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三全教育”新格局下课程育人体系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8 17:13:12

金虎 申玉生 蒋雅君 周佳媚 王英学

[摘 要]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以“地铁文化漫谈”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中蕴含的“地铁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展现,充分发挥该通识教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育人体系及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并就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度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与探析,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思路与方法,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育人”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三全育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育人;一体化;维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拟立项项目(教学实践类)“融思政元素于通识课程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与多维度教学架构”(20201001-03)

[作者简介] 金 虎(1975—),男,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申玉生(1976—),男,山东临朐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地铁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25-04   [收稿日期] 2021-01-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高校教师要以“三全育人”模式为契机,对其所讲授课程改革进行必要的創新性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其上升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新高度,在强调大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前提,以全面发展,达到知识、能力、实践与创新等一体化培养的教育目的为主导的高校通识课程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2]。在教育大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不断深化与提高通识教育内涵,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优势,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3,4]。同时,要使通识教育生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5-7]。本文以通识教育课程“地铁文化漫谈”课程改革作为实例进行问题的探析。

一、课程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逐步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目前,世界上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179座城市建成了地铁,共开通600多条线路,总里程达14219.36公里。随着城市地铁的迅猛发展,地铁车站中特有的地铁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对地铁文化的提炼与加工,它不仅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也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明晰,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层次和品位[8]。同时,地铁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将逐步沉淀成为一种精神,彰显出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9]。

“地铁文化漫谈”是于2010年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本课程介绍地铁文化的内涵及分析国内外城市典型地铁文化实例,论述中国地铁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分析不同地域地铁文化特征以及地铁车站的建筑艺术、车站出入口的特色、车站内部的环境设计、地铁公共艺术特性及车站内部空间照明艺术等内容,并辅以大量的地铁文化案例。使学生了解地铁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掌握世界地铁文化的发展动向,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地铁车站空间艺术不同层面的设计元素、思路,学习各国的文学艺术与地铁空间的巧妙结合,解读地铁文化,了解各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主题文化。最终达到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技术意识、思维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见图1)。

二、“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教学是课程育人的“主渠道”,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使思政元素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完美地呈现。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节点分配等环节,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过程所有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设想和教学计划。将育人要素合理地融入相应教学设计中,并有效规避课程育人误区,发挥课程育人作用[1]。

三、多维度教学模式

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在传授通识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挖掘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完成学生品德的塑造,并从一体化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立体设计[ 10 ]。

(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横向贯通的一体化来定位课程思政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体系,既包含学科课程也包含经验课程,既包含必修课程、选修(限修)课程也包含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并列的还有公共外语类课程、体育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高校的课程组织主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目标统摄下,协同育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授大学生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人类对高等学校教育及人的发展“应然”状态的把握决定了高校课程的本质,它并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领域,而是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引导[ 10 ]。

在“地铁文化漫谈”课程中,地铁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展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也是地铁文化发展的源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相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是活力和灵魂,也是一座城市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品质所在。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地铁文化,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本门课程内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以立德,从而引领学生成长。

(二)与专业课程纵向延伸的一体化来发挥

课程“思政育人”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11 ]

在推动“学科德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大学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例如,高校本科新生入学首先要接受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教大学本科新生怎样做人、怎样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尺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工科土木专业学生,大一第二学期要开设新生研讨类课程——“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导论”或“交通土建工程导论”,通过研讨类课程的开设,使新生在大学一年级这个特殊而重要的人生转折期,渴望了解专业发展,对即将学习和今后就业的专业领域有所认识,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地铁文化漫谈”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内涵,了解地铁文化、城市文化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新生研讨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要分阶段有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背景下,注重课程思政在相关课程中的设置,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从教书与育人的一体化来践行课程思

政的教育理念

在三全教育新格局下,教师的劳动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成果,教师的教书与育人目的是否达到,是“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与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首先,教书与育人是协调统一的。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由教书来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书与育人的并行。任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教师也是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群体之一,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渗透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劳动的特性决定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会直接受到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又是由教师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决定的[ 10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胜任力,强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自觉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四)从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来实现课程思政

的目標

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课程思政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课程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置教学目标是传统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和着重点。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既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将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放在首要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在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价值观和态度的过程中体现出课程的价值性。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知识载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将知识与技能导向“课程思政”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课程思政”目标的最直接呈现[ 10 ]。三维目标的一体化是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也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结语

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而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载体,也是实现课程育人的根本依托。因此,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地铁文化漫谈”的德育功能,提炼该课程中蕴含的“地铁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价值引领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载体,科学合理拓展该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充分利用多维度教学模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引领元素是“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孙康宁,于化东,梁延德.基于新工科的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9(3):93-96.

[3]颜语.群体动力视角下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J].大学教育,2018(11):1-3.

[4]钟秉林,王新凤.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本土化实践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3-9.

[5]傅添.论通识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间的张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4-41.

[6]攀新华.高等教育转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9+31.

[7]纪光欣,刘兴波.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5):108

-112.

[8]李睿,王强,曹传明.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8-250.

[9]史富强,邵泽宽.浅析西安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J].内江科技,2009,30(2):58.

[10]许瑞芳.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8.

[11]習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Exploring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An Informal Discussion on Metro Culture

JIN Hu, SHEN Yu-sheng, JIANG Ya-jun, ZHOU Jia-mei, WANG Ying-xu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Shoulder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re the due tasks and the only way for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course of An Informal Discussion on Metro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i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s given full play by the display of the valu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metro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eeply excavates and analyzes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expounds the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in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Key words: “three-whol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curriculum education; integration;dimens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