民、韩亚飞、李刚、靳国印、马园、吴越、张永鹏)

参考文献

[1]王君明,张月月,张海龙,等.中医药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应用现状及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53):230-233.

[2]祝盼盼,姚巧娜,张莹莹.中医经典案例教学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244-245.

[3]邹旭峰,雎世聪,黄振,等.浅谈如何避免伤寒论教学与前期课程简单重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3):

22-24.

[4]刘艳俊,王莹,李永民,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伤寒论》教学中的运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4):42-44.

[5]谷浩榮,董正华,杨景锋,等.提高青年教师《伤寒论》教学能力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4):126-127+

132.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dimensional Progressive Teaching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ANG Ying, ZHAO Kun, HAN Ya-f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

Abstract: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mastering basic theories, establishing clinical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eaching group of this course has carried out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gressive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e reform is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udents academic situation, we purposely integrat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ans,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multi-factor evaluation system, and high-quality teaching design into the whol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and learning results.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eaching model; three-dimensional; progressiv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