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大类招生背景下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探究
傅艳晓 冯蓉 董卓宁
[摘 要]大类招生在多所学校出现并从试点开始推广,大类招生将学生的专业选择后置,学生入学时消除了专业情绪,但从入学后到专业分流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专业,理性进行专业选择,是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大类分流专业选择困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自2017年探索建立“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体验式”专业指导课程模式背景、课程专业模式实施、课程模式取得的有效成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学业指导;“体验式”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困惑引导策略研究”(BJSZ2019ZD08)
[作者简介] 傅艳晓(1987—),女,山东烟台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组织部正科级组织员,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政研究;冯 蓉(1978—),女,河南开封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董卓宁(1981—),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65-04 [收稿日期] 2021-03-10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淡化專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实施“元培计划”,率先对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进行探索。近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启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至2020年,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有114所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占总数的83.2%[1]。大类招生的初衷是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激发大学生学习发展内生动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有效推动这一初衷落地落实,帮助大学生适应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选择,2017年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开始进行“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背景
高等理工学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改革试验基地,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理性地选择专业。学院自2015年扩大招生规模,从之前的40~50人扩大到200~300人,录取方式从面试选拔改为高考直录,学生入学一年后选择专业,选择范围为全校的理工科专业。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大学新生初入大学,面临新的校园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宿舍生活方式、课堂教学形式、课内外学习方式,往往有困惑,甚至有无所适从之感。特别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年没有专业,专业选择后置并未消除学生的专业迷茫,在进行专业分流选择时,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研究内容、能力需求以及发展前景等都尚未了解清楚,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比较盲目,受社会舆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跟着感觉走、随大流、追热门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可能会影响其整个大学生涯的自信心和主动性[2]。因此,需要探索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业指导模式。
针对大学新生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学院自2017年以小范围团体交流为主开始进行专业分流指导探索,开设“学业指导研讨”课程,旨在解决学生因教学方式不适应出现的沮丧感、因专业选择不确定产生的迷茫感、因目标不清晰带来的焦虑感等问题。通过实践探索,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理性合理选择专业的课程内容安排及课程环节设置。
二、专业分流学业指导模式的实施
(一)“学业指导研讨”的实施框架
“学业指导研讨”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认知机会,从专业统了解、学科全把握、专业深认知以及个人专业认知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开展专业指导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传统大规模专业讲座效果欠佳,“学业指导研讨”选择开展小规模、多频次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涵盖学校所有理工科学院,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并且能够通过课程有所收获。“学业指导研讨”从大学新生的需求出发,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及专业选择两个大的方面展开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有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两种。定性研究法包括:团体辅导、座谈访谈、个案跟踪等,定量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二)“学业指导研讨”的实施过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第一学期的课程以“新生大学适应”为主题,围绕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适应期问题设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校情校史介绍、学院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介绍、大学学习方法交流、各项资源利用引导、通用能力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压力情绪管理等部分。通过学校文化、校史、发展现状、前景报告,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北航的情况,熟悉适应校园环境;通过学业生涯规划启蒙讲座,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学业生涯规划;通过校园资源利用引导讲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各项资源支持自己的大学学业生涯发展;通过学院培养方案解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剖析,让学生清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将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结合,充分利用学院的有利条件助力个人的发展规划;通过导学教育讲座,分四学年、八学期,对大学生活、大学学习、大学安排进行导学教育,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规划大学生活;通过理科基础课程学习经验分享会,邀请学院高年级学生针对学院高难度、高强度的荣誉课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分享,助力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通过小组专题研讨、高年级学生面对面交流等讨论实践环节,面对面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组织方式包括:讲座报告、团体辅导、小组讨论、面对面交流、参观实践等。
第二学期的课程以“新生专业选择”为主题,围绕大学新生一年级结束,专业选择所面临困惑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各理工科专业情况介绍、学校各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去向情况报告、各专业培养方案了解、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介绍、部分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参观等。通过学校各理工科学院各专业的介绍,让学生整体全面认识各理工科专业情况;通过学校各专业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立体地了解各个专业;通过部分专业实验室参观,让学生更为真实地接触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立体感;通过学院教授、专家面对面,个人访谈交流、小组讨论等实践交流环节,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专业与自身的契合度,更为理性地确定自身专业分流意向。组织方式包括:讲座报告、参观实践、小组讨论、面对面交流、个人访谈等。
三、专业分流学业指导模式的效果
(一)学生专业认知更加清晰
“学业指导研讨”自2017年开始3年覆盖704人。学生的基本情况,女生占比15.1%、男生占比84.9%;84%的学生来自城市、16%的学生来自农村。
课程开始前,学生对初始专业认知情况统计按1~5分由低到高,了解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及个人规划。例如:1分,完全不了解;2分,基本不了解;3分,一般了解;4分,了解较多;5分,非常了解。对专业比较了解,得分4分及以上的学生占比60.4%,对专业了解较少,得分2分及以下的学生占比23.1%。专业兴趣值比较高,得分4分及以上的学生占比72.6%,专业兴趣值比较低,得分2分及以下的学生占比21.7%。经学生座谈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是基于网络信息的收集、父母亲朋的主观经验介绍,直接深入接触认知专业的学生非常少。
经历课程的学习后,对专业比较了解得分4分及以上的学生占比73.9%,对专业了解较少得分2分及以下的学生占比2.4%。专业兴趣值比较高得分4分及以上的学生占比71.5%,专业兴趣值比较低得分2分及以下的学生占比4.8%。相比课程开始前,学生的专业认知更加清晰,学生整体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提高了13.5%,说明课程促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同时调研了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有6.6%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应、37.2%的学生表示基本适应、5.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47.2%的学生表示一般适应、3.3%的学生表示完全不适应。
(二)学生专业意向更加明确
课程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明确专业意向的学生占比28.6%,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结束后的专业选择没有明确意向。之所以填报高等理工学院,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浪费分数,既然是学校分数最高的专业,应该是最好的专业;一部分学生认为,不知道想学什么专业,而高等理工学院可以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进行选择,选择范围广,可以给自己更多的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文字和表面理解的专业有可能和真正的专业不一样,为避免“误选”,还是先学好基础,用一年的时间深入了解专业,再进行专业选择。
课程开始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期待,排在前3位的是专业介绍、学业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交流、问卷调查及学生课程感想的批阅,有明确专业意向的学生比例从课程开始前的28.6%,到学期中的44.8%,到课程结束后的86.8%,比例有明显提升。学生评价受益最高的课程环节是“导师面对面”“实验室参观”以及“分组研讨”。通过学生的中期发言、终期总结,发现学生以此课程为契机,开始主动了解专业,并逐渐深入全面了解专业,深入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与专业的匹配度,理性选择专业。尤其对盲目扎堆热门专业以及家长“帮忙”选择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受益很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做到了自己为自己选择专业,说明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专业选择意愿更加明确。
(三)学生专业选择更加理性
在“学业指导研讨”课程过程中进行三次专业意向摸底,包括专业选择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了解掌握学生专业选择的动态数据。从摸底情况可以看出,第一次摸底第一志愿选择6专业的学生人数达379,占总人数53.9%;其次选择人数较多的是2专业、5专业、3专业,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1.7%、8.9%、6.1%;选择其他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均不超过总人数的4%。
经过课程的学习,第二次专业意向摸底情况显示,第一志愿选择6专业的人数依然最多达282人,占比40.1%,但相比第一次专业意向摸底已有所降低,第三次专业意向摸底第一志愿选择6专业的人数为231,占比32.8%,相比第二次专业意向摸底又有所降低。其次为2专业,第二次和第三次专业意向摸底选择人数逐渐增加,分别达到123人和140人,占比分别为17.4%和19.8%。其他如15专业和18专业,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选择人数均逐渐增加。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经历课程各环节后,通过指导相关阶段的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既有集中也有分散,逐渐趋于平均合理。
课程开设3年(如图1),通过2017—2019级学生最终专业分流情况与未开设课程时2016级学生的专业分流情况可以看出,与未开设课程时2016级学生专业选择情况对比,随着课程的开设,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集中度有所降低,选择的集中“热门”专业数也在逐渐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更为冷静,而非简单的随大流和冲动选择。
四、总结与思考
經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尝试,大学生学习指导相关课程,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小规模的“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各个专业,从而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选择时能够了解自我、匹配专业、慎重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学期初,仅有51.6%的学生有明确的专业意向,而在课程结束后,超过86.6%的学生有了明确的专业意向,且盲目扎堆热门专业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善,各专业选择人数逐渐趋于合理。
(一)學生对专业分流学业指导需求明显
专业选择指导课程对于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是十分有帮助的。通过专业选择指导课程,学生会真正对专业选择有所思考,将专业与自身的兴趣、特长和目标相结合,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和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也可以避免完全由家长决定专业,在选定专业后学生不适应专业的情况。
(二)实验室参观是学生了解专业的重要环节
在所有环节中,学生对实验室参观的效果评价非常高。面对面交流与实验室参观均是按照学生兴趣与意愿选择相关专业进行交流和实验室参观,学生的意愿得到满足,积极性高,面对面交流前对学生进行了问题收集并提前反馈给交流者,交流内容针对性高,同时学生带着问题交流可以随时提问,释疑解惑效果良好,学生收获大。通过探索发现,实验室参观和面对面交流环节可进一步拉长周期,拓宽范围,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更多的参观和交流机会,加深对各专业的了解程度。
(三)小规模交流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与大规模讲座报告相比,小规模参观交流等“体验式”教学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参加课程活动,带着解答与收获结束课程,能够真正从课程中获得专业选择方面的指导。面对面交流环节增加学生与高年级本科生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情况。此环节可以采取“一对一采访”的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科专业学习的深入体验。
后续,研究将根据学生毕业后升学、就业等情况再进行反馈分析,不断修订完善课程,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和指导,也能降低因专业选择“失误”而导致出现“落后生”,减少因专业选择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困惑问题,助力于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诸云,王建宇,杨舟.高校大学生学业分层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87-92.
[2]杜洋,童玲欣,曹庆华,等.大类模式下学生是如何选择专业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1):19-29.
Exploration of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Model of Academic Guid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Taking ShenYuan Honors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U Yan-xiao, FENG Rong, DONG Zhuo-ning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appears in many schools, and it has been promoted starting from the pilot spots.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puts off the students major choosing, which eliminates some students anxiety in choosing majors. However, from the time of enrollment to the time of major choosing, how to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understand different majors, and make a rational choice of major i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i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 work.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fusion of students in major choosing, ShenYuan Honors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 has established an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model of academic guidance since 2017,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of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model of academic guid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model, and the effective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curriculum model.
Key words: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major categories; major diversion; academic guidance; experiential teaching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大地质”培养理念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10/8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互联网+”背景下PS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