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8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卓越园艺研究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2 10:24:1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8期

薛东齐 董晓星 贾芝琪 刘珂珂 张涛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究生;育人机制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卓越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2021-NLZX-YB18)

[作者简介] 薛东齐(1987—),男,河南开封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蔬菜抗病遗传育种研究;张 涛(1986—),男,河南郑州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036-04[收稿日期] 2021-05-21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对于加快社会发展和提升自身或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部分高校已有实施,但多数是为了迎合现阶段的市场需求以及技术更新对人才的需求[1]。通过高等农业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依靠校企双方优势的聚合,共同培养“上得演讲台,下得了园地”的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水平现代化园艺产业卓越人才[2]。以协同创新的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研究生的多重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保障[3],也加快了地方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大学的转变[4]。

斯图加特大学哈肯教授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协同论”概念,指出各要素之间要积极协同、配合、相互支撑,这样才能实现系统性的功能提升[5]。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就是要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协作,从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但目前高等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風顺的。

一、高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与企业性质的差异,使彼此的协作基础较为薄弱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教育单位;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双方性质的差异,必然在合作目的方面会有巨大的分歧。高校期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入资金、技术等,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企业则希望从合作的高校得到更多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绝大多数是以人才的供给作为彼此合作的基础,且彼此之间的需求关系不均等,这样的合作基础就显得有些薄弱和单一。在校企合作需求关系的不均等性方面,学校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借助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作为支撑,这样一来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成本,降低了以追逐最大利益为目标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6];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除了人员的投入外,很少会有资金方面的投入,加之学校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有限,这就限制了学校深入服务企业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育性薄弱

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以教育为主,而企业则以生产为主,校企合作是以企业的生产为载体的教育性活动[7]。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往往出现企业重视生产而轻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缘于协作理念的不同。部分企业认为自身只是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对参与实践的研究生并不负有教学育人的责任,造成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在意识不强。同时,多数学校安排研究生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完全对口,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企业生产期间的实际需求进行安排,虽然这些成熟的流水线岗位相对稳定,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要求不高,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活动,这需要双方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培养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三)校企合作中学校对研究生的指导性不足

校企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过程,企业会为参与实践的学生配备专业的技术指导老师,但这些企业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经验,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8,9]。虽然部分学校配备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但往往身兼多职,且师生比较低,并不能完全满足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指导要求。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途径的探索

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立足于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基于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融入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发展的内在需求,以“产、学、研、用”的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途径而言,可从特色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特色人才培养方面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紧密围绕现阶段和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构建能够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园艺专业人才“储备库”。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之路,高等院校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合作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推动深度的全面合作,建立健全新型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双赢”,以及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时,学校也应积极调整相应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落实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机制[10]。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层次人才扎根企业的核心内容[11]。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固有规律和特点,如何把产教融合真正应用到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考核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改革,這就需要结合企业和产业的需求,进行校企之间的充分对接,按照“岗位—职业技能—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线,以项目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从而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研究生。

(三)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

高等综合性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来说覆盖面比较广,但相对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化专业设置而言[12],其与区域性的产业或行业的对接不太完善。随着目前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合理、及时、主动去适应、配置和优化相关的专业设置,以能够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13]。

(四)校企协同育人方面

校企协同育人是破解目前办学同质,以及优化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持续性的推进研究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企业化培养,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协同培育人才。协同育人过程应着重注意育人机制、育人质量、特色化等人才培养规律,促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14-16]。部分成功的经验表明,课堂与生产车间的互换、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互换能够促进高校课程与企业的衔接。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育策略

(一)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

紧密围绕河南省园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为依托,以物化和转化科研成果、培育和孵化农业科技企业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通过校地联合,创新高效园艺产业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双方着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10,17]。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卓越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结合基地建设培养高效农业拔尖人才。

(二)实施教育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着力培养园艺企业紧缺人才

结合园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引导、扩展和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责任感。园艺学院要制定相关考核奖励方案,结合研究生的在校表现,以及深入企业实践期间的反馈意见进行考核,对实训期间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进行奖励,激励优秀研究生创优争先,培养具有拼搏意识的“卓越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创新育人理念,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使园艺专业研究生走产教融合之路。企业创新实践平台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技术和物力支撑,卓越的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入职企业也为企业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鼓励研究生多思考、多创新,加强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以及促进企业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意义重大[15,17,18]。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卓越园艺研究生取得的成效

园艺学院在前期“卓越园艺专业师”计划实行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河南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专业特点,调整园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指导,把产业需求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形成校企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合作机制,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大大完善和创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