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原则和路径选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8 17:12:05

陈小兰 曾志伟 罗文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所有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耦合性差、分类推进效果不佳、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是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现实难题。在探讨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整体设计、特色发展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教师、课程、课堂“四维并举”以及管理、教师层面“协同发力”的立体式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针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为有效载体,剖析了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现实难题;建设原则;路径选择;大学物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四维并举、协同发力立体式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HNKCSZ-2020-0843)

[作者简介] 陈小兰(1987—),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南华大学数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77-04    [收稿日期] 2020-10-14

一、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1]。近期,教育部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课程思政旨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2]。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值得深入探讨。

二、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现实难题

独立学院具有运行体制机制灵活、办学特色鲜明等优势,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近年来,独立学院虽在课程思政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师资,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客观来说,其在课程思政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譬如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耦合性差,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能力不够、动力不足、资源紧缺等[3]。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对于课程思政尚存在认识不清、准备不足、无所适从的普遍现象。独立学院应当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特征,以实际行动实现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三、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独立学院党政机关、专业教师的协同发力,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通常而言,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核心在于凸显“应用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原则,具体包括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整体设计、特色发展。

1.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包括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高校(包括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教育主体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不断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推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德育为先原则。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立德树人”展开,重视德育教育,并把德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作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回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当中要以德育为先,教育教学过程要有效发挥德育的导向和保证职能,但也要明确德育为先不是以德取智,而是实现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一方面可以规范教育主体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定向、驱动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后,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规范行为、端正品行。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保证了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使受教育者如沐春风,根植了思想品德的生长方向。

3.整体设计原则。课程思政涉及各类课程、全体教师和教育教学全過程,其建设过程是一个全局、全程和全方位的过程,需要把握整体设计原则。独立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学科之间的各自为政,统筹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对各类课程中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出整体的效用,使全局思维超越局部思维,整体思维超越个体思维,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向单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因此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原则还要注重对学校环境的建设,例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教室文化环境建设和寝室文化环境建设。在充分发挥课堂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高校的人文环境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军工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名言、建筑设计理念的展示都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助推力。总之,充分运用整体设计原则,发挥好教师、课程、课堂、校园环境的作用,共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4.特色发展原则。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的地域特色、办学理念和校訓精神。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可以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宝库。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位于湖南衡阳市,衡阳市是中华五岳之一南岳衡山所在地,是火文化的发祥地,是著名思想家王船山的诞生地,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抗日战争——衡阳保卫战的发生地,拥有罗荣桓元帅故居、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旧址、衡阳抗战纪念城、南岳忠烈祠、夏明翰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可以将带有地区标志性的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利用地域文化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特色发展原则的具体落实,主要方式有课程教学、社会实践、讲座学习等。近年来,学校承办了“衡阳红色故事汇进高校宣讲红色故事”,开展了“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党课活动、“踏上红色之旅 寻访伟人足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勇挑民族复兴重担”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0”湘赣行活动等,激励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的身心具有很好的潜移默化和浸润滋养作用。

特色发展原则也需要注重发挥学院的特色。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可结合学院特色,以学院为全体,以教研室为单位,规划和制定出适合学院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课程思政策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是以王船山(本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名字命名,继承船山思想、弘扬船山学说、光大船山精神是船山学院全体师生的职责与担当。船山学院长期恪守“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文化育人、能力立身”的办学理念,弘扬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船山思想、船山学说、船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特色文化,开展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从而探寻高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式。

四、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原则,坚持问题为导向,不断强化组织实施“主抓手”、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聚焦课程建设“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注重管理和教师层面的协同发力,进而构建“四维并举、协同发力”立体式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针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两个维度,将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为有效载体,剖析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强化组织实施“主抓手”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学校党委、行政负责人任组长,学校分管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注重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宣传、人事、学工、团委等部门和各个教学单位的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实施的考核评价,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抓好示范引领: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选拔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和示范课程,总结优秀案例、树立标杆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时时思政、人人思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二)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

提升课程思政素养: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从政治站位高、家国情怀厚、思维方法新、专业视野广、自我要求严、人格品格正等六个方面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注重育人和育才相结合;注重专业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结合。

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积极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专题培训、课程思政集中备课等教研教学活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分析学生的能力。

(三)聚焦课程建设“主阵地”

构建课程思政方案:分类推进面向不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特色,分别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为核心、专业教育课为支撑、实习实践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方案。针对“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加强“四结合”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即结合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结合中国物理发展历史、结合科学家和大国工匠事迹、结合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和大科学工程。

优化课程思政功能: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体现品德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映射和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大学物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培养、工匠精神培育、审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功能。

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团队合力,开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集体备课活动;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挖掘体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思政元素;根据教学大纲,制作新课件(新教案),融入思政育人典型案例和育人成效材料等。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大力挖掘古今中外物理学应用方面的巨大成就,包括我国古代发明的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宋代沈括提出的地磁场偏角论,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地动仪”“浑天仪”,春秋战国时期的杠杆,秦朝时期的天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两弹一星”、探月计划、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天眼工程、“蛟龙号”等涉及物理学的方向成绩显著,思政资源也极为丰富。

(四)發挥课堂教学“主渠道”

创新课堂思政教育方法,坚持“八个结合”原则: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结合、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强化课堂思政过程管理:一方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提升课堂思政的实施能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洗礼熏陶。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科学设计情景设定、问题导入、课堂讨论、课外调研等环节,运用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恰当引入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和伟大成就,比如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的感人事迹,我国“两弹一星”、航天、高铁事业的发展成就,同时适时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人生格言,比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充分发挥第一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统一,以寓品德塑造、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课外实践活动,有望进一步培养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五、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是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符合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正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探讨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原则,构建“四维并举、协同发力”的立体式课程思政路径,管理、教师、课程、课堂“四维并举”以及管理、教师层面“协同发力”,从课程和课堂两个维度,探讨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为全面、高效推进独立学院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施依据,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玉凤.如何将思政之盐 融入课程大餐[N].中国教育报,2020-06-10(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1):112-120.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Path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CHEN Xiao-lana, ZENG Zhi-weia, LUO Wenb

(a.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b. Schoo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oor coupling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poor classification promotion effect, and the weak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ur principle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peopl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first, overall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three-dimen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ath of emphasizi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management, teachers,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and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istic force” of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Taking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of College Physics as an effective carrier, and aiming a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difficulty; construction principle; choice of path; College Physic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