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6期·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实施路径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有效性;路径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时代新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9JGSZ0018)
[作者简介] 王彩云(1977—),女,山西朔州人,硕士,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4-01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定学生政治航向,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提升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修养,培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的主战场。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举措的关键途径
在新时代下如何改进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关系到办怎样的大学和培养怎样的人才的战略工程[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主要从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层面,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以实现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完美契合。通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有效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与课程契合起来形成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添砖加瓦。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既充分肯定了在落实立德树人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使命[2]。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也是重要课程,在校准学生政治定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方面至关重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维度进行创新实践。立德树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然而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面臨的瓶颈
(一)教师立德树人意识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有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虽然能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做到育人与教书的结合[3]。甚至还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功利主义浓厚,价值观念淡薄,很难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还有少部分教师出现了行为失范和道德失范的现象。由此可见,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言语等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致立德树人意识薄弱,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比例不足,教学模式滞后,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提升。在实践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静态的知识和封闭的课堂,过度机械化的灌输知识,所讲解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无法与学生实际结合在一起,一味地照“屏”宣科,教师被天然地视作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天然地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在理论课中缺乏模式创新,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深度,没有与时俱进地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质效偏低,因此亟待寻求教学内容、方式的改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有效性。
(三)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做到从“教材体系”转化到“教学体系、价值体系”,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建设符合青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有益探索。当前,部分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未瞄准学生群体特征,甚至很多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同一本教案,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追本溯源,是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设计能力不强,在备课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问题,对学科前沿和政策动态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补充新知识,缺乏教学经验和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在课程中把握好教学维度。对此,未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要求。
(四)立德树人实践性不强
“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树什么样的人”与高等教育的质效息息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战场,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因此一堂成功的理论课,既需要得到“满堂彩”,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4]。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就理论讲理论,就理论学理论,只强调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空泛的讲理论而脱离实际,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体两翼,更没有真正理解了实践性是对理论性的检验,是对情感信念的进一步强化。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使教学停留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亟待改善。
(五)教学评价机制落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依然没有突出以实效性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方式滞后,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忽视实践案例和教学,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背诵和记忆理论知识,在管理中显得非常粗犷,缺少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这样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搞成两张皮。另外,长时间都以试卷为主,实践作业考核形式多年不变,无法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一)正本清源革故鼎新,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一门集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为一体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转变。
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强化思想引领,统一思想认识,引导教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将育人与人才培养契合在一起,以育人为根本,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材体系创新,设计和架构教学内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新实践成果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使命,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吸收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要守正创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政治立场、坚定信念,以德励才、以德成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最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抓好价值观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同的学生其性格特征、思政水平显著不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教师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遵循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律,还要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专业施教,围绕学生开展唯物史观、国家观教育,因事、因时、因势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夯实成长发展的立身之本。
(二)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双高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肩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传播真善美的种子,需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据此,教师需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明道信道,用坚定的信仰信念支撑学生群体成长发展的“精神向标”。常言道:“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事业,同时还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于心,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传播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做到以德服人,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在自身能力素质提高的同时,让内生动力真正活起来。
其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自觉内化和完善个人品德,在日常行为中塑造人格,在岗位上形成敬业爱生的本真追求,用高水平的德育感召学生,获得学生尊重和信任,切实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最后,教师需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启发学生、熏陶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求真、崇善、爱美的思想。另外,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锤炼其品格、校准政治航线、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
(三)革新教学内容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思想行为特征,锚定价值取向根本点,依托“互联网+”优势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用感兴趣和社会热点事例吸引学生。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据此,教师需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坚持以“内容为王”更新教学内容,运用接地气的生活话语,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成鲜活事例。深入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最新成功实践,扭转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课堂教学质效的提升。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对此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借助超星学习通、App、微博、微信等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主题发言,提升课堂参与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创新“线上线下”互通互享教学模式。
最后,打造开放网络思政课堂,拓展课程建设平台。将“网下思政”与“网上思政”契合起来,依托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点对点”互动,全方位的推介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学生特点、贴近学生需求,在学思践悟中守立德树人初心。
(四)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较为枯燥,教师要想提升其立德树人的有效性,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利用丰富教学活动的支持,深化教学的纬度和质量,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契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機结合。如教师可以依托“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讲座,可以邀请老红军、劳动模范为学生进行演讲,更好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活化起来,并通过讲述和学习付诸实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底色,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最后,瞄准重大节假日实施针对性教育。比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可以以党史为主题,以《习近平讲故事》为蓝本,通过开展辩论会、朗诵会、交流会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党史深入人心,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潜移默化地提升党史教育实效性。
(五)優化完善教学评价,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等。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性、实效性为目的的评价至关重要,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实效性,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构建完善主体评价体系。比如,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同行评价等,科学合理分配各主体的分值比重,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其次,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需摒弃传统“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理论知识、平时表现、作业情况、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语
高校要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整体设计,正本清源、革故鼎新,全面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效,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优化完善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亲和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形成立德树人更大的协同效应,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1年第45期·新农科理念下“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建设及 2022/7/25
- 下一篇:2021年第45期·课程思政改革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