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比较研究
刘孟婷 卢滢伊 王聪慧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经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专项培养、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等典型培养路径。这些培养路径的建设增强了我国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后备力量,但与预期成果之间仍存在差距。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有培养路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现有培养路径的优势与不足,建议高校制订长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规划,完善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应对国际事务的综合素质,优化培养路径。
[关键词]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同济大学思政基金资助课题“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tjsz201820)
[作者简介] 刘孟婷(1989—),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硕士,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05-04 [收稿日期] 2020-12-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培养、推荐青年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2016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众多国际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和平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领域对于国际秩序、国际平衡的各种诉求,国际秩序得到较好的维护是全人类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全球性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当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应对各种突发挑战的风险。有关数据显示,当前联合国系统有中国籍雇员450人,占总人数的1%。其中供职联合国秘书处的非语言类中国籍专业人员只有74名,低于联合国给出的136个席位。这与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地位远不相称,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功能的发挥[2]。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步伐,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高校作为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摇篮,近年来也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上展开了一定探索,逐渐形成了几个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本文将归纳总结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思路。
一、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
为提高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能力,我国高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多所高校结合院校特点开办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本科、硕士项目,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成果。
(一)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模式
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将本科课程进行压缩,并直接衔接境外硕士课程,通过“本硕连读”的方式培养具有境内外学习经历的学生。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培养项目为例,该院于2014年与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签订“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是全球国际事务专业学院联盟(APSIA)①的成员之一,该联盟由全球范围内国际事务学科的顶尖学校组成。该项目学员在三年内完成本科学分要求后,于第四年前往瑞士日内瓦开展为期两年的硕士学位学习,最终学员可以获得北大本科学位及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颁发的硕士学位。该项目集合了国内与日内瓦当地最具优势的国际人才培养资源,截至目前共培养了30余名学生,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國际关系人才构建了一条国内外学习相结合的培养路径。
(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专项培养模式
也有高校将办学目标直接定位为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力求通过该项目增加毕业后直接进入国际组织任职学生的数量。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为例,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2019年7月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并推出了“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对有意愿前往国际组织工作、具有国际工作潜质的学生开展选拔。通过筛选的同学,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与国际组织任职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国际组织理论与实务”“国际公文写作”及“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谈判”等。同时,该项目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参访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更使其有机会亲身体验国际组织运作,培养学生参与全球治理和在国际组织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目前,首届学员已结业,共计240人,涵盖全校本、硕、博各阶段。
同样采取专项培养模式的项目还包括: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开设的“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训计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专业,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英国艾塞克斯大学合作的“国际组织人才教改实验班”等。
(三)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培养模式
有的高校定位优势学科,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组织直接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同济大学在2002年就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办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依托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办多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班。经过近20年的建设,该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和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智库。在2016年,同济大学以合作办学的模式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开展深入合作,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是我国(含港澳台)唯一与WIPO以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方式合作的高校。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与WIPO保持深度合作,通过WIPO专家来沪授课、日内瓦WIPO总部参访学习、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实务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化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并直接对接国际组织工作实践,为WIPO总部直接输送优秀实习人选。截至目前,学院已选派8名实习生前往日内瓦总部开展实习工作。
(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比较
我国部分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上已结合自身优势展开探索,也都在培养具有国际组织任职能力的人才上做出了努力。但是,通过几种培养路径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见表1),现有的培养模式还不能同时涵盖境内外专业知识学习、国际组织任职培训、基本素养培养及工作实践经验。这就导致部分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出现后力不足的现象,无法真正为国际组织输送人才。
二、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的不足
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成果并不显著。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发布的2010—2017年本科生毕业就业去向统计来看,选择国际组织就业的人数极少,在2017年仅有4名毕业生选择国际组织,且其中1名就职于驻华代表处,另有1名为实习工作。人大国际组织学院刚成立,还未有相关就业信息公布。2021年同济大学国际组织合作项目未有直接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毕业生。面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无法体现培养实绩的现象,归纳出以下几点不足:
(一)学生未树立赴国际组织就职的坚定信念
现有培养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学生赴国际组织就职的信念并不坚定。文化传统、家庭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境外求职规划产生明显影响[3]。目前,国际组织主要中心分别在美国纽约和瑞士日内瓦。由于地理位置远离中国大陆,学生难以下定决心前往境外国际组织总部长期工作生活。尤其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毕业生而言,出境就业在家庭决策中不被视为最理想的选择。同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所具有的国际化教育背景,往往会成为毕业生在境内求职的“有力武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境外就业意愿。最终,即使部分同学在学习培养过程中表现优异,综合能力突出,也往往不会将远赴境外求职作为职业选择。
(二)课程设置与工作能力需求不匹配
从各培养路径的横向比较来看,现有的项目课程设置仍不能满足国际组织任职的需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列举了国际组织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动因、交流技巧、管理技巧、抗压能力、迁移能力、跨文化敏感性、分析技巧及外语能力。浙江大学的学者总结认为国际组织工作人员需要以下能力:可以实际运用的外语能力,具备外交、国际政治、国际法的专业基本知识,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礼仪举止及某一专业领域知识[4]。虽然有培养路径针对部分能力提供特定课程,但是该类课程教授的基本知识在面对利益冲突多样、知识体系庞杂的国际治理岗位时,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三)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
目前各培养路径赴国际组织就职情况并不乐观,究其根本,是因为职业发展路径不通畅,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以联合国雇员中的专业级正式雇员(professional staff)为例,其一般要求求职者具有3年及3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或是在相关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而言是无法满足的。即便部分实习生可以通过签订一年制顾问职位(consultant)或是非正式职员(fellowship)的方式,逐渐积累工作经验并达到最终转为“长期职员”(staff)的目的,但这一漫长的晋升过程对实习生的决心和智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外,缺乏相关领域其他任职经验的职员,即便最终成为长期雇员,在职业前景的上升空间也十分有限。这与我国急需培养一批国际组织核心职员的需求是无法匹配的。
三、优化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鉴于现有培养路径在适配国际组织实际用工需求方面的不足,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逐步实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国际组织任职人数增多、工作能力提升、发声能量更强的目标。
(一)制订长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规划
正如上文所说,如期望在國际组织当中担任重要岗位,需要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清华大学针对国际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任职分析研究中也提到,仅有8.47%的领导人职业生涯起步于国际组织,90%以上的领导人起点多元且在所属国政府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居多[5]。因此,我国想要实现培养大批国际组织人才的目标,急于求成并非好的选择。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做长线规划,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提供与国际组织任职相关的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在意识上种下参与国际事务的种子,树立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进入国际治理体系的决心,将国际组织任职纳入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
(二)完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面对不同背景的国际组织和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目前各种培养路径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是不充分的。除提供基础的公文写作、国际组织机构介绍课程外,还应适当增加语言、世界史、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课程。尤其是目前参与相关培养计划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上,呈现难以兼顾的现状。较为理想的模式应当是,在本科学习阶段采取专业学习+语言辅修的模式构建学科基础,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针对相关国际组织实践内容进行提高,并深入聚焦于专业领域的全球热点话题研究。另外,参考部分项目与国际组织合作输送优秀学生参与实习的经验,各高校可以利用境内外国际组织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作内容的机会,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深入了解国际组织运转模式及工作日常[6]。
(三)提高活动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国际组织人才对于跨文化敏感性、组织协调能力、坚定的爱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要求,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高质量活动。例如模拟国际法庭竞赛、模拟联合国竞赛、创新项目大赛、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对于国际事务处理、应对的能力,切实提高其综合素养[5]。
四、结语
为实现提高我国国际组织人才质量的目标,我国高校应当制订长线人才培养规划,吸取以往的办学经验,积极在理想信念、语言提升、专业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多维度完善培养路径。同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并重培养、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尽快探索和研究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学生成才的完备培养路径。
參考文献
[1]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EB/OL].(2018-01-04)[2020-1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4/c416
126-29745992.html.
[2]彭龙.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J].社会治理,2017(4):10-12.
[3]肖涵,戴静雅.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及指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65-58.
[4]徐雪英,李媛.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2020(4).
[5]金蕾莅,刘士达,施华杰,等.国际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任职特征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5):82-90.
[6]刘洪东.新文科理念下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20(9):28-3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ath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Meng-ting, LU Ying-yi, WANG Cong-hu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several typical cultivation paths have been gradually formed, such as the cooperative training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pecial training for reserve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operative training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though these training paths have enhanced Chinas reserve force in sending talents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m and the expected resul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path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paths, it is suggested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mize the training paths by formulating long-ter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alent training plans, improve curriculum setting, combine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e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deal with international affair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alents training path; talent training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省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9/1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新时期地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探究 202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