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地方院校新农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16 17:08:05

杨顺强 吴银梅 程立君 冉秋月 陈悦

[摘 要] 新农科建设的着眼点是面向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是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农业类专业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地方高校需要避免同质化发展路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构建新农科建设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兼容开放的组织体系和适应学校发展的新标准,促进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地方院校;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昭通学院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昭通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项目教学法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Ztjx201806);2018年度昭通学院校級科研项目“以食用菌为纽带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研究”(2018xj02)

[作者简介] 杨顺强(1980—),男,四川雷波人,博士,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第一作者同时也是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5-0108-04   [收稿日期] 2021-02-22

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提出了新农科建设要开创“三条路径”:一是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径;二是要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三是要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宣言》为新农科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

一、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新农科建设的提出适应了高等农林教育的新形势,指出了当前高等农林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与国家战略需求不相契合,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农科建设的着眼点是面向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是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包括新模式、新专业、新课程、新要求、新标准等,目的是要重塑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在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关注三个转变:一是从服务单一的农业产业链向全产业链转变;二是从农业学科支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三是从促进农业发展向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新农科建设不是对传统农科的全盘否定和全部抛弃,而是要对按生产分工来设置专业的传统农科进行彻底改造,将农科改造成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从外延上看,新农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服务好工业、农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能农业、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和生态修复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要重点关注三个面向:一是面向新乡村,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二是面向新农民,致力于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三是面向新生态,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这些都必然要求对农科人才培养进行根本变革[3]。

二、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地方院校办好农科注入了新动能。涉农学科新农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不仅需要借鉴高水平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而且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与实践,避免同质化发展。

(一)理解新农科内涵和外延,找准专业定位

新农科建设要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1]。农业类专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定位,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区域发展,突出服务地方的宗旨。昭通为典型高原山地地形,这里多为碳酸盐岩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和发育的高山峡谷区。区域内山地面积占97%,平地面积仅有3%[4]。农业是本地区广大农户的主业。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高度的组织化推动产业扶贫,大力发展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和花椒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六大产业对昭通地区农业脱贫、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产业增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地方农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对接社会需求,融入行业企业元素[5]。一方面,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及相关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地方行业企业对农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量、职业技能要求等;另一方面,聘请相关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专家参与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论证,从不同角度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模块相互贯通,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知识积淀与情怀养成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昭通苹果、天麻、马铃薯等农业特色,经过长期实践和充分论证,凝练提出了“2+1+1”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一、大二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大三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天麻、苹果和马铃薯三个特色班课程的学习,聘请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从栽培、病虫害防控、保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全产业链开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四进入苹果、天麻、马铃薯等对应行业或企业实习,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培养产业人才。

(三)积极构建新农科协同育人机制

保障新农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必须健全校政、校企、校院等各方面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积极构建新农科协同育人机制。

1.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根据农业农村重大变革趋势、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质量等信息,以学院为主体,与行业主管部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校政、校企、校院等多方合作,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合作、推广等,实现新农科与企业产业协同育人。目前,学院结合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师生积极开展天麻仿野生规范化种植、乌天麻优质高产栽培、替代菌材和天麻产品的开发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积极开展校政合作,与地方相关行政部门联合申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开展以食用菌为纽带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推广与应用,延长农业产业结构链,为山区农户提供产业脱贫途径;结合昭通苹果产业特点,主动服务地方企业,开展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综合防控苹果的病虫害,为绿色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了昭通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校际协同育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国内农林类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对标国内一流学校和专业,将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高水平的师生交流和培养,探索校际交流新模式,鼓励支持学生广泛参加合作高校的假期学校、假期课程等学习和培训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主动引进苹果病虫害防控、天麻产品开发、马铃薯品种选育等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改善师资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推进科学人文协同育人。根据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科学合理设计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的通识教育,建立以“三农”情怀为主要课程思政的教育机制,主动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涉及“三农”的重大内容,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模块教学中。

4.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学生毕业论文与地方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积极与地方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积极争取合作单位实践、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提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并与校内教师的选题构成学生论文选题库。学生进入大三年级后,学院组织学生进入选题库选题,师生双向选择。提前一年选题,能够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参与项目研究,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意识,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培养产业应用型人才。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课程体系

积极联系和组织省内外高校专家、行业专家、农业行政部门专家等,共同制定和修改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专结合”的思路,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在保证核心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其他课程,研究提出通专结合的学分构架和课程体系。以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课内实践、实验实训、独立实践、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学分为50分,占31.9%,也开设了对接行业的课程,学分为13分,占7.98%,突出了地方性和应用型(表1)。

(五)注重改革创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鼓励师生组建科研兴趣组,师生共创,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校内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无缝对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路径,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等项目纳入创新学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双创”实践和第二课堂学分可抵公共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及实践教学的相关学分并纳入培养方案,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

(六)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现有农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实行“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整体发展思路。一是积极引进工作经验丰富或学术理论水平较高的高层次人才;二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和毕业设计;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导师制,实行“老带新”制度,确保每位新进教师都有专门的、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师德师风过硬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实际和生产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专才和通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6]。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发现知识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把专业知识和客观规律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目前,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也是许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应主动承担起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务。农业类专业属应用型学科,其专业特点要求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农科应用型人才。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正朝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向以高产、优质、节约资源和安全化等为特征的质量型转变,由运用單项技术向技术组装配套、综合运用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盖伦.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安吉召开[EB/OL].

(2019-06-29)[2019-08-28].http://www.stdaily.com/cxzg80/

guonei/2019-06/29/content_774887.shtml.

[2]習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9-09-07(1).

[3]焦新安,俞洪亮,杨国庆,等.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5):22-25+56.

[4]王传胜,杨晓光,赵海英,等.长江金沙江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区划——以昭通市为例[J].山地学报,2007,25(3):

309-316.

[5]高玉福,荣立苹,吴荣哲,等.地方民族院校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277-278.

[6]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65-6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Local Colleges

YANG Shun-qiang, WU Yin-mei, CHENG Li-jun, RAN Qiu-yue, CHEN Yue

(School of Agronomy and Life Science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Yunnan 657000, China)

Abstract: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s to face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carry out structural reforms on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Agricultural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new applied talents for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avoid the path and method of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local advantages and taking the road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mechanism of multi-subje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mpatible and open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new standards that adapt to schoo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pplied talents; Zhaotong University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