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3期·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3期
徐霞
[关键词] 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173-04
一、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一)“双元”
“双元制”起源于德国。而所谓“双元”,分别指职业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等。其中,职业院校属于校内,而企事业单位属于校外。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两者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育人模式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方法,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是隐藏在事物之间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类把握和认识世界的关键。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比尔、哈德格雷夫)。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校企合作比较经典、比较成功的有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优势在于其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障。在“双元制”教学体制下,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同时,“双元制”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培养人数和培养目标更多取决于企业,这也就解决了“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而企业也招不到人”的问题。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严格的法律基础,职业教育是德国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它解决了普通高等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长久以来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之间的矛盾和距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加坡地域狭小,人口密度大,政府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这一唯一优势,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是新加坡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教学工厂”这一理念最初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其雏形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型[1]。“教學工厂”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将学校和工厂两者整合在一起,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教学工厂”提供给学生一个工厂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调整培养计划和学习内容,避免了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我国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校企“双元”育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但如何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施,尚有所欠缺[2]。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推广至今,校企合作“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与各高职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越来越多,但真正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院校和企业并不多,仍然有许多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合作协议层面。如何让产教深度合作、校企深度合作、“双元”共同育人、“两皮合一体”,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3]。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4]。
三、校企“双元”育人过程凸显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老牌专业,几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这个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虽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初,学校开展了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但是在落地的时候还是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和市场需求偏差较大的现象[5]。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主要是不能很好地符合市场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进入企业不能快速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前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照搬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出现的不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各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明确、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也较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了一定的变化,有些院校引入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引入了一些产教融合的课程。但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仍然不够,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研讨和设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校改革校企“双元”课程体系的决心不够大。
(三)实践教学不贴近生产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及深入运用,各个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运用旧思维、旧模式,“干货”太多,“吸收”不够,尤其是一些侧重于实践技能型课程内容,虽然加大了实践授课环节,但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及使用的案例都停留在教材之中,游离于生产之外。在如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并没有真正引入企业的授课内容及实践教学案例。因此,不能真正做到能力本位,且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当前网络技术人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54D3C96-F375-48F7-83B4-31D97E952C5F
(四)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欠缺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实施很多年,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也越来越多。但教师职业的特点导致很多教师拥有了“面”上的“双师型”资格,但却未能具备“里”中的“双师型”能力[6]。一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结合简单的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教学,不能将真正的企业案例或项目带入课堂中,项目实战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实战项目,只能将生产教学任务全盘交给企业教师进行完成。
(五)学习成果评价不全面
传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是一种纯粹的终结性评价,它以甄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导向,只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种对学习成果的“定性”评价,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统一。传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四、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高职学校人才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双元”育人,将高职院校和企业紧密连接。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足“中国·光谷”和武汉科技新城,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网络工程组建、网络运维与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网站建设与管理、IT产品营销和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政府部门、教育机构、金融机构、IT服务行业、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双平台、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技术能力培养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主导,构建基于“技术+素质”的双线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以技术促服务,以服务长技术”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达到“合格职业人”的要求。
(三)共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与企业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开展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网络管理员、网络助理工程师、Web前端工程师三个主要岗位类别。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条件以及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行动领域;进一步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序化,形成了职业能力递进式专业课程设置,共同完善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基础课程一直到专业拓展课程,我们始终坚持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企业教师共同参与授课的原则,构建了能力本位的“双元”育人模式。企业教师的职场经历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对职业岗位有更真实的认知;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7]。不断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校企“双元”育人教学实践,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双元”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共同构建“双元”实践体系
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网络综合实训项目。
对常规实训教学、综合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教学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共商共讨,共同制订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执行计划;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从新生入校时的通识能力到毕业时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共同构建渐进式“双元”实践教学体系,并保证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达到总课时数的50%以上。
(五)共同建设“双元”育人团队
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双元”育人师资队伍建设。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研室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专业教师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顶岗锻炼,开展职业岗位动手实践,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更好地理解企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利用顶岗锻炼契机,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支实战能力强的“双元”育人队伍。
(六)共同评价“双元”育人成果
育人成果的评价最终还是考核评价,但传统的考核评价多是“一锤子买卖”,用一次期末终结性考试衡量学生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的总体水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产教深度融合,实行校企共同评价“双元”育人成果,将考核评价办法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评价的主体不再是教师一人,而是由教师、学生、团队成员及企业导师组成;评价的方式不再是纯粹的开闭卷成绩评定,将课堂出勤、学习互动、实践操作、调研报告、实践作品模块纳入评价体系中,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评价的标准也不再是试卷上的“A、B、C”,而是由企业共同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建立与行业从业标准接軌的考核评价标准。
总之,从社会发展及人才的选用,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凭单方面能力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将是职业院校及骨干专业建设、具有竞争力人才培养的必然形式。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13期·基于CTD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 2022/6/15
- 下一篇:2022年第13期·产业升级背景下贺州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20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