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7期·在生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知识的实践和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3 10:54:3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7期

王琳辉,薛蓉,张国兴,王国卿

[關键词] 生理学;中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生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成人高等教育生理学双语精品课程”(31315930);2020年度苏州大学项目“课程思政生理学教学团队”(NH31512620);2020年度苏州大学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临床医学”(5031500620)

[作者简介] 王琳辉(1974—),男,河南巩义人,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理学与神经生理学研究;王国卿(1963—),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副教授(通信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理学与循环生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6-15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疾病机制和防治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相对于西方医学在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着重于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和认识生命规律来讲,中医学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独特的优势,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我国西医院校中开设一定量的中医学课程,有助于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能够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融合,用中西医两种手段为患者服务。

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许多学生对中医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西医院校培养的医生不相信中医药的疗效。笔者认为,在西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中适当穿插中医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基本思想和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生理学中引入中医知识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一、在西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而各个层次的整合,特别是在机体整体水平上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能弥补现代生理学的不足,中西互参地学习能促进医学生对生命活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另外,通过学习中医知识和典故,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现代生理学在整体层面上对生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都是建立在生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生理学从17世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目前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现代生理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在还原论思想指导下,其对生命的认识从整体拆分成系统、器官,再进一步分解为组织、细胞,甚至到分子和原子。但在整体水平上,在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上的研究较为缺乏。与之相适应,在临床上西医往往将疾病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有许多相应科室的专科医生负责治疗。在治疗中往往只注重局部,忽视整体,只见树叶不见森林。许多疾病只是采用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更深层的发病机制探讨不足。

(二)中医学立足于从“天人合一”的视角理解生命

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的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其核心理论体系,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1]。如《黄帝内经·素问》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强调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的生理活动与天地的活动规律相呼应。再如《黄帝内经·灵枢》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是指人的生理活动应该积极主动地随着四季变更、节气推移、昼夜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中医学强调从宏观整体层面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从“天人合一”整体观出发的中医学主张“因人、因地、因时”的辨证论治,这不同于西医不考虑个体差异和时空变化的标准化治疗[2]。

(三)学习中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曾经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健康做出重大贡献。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水平要高于同时期其他民族医学。比如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对脏腑功能已经有较详细的论述,其中一些认识至少要比西方早一千多年。通过学习中医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了解一些中医大家如扁鹊、华佗等经典医案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中医的神奇疗效和曾经的辉煌。除此之外,列举一些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如青蒿素治疗疟疾、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以及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重大实用价值。从而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在生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学知识的实践和探索

在生理学理论课上可适当引入中医相关理论知识,指出中医学的科学有效性,以及和西方医学的不同之处。在生理学实验课上,适当开设中医体验课,比如站桩和推拿等人体实操练习,另外可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针灸和中药的效果。

(一)在理论课上要指出中医的科学有效性

在讲授生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时,可以联系中医学相关理论,指出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一些中医理论是科学的。比如在讲授循环系统的脉搏这一知识点时,联系中医的脉象学,介绍古人在切脉中早已发现了平、浮、沉、迟、数、洪、细、弦等十几种脉象,这和生理学脉搏图的幅值、转折点和时程等参数的变化相对应,通过脉象确实可以诊断人体的许多疾病。比如在讲生物节律时,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如脉搏、体温、血压和激素分泌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发生周期性变化。而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医学很早就指出,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受到时辰、昼夜、月相和节气的影响。如《黄帝内经·素问》讲“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所以人类的作息活动应该和白天阳盛、夜晚阴盛的规律相适应。再比如在讲授肾脏的生理功能时,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肾脏是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调节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另外肾脏能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和胆骨化醇等,参与了血压调节、红细胞生成、骨骼发育等过程。这和中医学对肾的描述,“肾者水藏,主律液,肾主骨生髓”的说法是一致的。

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库,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其具有确切的疗效。比如屠呦呦在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能有效杀死疟原虫,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正是因此,屠呦呦也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在获奖感言上屠呦呦坦言她是从传统中医药中发现青蒿素的,青蒿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其治疗疟疾的作用。另外,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9)的防控和治疗中,中医药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次临床筛选出对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疗效的连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汤,就是在《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和《温热论》等古典医籍记载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3]。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曾多次同瘟疫做斗争,之所以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医药功不可没。

(二)在理论课上也要指出中西医的不同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两者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医注重宏观整体观念,西医则注重微观分析。在疾病的治疗上,中西医也存在显著不同。中医着眼于“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其中“扶正驱邪”四个字可谓道出中医治疗的精髓,即着重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潜能[4]。中医强调治疗的个体化,一人一方,多种药物配伍,多种方法并用以提高疗效。而西医治病往往采用标准化治疗,同一种病就用同一种方法,不太考虑个体化。另外,在治疗时注重局部,不重视整体,也不注重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比较中西医一些基本概念的不同。比如中医学中的“五脏”与西医所说的“五脏”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医学所谓的脏器是人的一系列的器官或组织,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中医所说的脏腑,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功能。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西医解剖学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西医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5]。比如“中医心”直接相关的组织器官是心脏和大脑皮层,另外肝、肾、甲状腺与“中医心”也有间接关系[6]。与“中医肾”直接相关的主要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另外肾上腺、甲状腺、呼吸系统、腰骶部的骨和软组织等也与“中医肾”相关[7]。

(三)在实验课上增设中医实操和中藥研究的内容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每一个结论和每一个数据均从实验中获得。1628年,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根据一系列动物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现象,开辟了通过实验求证问题的方法,生理学研究走上了现代实验科学的轨道。实验研究方法对生理学的发展尤为重要,早期生理学研究多来源于对人体和疾病过程的直接观察,后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生理学研究。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生理学的实验手段也越来越高精尖,其研究也向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现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为实验分析方法,特点是注重局部和微观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多数实验对人体有伤害,因此生理学实验大多来自动物实验研究。

中医学的发展进步也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的,比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体现了古人通过亲身体验来研究植物的药效和毒性,再比如古人通过站桩、导引练习体验到了“经络”和“气”的运行规律。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中医的疗效,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需要在生理学实验课中加入一些中医实操和实验[8]。比如,可以在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增加中药茯苓对尿量影响的观察项目,用以验证茯苓的“利水渗湿”的真实效果。比如在大鼠脚趾注射弗氏佐剂引起疼痛,观察电针特定穴位的镇痛效果。另外,也可加入一些对人体无害的中医实操课,比如通过站桩、导引练习体会“气”的运行,通过针灸、推拿体会“穴位”的存在等。通过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医不是玄学,其基本理论和治疗手段是经得起实践验证的。

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在生理学课程中有效地引入中医学知识,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理学教师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对于中医学知识了解不多,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要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适当地参加中医临床实践,了解中医的特点和西医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胜任在生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学知识的工作。除了立足于自我培养提高外,也可聘请中医学院的教师和中医院的临床医生来授课,并设置观摩课,开展集体备课,促进中西医交流和相互借鉴。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医学博大精深,在生理学课堂上不可能过多涉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要精选最贴切的中医学内容。笔者认为,尽量选择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科学有效的内容,这样即可促进学生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来认识生理规律,又可增强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另外,由于课时的限制,加入中医学内容的总量要控制,不可喧宾夺主。笔者认为,课时上建议占理论课的8%以下,实验课安排1~2次中医实操课即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生理学课堂上系统的学习中医学,而是端正学生对中医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例如《黄帝内经》《中医学基础》《伤寒杂病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等,以及一些高品质的中医科普视频、音频材料,例如国学堂等,供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綜上所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古圣先贤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机制及治疗长期探索的结晶。在西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医学知识和典故,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中西互参,更全面地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