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9期·提高“行政法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6 14:09:3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李文玲 闵凡群

[关键词]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质量;“1+N”课堂教学模式;课外实践训练

[基金项目] 2016年度临沂大学校级立项“‘宪法与行政法学’优秀教学团队”(50417005);2020年度临沂大学校级立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学生学习评价改革课程”(51320087)

[作者简介] 李文玲(1969—),女,山东平邑人,硕士,临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律史、行政法学研究;闵凡群(1981—),男,硕士,山东费县人,临沂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D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97-04 [收稿日期] 2021-11-0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1]、四中全会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2],“建设法治中国,最核心的是执法问题,即法律的实施”[3]。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政府的管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而规范政府的管理活动正是“行政法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从构建“1+N”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外实践训练、改革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行政法学”课程特点

(一)体系庞杂、理论深奥复杂

“行政法学”课程采用广义概念,包括行政诉讼法学的内容。该课程体包括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救济四大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包括若干个章节,且章节间的跳跃性和跨度较大。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各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化概括。课程理论涉及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及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理念和法律价值,且学界观点异彩纷呈,需教师引导学生加以甄别、阅读相关前沿成果。

(二)法源众多、效力多元,内容广泛易变

行政法既有宪法、法律等正式渊源,还有法律解释、行政判、惯例、法理等非正式渊源。各种法源之间效力多元、位阶复杂,不同位阶的行政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机制也较为复杂。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而且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及行政政策等,不断地经历废、改、立,课程内容必然随之及时调整。

(三)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实践性较强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这就决定了“行政法学”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实践性较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事实、参与诉讼等方面的技巧,为以后进入法律职业领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二、构建“1+N”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轻现代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1+N”模式,“1”指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导,“N”指案例分析、案例模拟、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受到质疑,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再向教师请教的课堂改革多数流于形式,因此,离开教师的课堂讲授,如同一盘散沙,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碎片。

当前,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了解00后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学习心理和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课程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法院裁判、庭审直播网上的庭审视频、众多的在线公开课程等),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程进度、课堂讨论主题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还应注意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利用陪审员参与陪审和律师代理的案件,根据课程需要精选案例。

1.结合课程内容精选案例。首先,尽量选取最新的、与知识点关联度最大的、社会影响最广的典型案例,一般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行政案例,如“林某某诉济南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行政管理案”“刘某某诉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案”等。这些案例涉及合法性审查的原则和标准、对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以及行政法的比例原则的理解等,可以验证说明行政法规范和解释行政法规则、原则,了解法律制度的产生背景和适用。其次,选择笔者参与陪审的较为复杂、尚未有定论的案例,如“某集团诉临沂市罗庄区政府行政强制违法案”,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的熟悉感,增加学生对实际案例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再次,选择社会热点案件,如“外籍男打砸防疫人员被处限期出境”“某酒店坍塌”等,这些案件涉及行政法的基础知识,与自身利益有关,学生往往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分析案例的积极性。

2.改编案例、设计问题。不论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笔者参与陪审的案例,还是社会热点案例,材料都十分庞杂,涉及知识点较多,不可能在一次課中都有所涉及,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提炼改编、简化案情、突出针对性的问题。如“贺某某诉齐齐哈尔市工商管理局铁锋分局、齐齐哈尔市房屋征收办公室工商登记及行政赔偿案”,设计讨论“什么是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主体是谁?行政赔偿的成立要件是什么?多个行政行为违法的赔偿责任如何划分?”,这种带着问题的案例便于学生在分析案情时抓住重点内容。

3.课前提供适当线索发给学生。教师提供的案例如果难度较大,又无分析问题的提示性线索,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不愿意去分析,进而导致案例分析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在提供案例材料的同时,应当提示需要参考的知识范围、法律法规、分析的角度,让学生有的放矢,能体验成功的可能。将选好的案例至少提前一周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提示线索认真研读案情,理解教材相关知识,查阅相关资料。

4.及时点评,肯定学生的分析并指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主导课堂,注重课堂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因课时有限,一般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区分观点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畅所欲言,听取不同意见,由学生之间进行点评补充。学生的分析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中有创新性的观点予以鼓励,指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三)案例模拟

这种模式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行政法领域容易出现的、与课程中的知识点密切联系的案件提炼后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主题,模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扮演某个角色,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和演练。因教室场地有限,只有极少数简单案例可以课堂模拟,多数情况下都是提前让学生制作20分钟左右的案例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观看实际案例视频。一般提前两周将实际案例视频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知要学习的内容和选择案例,为自己模拟案例、制作视频提供一定的借鉴。实际案例视频一部分来源于媒体制作,如兰山法院“小兰大山来说法”之一的“高速公路上连续超速能否多次罚款”视频、临沂市政务服務中心的“手续再多也不懵、联审联办一窗清”视频;一部分来源于往届学生制作的短视频,如“派出所对赌博者的罚款和拘留”“城管对水果摊贩执法当场收缴罚款”等。

2.小组分工协作制作视频。根据教学的进度,按照行政行为的种类或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如行政机关的某一个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如城工商局工作人员因私对经营百货商店者的处罚就涉及百货商店的货品、工商局的制服、执法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道具,有些道具学生容易准备,如水果、烟酒、食品等,有些道具如制服等就需要学生借或改装,甚至为了表明身份,学生制作一个身份牌挂在身上。制作一个较为成熟的短视频,会涉及导演、演员、场景、道具、拍摄录像、剪辑、添加文字、解说等复杂过程,还需要同学间的多角色演练、打磨,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就极为重要。

3.课堂播放。在学习到相关知识点时当堂播放,让其他组的学生讨论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教师从模拟场景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学生的表演、视频的剪辑和制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应善用鼓励性甚至赞赏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再结合教材和学界观点进一步分析所涉及的知识点,指出下一次改进的方向,为案例模拟教学的后续实施奠定基础。这种全体学生参与、寓教于乐的教学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语言表达和对法律法规的理解适应能力,也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了师生感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通常在学完所有课程内容后进行。先利用笔者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便利,选择较为复杂些的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庭审,增加学生庭审现场的直接感受和经验。然后挑选经典案例或者笔者参与陪审过的典型性实例,突出其原始性,在隐藏有关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案卷原貌,由学生独立筛选、运用案卷中的大量信息,同时要具有疑难性,涉及的证据较多、存在的争议较大,为模拟法庭上的原被告双方的辩论预留空间。挑选案例后,一般在学期中间发给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长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分配角色。在准备过程中需要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检索相关课外资料,重温学过的理论知识,然后对案件进行整理讨论,撰写相关的法律文书,根据角色需要进行模拟训练。

三、强化课外辅助教学手段

(一)编写练习题库

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法律职业或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因此,练习题库尽可能地包含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真题。精心设计题库的各部分内容,包括选择、名词解释、判断说理、简述、论述、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分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行为、行政救济三篇进行编撰,在每篇开始学习之前发给学生,学完之后进行讲解,同时更新学习过程中最新通过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运用对分易、雨课堂等免费的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栏目细致全面,都可以很好地协助教学。通过“课程资源”栏,向学生及时发送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历届学生所作的案例模拟视频、各篇练习题库及前沿性的学术论文等;通过“作业”栏及时发送模拟案例、社会热点调查、模拟法庭案例的要求等;通过“微信消息”栏及时回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实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等,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通过“讨论区”栏,就最新调整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及社会焦点等问题进行行政法方面的理论讨论;通过“在线练习”栏进行基础知识测试,对反映出来的突出性、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通过“课堂提问”栏,及时了解学生课堂上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栏调查学生利用对分易平台进行学习的兴趣、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教师教学方法的可接受程度、课程的最大收获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等。

(三)指导学生撰写社会热点调查报告

教师给出具体的社会热点,如城管执法与摊贩经营的矛盾与冲突、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冠肺炎疫情下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自拟具体题目,调查目的清楚,调查方案和计划具有可行性,要有相应的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和对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关注民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改革課程学习评价方式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衡量。本课程针对以往“重期末轻平时”的弊端,改革了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管理,不再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由30%提高到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并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和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由社会热点调查报告、制作的案例模拟视频、课堂及模拟法庭表现等部分成绩构成,成绩由小组长和教师分别评分,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完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贡献程度分别打分后,教师再根据各个小组的调查报告分别给每个小组整体打分。

课堂及模拟法庭表现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及模拟法庭中进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及对模拟法庭进行点评。课堂表现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的考查,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模拟法庭的表现由参加模拟的表现、参加者及其他学生的点评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选案例的了解程度、对模拟法庭的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综上,根据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行政法学”课程特点,通过构建“1+N”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外辅助教学手段、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途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有了很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