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4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研究”(15EDB02)
[作者简介] 周恩远(1981—),男,黑龙江绥化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037-04 [收稿日期] 2021-12-08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主动为中国梦的实现承担和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青春能量。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精髓和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2]。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汇聚与结合[3]。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全面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和谐水平,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梦想承载着中华民族洗去屈辱、实现复兴的热切企盼,蕴含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展示了中国风格与世界情怀相融合的敞亮胸怀[4]。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即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大学生坚定有力地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有助于加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要求和主张。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中国梦凝聚着爱国主义精神气质和文化思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诉求。当代大学生虽然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由于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梦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更好地保持定力并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科学原理在价值观上的必然要求。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服从集体利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多元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多看重物质价值,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理想追求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梦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基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辩证统一,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并非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而是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认识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在中国梦所体现的价值观框架下,构筑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将个人发展统一到社会发展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身价值。
(三)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克服信仰危机
信仰是人生的力量源泉,它能使人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内驱力。人的信仰越坚定,他的内驱力就越强大,越持久。信仰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信仰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发展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具有信仰的人会因此将一切知识和能力集中于既定的人生目标,使内心和精神世界都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和提升。人有了信仰就会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依赖。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随着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其中既包含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思想,但也不乏一些消极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尚处于思想认识形成期的大学生。 通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态势,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存在一定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1)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2)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兴趣不高,追求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3)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尔基曾说:“智慧是用来做事用的,對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在当前形势下,将信仰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所凝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会不断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不断满足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同时,中国梦又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对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圆梦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行为获得全面提升的过程。大学生有了中国梦的信仰,就会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信仰缺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之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一步表述为“三个倡导”,首次以24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概括了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些核心价值元素和中国梦理念共同构成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四个自信”强调了需要以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历史和现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梦是引领未来的总方向、总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梦理念的具体显现和基本要素[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中国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总括和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和实践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引导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一)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
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做好宣传教育始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引导,这是因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且扎了根,才能开花、结果,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和崇德向善的力量。高校要抓实抓好利用班级开展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宣传的主阵地不放松,发挥好共青团系统网络宣传员作用,坚持正面宣传,融入现代元素,以青年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在全校唱响正气歌;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深刻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要求等进行定期宣传,使青年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形成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氛围;高校要围绕以爱国教育为主的红色文化,以传递青春正能量为主的绿色文化和以学校办学特色为主的文化开展宣传教育,找准宣传教育同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弘扬民族精神,凝聚青春力量。
(二)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
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五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人进行了明确的指示,那就是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6]。真正成为一个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的青年,成为一个能够建设现代化的优秀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围绕青春助老、助学扶幼、社会公益、环境保护、校园服务和专项服务等主题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校内外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会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以青年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重点,拓展日常性社会实践,扩大参与人数,使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国情社情、感受大美中国等内容成为实践主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清明、端午、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学生感同身受的教育基地参观和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好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
(三)示范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高校教师、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时刻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抓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其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更多的青年学生;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模范道德人物评选为载体,不断培育和选树道德模范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以“青马工程”骨干培训班为依托,让骨干培训班的青年学生在学习、宣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影响身边学生,形成全校学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组织开展工作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贴近实际、注重效果,动员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1年第42期·医学特色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 2022/8/12
- 下一篇:2021年第42期·虚实融合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改革 202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