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20 16:19:0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刘新全 温菊桃 谭淼

[关键词] 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万计划’背景下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2020JGA240);2018年度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2021年度南宁师范大学首批校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 刘新全(1979—),男,河北衡水人,博士,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065-04 [收稿日期] 2021-1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本科高等教育来说,这一体现主要落实到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是当前适应时代需求快速发展起来的专业类别,目前包含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本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各行业和产业对流通人才的基本需求。在教育部“双万计划”背景下,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以办好一流专业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快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从全国各本科院校对该专业类的设置情况来看,开设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其次为物流工程专业,部分院校同时开设两个专业。本文通过多年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调研和分析,梳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和评价两方面,深入研究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如何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文献研究现状

现有文献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进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国内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析。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目标的提出对指导现有专业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标准,现有文献也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有学者从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特点入手,通过分析认为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物流类专业来说势在必行,从整体研究如何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应用[1]。通过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学者构建了“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该体系进行应用,认为可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也有针对性地融合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以专业类为基础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3,4]。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助于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善校内实践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以融合企业为抓手,加强与能够体现物流专业应用特色的企业进行协同育人,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同时,有学者也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从制度保障、实践师资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6]。

(二)实践教学内容研究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以往高等本科院校中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此有的学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当前实践课程设计为基础进行改革,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目的[7];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依赖高校教师,实施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此研究本科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显得很有必要[8,9];相关学者也对具体的专业进行了研究,比如通过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出了基于工程素质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10]。在实践教学内容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目的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从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出发,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11,12]。

(三)实践教学评价研究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需要考虑从哪些指标去评价,有文献认为从实践教学成果、实践教学环节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等因素去分析实践教学评价效果[13];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指标,但是更加强调了创新与创业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构成的教学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影响[14,15];实践教学评价效果的研究,需要借助现有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相关文献基于CIPP模式等[16,17]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通过此方法可以改善实践教学评价效果。

二、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一)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实践教学协同方面,体现在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方面。根据本文对南宁师范大学及广西区内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调研,提出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全程多元实践教学系统协同创新模式,该模式从2个实践平台、3种实践能力、4类实践课程进行多元协同,为指导本专业类学生提高实践学习效果、拓展实践学习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2个平台”即线下实践平台和线上实践平台,成立由省内外高校学者、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与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人才培养改革中有关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和修订、实践课程体系协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和协调;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发相关实践操作软件,打造适合学生实践学习的线上实践平台,协同不同专业优势,重构实践课程体系,提升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线下实践平台方面,建立了13个线下专业实验室,同时与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等10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校外线下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线下实践需求;线上实践平台方面,一方面以实验室为基础,打造了线上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完成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打造了《物流管理》虚拟仿真省级一流课程及学院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的线上快递实训平台等,满足学生线上实践需求。

“3种能力”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研究能力、专业创新能力,3种能力培养都以实践教学协同为基础,构建以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项目研究—专业比赛—大创申报“五位一体”能力提升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實践摸索,以“五位一体”能力培养推动学生专业素质提升,获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近5年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金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9项,考研人数增加了5倍。

“4类实践课程”即协同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基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关联性,实践课程设置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协同,既做到了同一类专业内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又协同了不同专业的实践课程知识,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水平。在课程设置时,考虑两个专业实践需求,基于线下和线上实践平台设置课程实践环节和独立实践课程,例如专业基础课“供应链管理”,两个专业实践学时设置均为16课时,考虑两个专业学生文理基础的不同,在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协同教学,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得到能力提升;同一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实践环节设置,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特点,协同课程实践内容,避免出现同一实践内容重复出现在不同课程中,既提高了培养效果,也提升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全程多元实践教学系统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二)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实践教学协同效果的重要指标。结合物流专业类人才培养实践,构建基于多维环状实践教学评价模型,评价包括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从多层面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以往仅仅由任课教师给出教学评价的模式。评价主体包括学院管理层评价、教师教学层评价、学生学习层评价、行业专家层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层评价,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

多年来,学院注重行业专家和企业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的沟通和联系机制,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都表示肯定;南宁云鸥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强、素质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添加企业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使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相关学者的重视,为了打造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现代物流人才,需要从实践教学协同角度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中,构建了“234”多元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对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如何评价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提升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支撑。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