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新时期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引领
杨海明 王小龙 李怡
[关键词] 动物科学;专业思想;教育引导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科学专业”(JYB2019YD15);2018年度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升工程项目“动物科学专业”(YDJ2018A8)
[作者简介] 杨海明(1972—),男,江苏如皋人,农学博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家禽生产与营养研究;王小龙(1980—),男,江苏东台人,农学博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 怡(1990—),女,江苏滨海人,理学硕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69-04 [收稿日期] 2021-10-02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赢得人才才能赢得未来。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地位。2018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需要推动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3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将做强本科教育进一步落实。然而,由于学生对专业不了解特别是录取专业跟自己所填报专业不一致所导致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学生教育工作突出问题,较为严重地影响了本科教育。本文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例,结合调研结果,阐述00后大学生的专业思想引领。
一、学生高考录取情况及其对本科阶段的想法调研
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运用纸质问卷调查了扬州大学2020级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81名,内容主要涉及学生高考录取情况及其对本科阶段的想法。所调研的学生均为2000年及其以后出生。
(一)高考录取及想法
在高考填报志愿方面,以动物科学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有13个,第二志愿的有29个,第三志愿及其以后的有17个,服从志愿的有22个,分别占比为16.05%、35.80%、20.99%和27.16%。
在录取结果方面,对录取动物科学专业满意的有30个,不满意的有24个,对录取结果无所谓的有26个,分别占比为37.04%、29.63%和32.10%。
在轉专业方面,有转专业意向的33个,不想转专业的33个,尚未考虑的15个,分别占比为40.74%、40.74%和18.52%。其中,有转专业意向的江苏省生源19个,其他省生源14个,分别占该地区生源的35.19%和51.85%;不想转专业的江苏省生源24个,其他省生源8个,分别占该地区生源的44.44%和29.63%。
(二)对本科阶段的思考
在对待考试结果方面,有9个只要求考试及格,有72个希望争取达到优良等第,分别占比为11.11%、88.89%。
在对待网络游戏方面,有73个认为可以玩游戏,但自己要控制好,有2个认为不应该玩游戏,有3个认为想玩就玩,有4个喜欢玩游戏,但自控力不够,希望有老师管一管,后2个类型的学生占比为8.64%。
对考研的选择,拟考研的有74个,不打算考研的有2个,暂未考虑的有5个,分别占比为91.36%、2.47%和6.17%。
在考研专业方向选择方面,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有53个,选择其他专业方向的有24个,分别占比为67.09%和30.38%。
二、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考录取状况不佳,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从调查结果来看,动物科学专业的录取状况一般,第一志愿率不高,服从比例相对较高,学生对现录取结果不太满意,想转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甚至在考研的专业方向选择方面也有较大比例学生准备跨专业,这体现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且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江苏省以外的生源,因以扬州大学为统一代码录取,服从志愿占比更高,且这部分学生拟转专业的比例也很高。这种现象在国内一直存在,而且在综合型高校体现得更为明显。
其实,学生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后,必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学习动力,在学习上投入会明显减少,或是等待转专业,或是精神萎靡不振,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有这种问题的学生充满负能量,有时还会影响同宿舍的其他同学,需要给予关心,同时给予教育和引导,使其逐渐接受甚至喜欢动物科学专业。
(二)学生总体要求上进,但仍需加强教育引导
他们能认识到玩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危害,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在考试中能取得优良等第。然而,有近10%的学生对考试成绩要求不高,或是想好好地放松一下,或是随大流。少数学生认为,游戏想玩就玩,或是喜欢玩游戏,但自控力不够。这种“少数现象”要引起足够重视,也给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要求,需要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引导,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避免因玩游戏而迷失自我。
事实上,大学生玩游戏是不少高校较为普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并做好引导工作。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达60%以上,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的休闲娱乐[1],且网游成瘾的占比较大。然而,大学的管理有别于高中,更注重于学生的“三自”管理,更多取决于学生自身。作为高校及教育管理者,需要从认知方式、人格培养、情绪调适和提高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实施教育和引导,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2]。
(三)学生拟考研比例高,以此因势利导提升学风
近些年,学生考研比例逐渐提高,这与大学本科就业压力较大、工作待遇一般、后期晋升速度慢等方面有关,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近三年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期,而且2020年全国研究生已经扩招,以后学生的考研比例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
学生自入学就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引导,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本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提醒学生认真学好本科课程,为日后考研和就读研究生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等途径,把学生的注意力和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进入良性循环,将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方法,使学生全程系统地接受教育
基于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各高校都很重视,毕竟每个学校都有热门专业也有非热门专业,甚至是冷门专业和艰苦专业,自然都会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思想教育需要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特别是针对0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较好,具有较强的优越感,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是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专业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通过系列教育使学生接受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甚至是热爱这个专业。如在入学初组织参观现代化智慧养殖场,让学生摒弃过去传统畜牧业的不好印象;通过深入浅出的讲座和报告,特别是国内外现代牧业的发展趋势,以振奋学生的心智。在大二时期,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让学生感知科研的魅力。在大三阶段,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以专业为主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产中逐步解决专业问题,使其感受专业上的成就。进入大四,在开展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结合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選择研究方向,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二是系统地开展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各个高校所实行的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内涵,在原先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如进一步增加导师的功能,让其在学生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即在学生的一年级担任“学习生活导师”,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活适应和个人发展规划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大学、较好地适应大学;二年级担任“发展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个人能力发展、个人毕业目标确立等方面的教育;三年级担任“科技导师”,带领学生接触科研,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四年级担任“人生导师”,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升学(出国)的指导。这种系统的导师制,不仅可以有效地建立师生感情,更能让学生紧跟导师,并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以上做法在扬州大学动科学院运行很好,并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二)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00后的学生思维开阔,个性张扬、自信,主观意识强烈,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故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为其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针对其“吃苦精神”减弱这一现状,增加实践训练。
实行专业方向模块化选课,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就业方面也有不同的需求,为此建议在提供学生课程选择方面设置3个左右的模块,如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智能化动物生产等,学生在经过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基本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可选择自己意向的模块课程,使其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效果更好。
不断强化实践操作环节的训练。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多安排一些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实验方面,要多设置一些实用的实验技能、创新型实验,减少教师演示型的实验课[3];要构建以功能性为主体的系统实验教学模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让学生自学实验指导,独立完成操作,随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4],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记忆效果。在实习和实训方面,除毕业生产实习外,还要安排一些诸如定岗实习、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在实践方面,要安排产业发展调研、畜牧场设计等课程和任务,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考研比例高是趋势,也是要求,国家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有所改变。为了让学生具有较为宽厚的基础,需要注重大学生博学教育,设置诸如数学、化学、物理、语文等基础课程,以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设置诸如创新实践、综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将会比较扎实,在日后的研究生阶段就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从机理上、机制上阐述动物生产现象。
(三)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关心和关爱
重视学生入学的早期教育。相对而言,00后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一旦认可的事就向其不断地努力。为此,需要采取先入为主、持续不断的教育引导。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诸如专业导论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和教育,促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专业[3];邀请优秀校友、成功的农牧企业家与新生进行交流,发挥“成功人士效应”,以此鼓舞学生,进而使其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5];主动与家长联系,如在学生开学当天举办新生家长见面会,简单系统地介绍专业和学生就业情况,并定期将编制的有关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学生教育成长等方面内容的简报发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该专业、接受孩子就读该专业,通过家长正面影响学生,进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短距离交流提高教育效果。通过高年级与低年级结对、交流,让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介绍专业,传授学习方法,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让新生接受;通过导师制,让导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给学生介绍有关科学研究的知识,使学生在感受科研高大上的同时对科研产生好感,并在导师魅力的影响下逐渐热爱本专业;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满足学生的愿望,加强实践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师生交流机会,让学生“喜欢”老师,热爱他的专业。
日常的學习和生活也要以人为本,让学生体验家的感觉。如通过宿舍文化建设,让大家一起商量设计、共同动手,促使学生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进而增强舍友感情;鼓励和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同学间的友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尽量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可将“条列式”课桌布置成“小组式”圆桌,促使学生多交流;多开展学生分工协作的研究性教学,由4~5人一组,同学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等等。其实,这样的一些安排,学生能较好地进行交流,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将被转移至学习和同学交流中,学生会因珍惜友谊而放弃转专业等方面的考虑。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本科教育尤其要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进一步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3期·课程思政以哲学方式融入理工科教学的研究 2022/5/20
- 下一篇:2022年第3期·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报酬管理”的育人过程 20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