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思路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1 16:26:36

黄小萧 李隽 段小明 何培刚 黄陆军

[摘 要] 为实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研究生课程“先进陶瓷材料”的实际教学,以教学发展为内涵,结合当代育人新思路,探索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结合“先进陶瓷材料”课程的讲授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和德育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来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构建和完善了课程内容设计,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工作改革创新;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等措施,通过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陶瓷材料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七批研究生教学发展基金项目“先进陶瓷材料”;2021年度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教思政厅函〔2020〕12号)

[作者简介] 黄小萧(1974—),女,黑龙江桦南人,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李 隽(197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工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六级职员,主要从事工学硕士教学管理及培养研究;段小明(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4-0133-04   [收稿日期] 2021-03-01

为实现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笔者针对“先进陶瓷材料”专业课的实际教学,以教学发展为内涵,结合当代育人新思路,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一、“先進陶瓷材料”专业课程所蕴含思想政治要素及教学体系设计

“先进陶瓷材料”是一门材料科学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新型陶瓷的产生、发展、应用和新设计,注重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及其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连接和应用,培养学生加深对该领域的学习和提升,为学生在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完整专业知识体系。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陶瓷材料中原子的结合方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陶瓷材料的基本键合形式,了解材料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间的密切联系,是涉及材料学、化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涵盖了多学科、跨尺度的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具有典型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强、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应用广泛等特点。本课程强调先进陶瓷材料与高新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以该课程为基础,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开拓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整体专业课程思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本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每个环节,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体系如下。

绪论部分:先进陶瓷材料概述,讲述哈工大该方向创始人的高瞻远瞩,在艰难环境中科研攻关的事迹。讲述该方向对国家航空航天发展的重要性,唤起同学们对人生的发展思考和对专业知识探知的欲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一部分:共价键结合陶瓷及超硬材料,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拓展学生的国内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离子键结合陶瓷及陶瓷的掺杂与改性和金属键结合陶瓷材料,讲述该部分的发展史,讲述国内外著名学者在此方面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讲述传统研究领域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积极参与的激情。第四部分:层面重叠结构陶瓷与三元碳化物陶瓷。讲述传统陶瓷中的新的科研增长点。号召学生把科学家们废寝忘食、追根求源、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等科研精神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善于沟通与合作、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功能陶瓷和非晶陶瓷,讲述陶瓷的功能特性。讲述老一辈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在该方面的成就,讲述老科学家们热爱科研,不畏艰难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苦练本领、有始有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第七部分:陶瓷基复合材料。介绍国内优秀材料学科研团队在该领域国内外的领先地位,以及在国家各国之重器上的关键应用,让学生向身边一个个具有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的科学家学习,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德育功能

“先进陶瓷材料”是一门材料科学系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新型陶瓷的产生、发展、应用和新设计,注重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及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连接和应用,培养学生加深对该领域的学习和提升,为学生在该领域的继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完整专业知识体系。课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的方法及手段。除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思想政治课程”外,专业课中亦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融入各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即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和德育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来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

1.抓学习,强措施,培育学生专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对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结合、融合、扩展、深化学习,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明确让学生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的发展满足时代及国家全局发展需要,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及学生发展成才,根据国家政策及实践需要查漏补缺,确保思想政治资源能紧随时代步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全面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2.抓贯通,强融合,坚定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想境界的融会贯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强调学术研究中“不捏造、篡改数据”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诚实守信”的细化。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艰苦创业、追根求源、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3.抓典型,强责任,提升学生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授课中通过该领域突出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的爱国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精神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创新能动性。我国学者在材料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例如本专业的优秀教授及团队的先进事迹等。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介绍我国学者坚韧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介绍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他们以国家需求为己任,顽强拼搏,献身科学的执着精神。以真人实例提升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慷慨奋斗的激情。

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实践

教学方法必须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校专业课不仅要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做到“知道”和“掌握”,还要使学生日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相信”和“践行”;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校专业课既要使学生形成职业知识技能还要形成相关的道德素养。本课程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使用实例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多模态理论等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专业知识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为生硬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避免了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使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效果也立竿见影,构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1-2]。

(一)完善课程设计,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工作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课程思政,课堂成为教书和育人的主战场。课程内容要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赋予正能量,为生硬枯燥的知识赋予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课程思政关键是完善课程设计,这其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案例要生动、丰富和准确。怎样保证立竿见影和影响深远,要进行缜密的设计,使得在系统、连贯、完整的专业教育中,将碎片化的思想政治元素深入学生内心。因此在这一部分要做好思想政治案例库的设计和完善。思想政治案例库可以学习身边时时可见的专业教授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励志事迹;他们在攻克国之重器技术瓶颈的典型事迹;也要包含专业优秀毕业生、专业国际优秀学者们的宝贵精神、历史事实和重大成就,引导学生看得真,看得远,立长志。将这些内容引领贯穿在课程各章节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果突出可见[3]。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教师。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讲解,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专业教师要进行课堂授课时,首先要做到对专业有真知灼见,掌握专业领域国家的战略需求、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产生差距的背景原因;还要求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人格要严,人格要正,要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丰富上述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要能自然而然地阐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和哲学内涵[4]。这样才能将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相融合,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课程思政要有活力,不能一成不变,要有保持内涵式发展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效。坚持政治引领,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6]。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四、授课与考核方式与方法

授课方式与方法:教学方法必须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校专业课不仅要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做到“知道”和“掌握”,还要使学生日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相信”和“践行”——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校专业课既要使学生形成职业知识技能还要形成相关的道德素养。本课程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使用实例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多模态理论等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专业知识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为生硬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避免了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使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效果也立竿见影,构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

考核方式与方法也决定了课程思政能否实现专业课“才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双赢。先进陶瓷材料的考核方式为完成课程学习和课程报告,考核的内容偏重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程报告的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文献和平时划定的范围,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或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足,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学科专业教育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有结合,有思考,有能力,有运用[7]。本课程拟采取考核方式与方法如下。

1.課堂参与度的考核。加强学生平时的考核力度,如出勤率、参与讨论和报告的次数和质量、人文书籍的阅读心得,国家时事与当前专业学习的结合等内容。促进学生对受到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

2.小论文广泛度的考核。加强小论文撰写考核的占比。小论文的开放性要更加广泛,不仅仅限于学术书籍和文献,考核和实际的结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度,工匠精神的参与度,家国情怀的响应度等。

3.课程报告设计形式的考核。以往的课程报告均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应用点的设计和考核,属于固定命题,体现不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把课程报告的设计更多的和专业知识点相关的时间、人物,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报告的同时,体会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精神,解决问题的专业精神,思考面对当前的技术问题,怎样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做贡献。

五、结语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先进陶瓷材料”课程中。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探讨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让授课既专业实用又有新鲜的活力,激发学生自觉开展深度学习,发展专业素养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与思考[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9(1):11-

14.

[2]王新荣,奚琪,李小海.攻克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2021(2):160-162.

[3]黄陆军,崔喜平,耿林,等.《热处理原理》专业课“总-分”式教与学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20(43):35-38.

[4]王莹,孙其昂.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学理阐释与厚植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88-96.

[5][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郝彩虹,张玉荣,雷月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6-9.

[6]杨晓慧,沈壮海,高国希,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笔谈[J].教育研究,2020(9):633.

[7]陈萍,赵敏,王金双,等.《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32-

34.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Advanced Ceramic Materials as an Example

HUANG Xiao-xiao, LI Jun, DUAN Xiao-ming, HE Pei-gang, HUANG Lu-ju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Advanced Ceramic Material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combines the new ideas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o explore a new teach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Specifically, it can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can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nd ensur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so that we can achieve all-rou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eramic material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