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6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18 10:41:4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徐艳

[关键词] 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基于合作性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研究”(kg20160512)

[作者简介] 徐 艳(1980—),女,浙江平湖人,硕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C22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4-09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新革命、新发展,是在综合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就“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等人类学习过程及规律问题的研究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人类学习理念和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众多,内容庞杂,尤其是其理论体系中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思想,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间的不断平衡来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同化”即个体将新的外部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中,“顺应”则是指外部新信息的变化所引起的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改造和重组。因此,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既包括外部信息的融入、吸收和提取,也包括新旧经验之间相互冲突、反复作用。知识或者意义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得以建构起来的。知识并非被思维着的主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被思维着的主体主动地建构的[1]。也就是说,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内在控制者。

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入手,通过调节双方矛盾,让他们互为师生[2]。高校思政课应重新审视和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造,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反思,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

“情境”是指在学习者理解、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引起其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和外在要素。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者理解、建构知识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缩短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促进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知识的迁移。建构主义强调情境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情境创设包括与知识有共存关系的诸要素知识的对象、生产和应用的场景、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知识、同样学习着的他者、参与学习过程的一切人和资源等[3]。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创设真实的、贴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主探索和实践,使知识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所理解和吸收。

(三)“协作”和“会话”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

“协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为建构所学知识互助合作、协商共享的过程。“会话”是学习者与“协作”对象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学习共同体之间通过“会话”的方式协商制定学习计划、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调整学习进度、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共同体成员间通过对话、协商、沟通、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可以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分享学习经验,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使学习成果为共同体所共享。

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助于沟通协商、协作互助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包括同辈群体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其他社会关系之间等),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高。

(四)“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意义建构”是认知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深刻认识当前习得的新知识、新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内在联系性,并结合自己原先的知识体系进行意义的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系统。学生因其自身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周边社群及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意义建构的过程和结果也存在个体差异。

思政课的意义建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这个中心目的,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认知、整合、充实、完善,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拓展新经验,建构新知识。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应“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4]而在目前许多高校尚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下,构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并逐步过渡到“中班授课小班讨论”,是解决当下思政课大班教学困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大班理论授课—小班主题讨论—大班总结汇报”三个环节,具体实施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指导者[5,6]。相比传统大班课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下,思政课教师的讲课时间缩短了,如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首先,提炼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少讲”。“大班授课”以“精讲”为主,教师主要讲授本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在引导学生明确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和整体框架,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小班讨论”和“大班总结”环节教师以“少讲”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话语权,对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教师并非完全退居幕后,而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穿针引线,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和总结。

其次,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思政课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思政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技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既要以理服人,通過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讲解,把理论问题讲透,以自己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给学生答疑解惑;又要以情动人,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获得心灵感悟和价值认同。

再次,组建教师团队,增加教育投入。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细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必然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因此,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辅导员及学校党政部门的行政人员纳入教师团队,参与教研活动,扩大思政教师队伍。从优秀学生中选拔聘用学生助教,帮助教师收发作业、统计成绩及日常管理等。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改革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学平台建设、团队教师的课时津贴及助教的资金补助,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过程中。

(二)确定讨论主题,创设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是个体建构知识的重要源泉,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情境创设主要体现在对小班讨论课主题的设计上,须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讨论课主题要与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小班讨论课作为大班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因此,讨论课主题的设计应与“大班授课”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做到无缝衔接。比如,在讲授“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讨论主题“顺境和逆境何者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成才?”;讲授“崇高的理论信念”时,设计讨论主题“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等。

其次,讨论课主题要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设计小班讨论课主题时,应着眼于当前的社会时政新闻和热点事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网上出现的丑化恶搞英烈的现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实施,设计讨论主题“法律如何维护英烈尊严?”;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现出的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面貌,设计讨论话题“如何在抗击疫情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再次,讨论课主题要与学生兴趣息息相关。小班讨论课主题设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以他们最关注、最感兴趣的焦点问题为切入点,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如何看待礼让斑马线”现象,分析和探讨道德和法律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中国家庭中的代际隔阂和矛盾,设计讨论主题“微信社交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探讨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三)重视会话协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小班讨论课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小班讨论以行政班为单位,采取讨论、辩论、读书报告会、调研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会话交流协作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班讨论课的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每组5~8人,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2)通过自主选择或教师分配的方式确定每组的讨论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展开线下调研、线上查找和获取相关资料。(3)学习小组成员围绕选题提出各自的看法,相互协商后确定目标任务,分工合作,查找、筛选、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发言提纲。(4)小组代表在小班讨论课上进行主题发言,组内成员补充回答,小组间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在唇枪舌剑中深化对问题的认知。(5)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分析,纠正学生错误的或有失偏颇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讨论主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阐述,形成科学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意义的建构。

小班讨论课由于班级人数少、规模小,学生可以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拓展和延伸学习环境,课堂不再只是书本、教师和教室,而是包括一切与学习相关的场景——实地调研、图文音像资料收集、学习基地参观、课下交流等;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四)改革考核方式,構建多元评估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积极性,倡导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构建多元考核评估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除任课教师参与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2.评价方式多元。弱化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的权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将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

3.评价内容多元。主要包括:知识性评价,通过大班课的随堂测试、课后练习、期末考试等,考核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表现性评价,考核学生在小班讨论、大班总结中的具体表现,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问题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真实性评价,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并将知识技能应用到真实情境的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高校思政理论课应发挥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营造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及构建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