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大类招生培养内涵、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李查
[摘 要] 大类招生培养在国内高校发展迅速,其中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在自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分析大类培养的内涵和目前的现实困境,提出在通识教育改革、管理模式调整、项目牵引的本科生导师制、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解困建议。
[关键词]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通识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项目“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2020FZY05)
[作者简介] 李 查(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1-25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1]。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新的投档录取模式下,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由以往“先选学校后选专业”改为“先选专业后选学校”,专业成为考生选择的第一级指标。在内在驱动和外在变革的双重推动下,大类招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按专业类招生的政策,将不同专业按照某种方式组合成一个大类,以大类为单位统一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据统计,截至2019年,78%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大类招生[3]。高校在自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根据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分析目前大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提出解困建议,为深化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思路和依据。
一、大类招生培养的内涵
(一)大类招生培养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首先,大类招生培养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趋势,扩大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空间,是满足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的体现。根据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改革方案,新高考改革改变了以往填报志愿先院校后专业的模式,更加突显专业的分量,比如山东、浙江两地考生以“专业(专业类)+院校”为单位填报志愿,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地区以“院校专业组”模式填报志愿。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划分细致的专业而是由高校“打包”的专业类,选择口径更宽,录取机会更大。其次,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分流时间通常在入校后一至两年,相比于高考后决定报考专业志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模式给了学生更多时间了解专业背景、发展趋势、就业方向以及自身兴趣所在,学生有望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笔者面向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的13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大类培养后34.38%的学生拟分流专业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心仪专业不一致,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因素前三位分别为自身兴趣(56.9%)、专业就业率(52.87%)、成绩结果(39.92%),与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自身兴趣77.86%、专业就业率51.17%、家人建议36.48%)相比可以看出,经过大类培养后,成绩结果比重超过家人建议成为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说明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成绩),更加偏重自己的选择而非听取家人建议,选择更加理性。
(二)大类招生培养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为特征的VUCA时代[4],对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视。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到2030年,确保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5],2019年2月,我国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6]。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环节,需要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大类培养强调对学生的基础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为专业分流打造基础,也为学生后续多样化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更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
(三)大类招生培养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设置了专业和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系,有计划地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7]。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中国高校数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十三五”末增长了13倍,在校生数量增长了近343倍[8]。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专业化教育模式暴露出培养口径过窄的弊端,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9]。现代社会知识传播速度更快、渠道更丰富便捷、更新迭代周期更短,知识的获取愈发简单化,对知识的辨别、加工、创造能力愈发重要。高校需要培养适应性更强、学科视野更宽、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学生专业分流后的学科基础知识需求,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具有普遍的適应性,通识教育也因此成为大类培养模式下必不可少的元素和特征之一。虽然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仍处于自主探索阶段,但理论界普遍认同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更加重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0 ]。大类培养、通识教育,使学生拓宽专业化思维界限,构建更加丰满的知识体系,获得不同学科背景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科交叉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四)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下,教学资源分散在各个专业,受益面通常只限于本专业或本系的学生。大类培养模式下,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可在大类范围内打通,打破以学院、系为教学组织单位的教学资源壁垒,提高有限教学资源的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二是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大类招生培养意味着学生对专业有了更加主动的选择权,大类、专业势必会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从而在高考志愿填报或专业分流时吸引到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而不受学生青睞的冷门专业将不得不面临升级、转型、合并或撤销,客观上促进了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和建设质量提升。三是在课程建设方面,为顺应大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内在要求,课程体系必须经过系统化、模块化的重新构建,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清晰,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梳理明确,课程建设质量随之得到有效提升。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2019年10月发布《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019版)》,全面推进本科大类培养,同月发布《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指导意见》《本科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指导意见》,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确保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
二、大类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对大类招生培养的认识不足
根据笔者调查,西北工业大学2019级大类招生的本科生有32.21%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清楚自己填报的志愿为大类招生,16.78%对所选择大类包含的专业不了解,72.26%对大类包含的专业仅了解一部分;2020级大类招生的本科生有23.27%不清楚所填志愿为大类招生,15.48%对大类包含的专业不了解,76.62%仅了解一部分。说明学生在入校前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对学生和高校双方均有不利。有学生在入校后才了解所属大类的各专业分流方向,由于不愿承担分流到不满意专业的风险,宁愿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重新高考,于学生浪费了时间,于学校浪费了录取指标。
(二)专业引导和分流的困境
专业分流是大类培养实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看,专业分流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从专业选择引导方面看,高校将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选择专业的引导,或引导效果不佳。学生对分流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难免由专业实力、就业情况、升学率等片面性因素主导选择,或产生跟风现象。有些高校以新生研讨课或专业认知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知专业,但对于本就对各专业有偏好或偏见的学生而言,从选课起就具有偏向性,并不能达到全面认知各专业的目的。从分流策略上看,高校往往以学生在校学业成绩为重要录取指标,学生在大类培养阶段为了能分流到心仪的专业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提升学业成绩,难免会轻视课外素质培养,不仅与全面发展的培养宗旨相违背,而且会造成分流后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对于没有分流到心仪专业的学生而言更甚。专业分流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权,但在学生自由选择下,冷门专业往往无人问津,境遇尴尬。值得注意的是,冷热门专业是相对而言,与大类划分方式有关,同样的专业,如果划分在各专业实力均等或其他专业实力稍弱的大类里就是该大类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而如果划分在其他专业都比较强的大类内,则可能成为这个大类里的冷门专业。
(三)大类培养下管理的种种难题
教学管理上,对于跨学院组建的大类,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仍沿用传统的以学院为单元的管理模式,往往会陷入各学院为争取自身利益相互抢夺资源,或对牵涉到各学院利益的改革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不利于大类培养的开展和推进。学生管理上,对于大类内较为弱势的学院,几乎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管理难度也更大。从学生角度来看,同个大类的学生可能因为代管学院不同而获取到不同内容或不同步的信息,对学生而言容易产生困惑。另外学生对代管学院的归属感弱,分流后还要面临管理学院、班级调整,对学生心理是不小的冲击,后续分流学院在管理上也相当有挑战。
三、大类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结合学科建设深化大类培养通识教育改革
大类培养下的通识教育承担着两大基本功能,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二是为分流后的专业教育筑基础。二大功能缺一不可,只重第一功能会导致通专培养割裂,不利于后续专业教育的实施;只重第二功能会导致通识教育有名无实。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鼓励各学科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通识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将学科教育通识化,着重讲授各学科思维方式和核心逻辑,一方面挖掘各学科的优势力量培养学生通识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不具备的学科则可以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跨校选修等其他形式补充。高校还应面向全校师生宣扬通识课程的重要性,扭转通识课程非核心的固有印象,大力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和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通识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视野角度看待专业选择。
(二)设立与大类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构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大类培养模式下必须设立与之相对应的大类培养管理机构,否则会制约大类培养改革发展。在高校实施大类培养实践中,往往重视培养模式改革,轻视管理模式改革,落后的管理模式是在大类培养实践中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高校应按大类招生设置培养的不同类别,调整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机构。比如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不需要额外建立管理机构,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需建立相应的跨学院管理机构如书院制或学部制,不分大类专业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的模式则需要设立本科生院的管理模式以与之相适应。
(三)实施项目牵引的本科生导师制
实验实践相较于理论课程,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教育方式通常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作为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检验理论课程学习成效的手段。但在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新时代,不妨在低年级大类培养阶段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比如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创新竞赛、创新项目研究等,并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线索”,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实践需要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和自学中自主探索个人兴趣方向。以项目为牵引的本科生导师制也给了本科生导师更为清晰合理的指导目标和路径,比空谈本科生导师制更易落到实处。
(四)探索學生多元评价机制
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评判标准的分流方式,虽然公平易操作,但如前文所述会造成诸多隐患。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当前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1 ]。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多元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素质素养等多元维度,引导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并全面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4-09-04)[2021-01-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
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3]赵菊梅.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0(8):43-52.
[4]严三九.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6):5-15+126.
[5]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Knowledge Platform.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L].(2015-10-21)[2021-01-25].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ourworld/publication.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1-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7]陆一,杨曈.高教大众化视野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4):36-46+67.
[8]刘齐,张睦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21,9(1):12-24.
[9]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10]张立平.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LI Cha
(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China)
Abstract: College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develops rapidly in China, which contains “people-oriented” values,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t helps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ccumulated experience and have expose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and training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of college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adjustment of management model, the project-drive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college training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major diversion; general educ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http://jyjxltzzs.net/html/4508371537.html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全球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全球化视野培养 2021/10/8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特种环境连接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