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9期·产出导向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10/23 16:42:4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孔媛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引言

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经常面临实际的英语交流需求,特别是学术英语交流需求;同时,学生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按部就班地沿用传统的学用分离及“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产出导向法提出的强调学生产出能力的英语教学理论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所教授的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汉语言比较及翻译”课程,借助英语教学产出导向法提出的“先输出、后输入、再输出”的模式,寻找针对研究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本研究依托此课程,观察产出导向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检验其各个环节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并结合研究生教学实践,对各环节的优化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倡导学用一体,针对以往教学中出现的学用分离现象,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文秋芳指出,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入和输出能力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学生在学习中较少有时间锻炼语言产出能力,因此学到的知识不能自动转化为产出能力。这一点在研究生公外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研究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惰性知识,如果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这种模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形下,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研究生的现实需求和学习期待。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产出导向法以学生实际的语言输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更多表现为学术英语交流)为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先为学生设置真实的语言交流任务场景,使学生体会完成任务时遇到的真实困难,产生学习上的“饥饿感”和“紧迫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产出导向法问世以来,许多高校外语教师依据其进行教学实验,试图从理论及教学实践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然而,针对产出导向法的大部分教学实验对象为大学本科生,以研究生为对象的教学实践较少,而根据文秋芳的设计初衷,该教学方法的适用对象为具有一定语言水平的中高级学习者,可见,研究生非常适合成为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决定开展教学实验,结合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公外研究生英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适用性,着力解决研究生教学学用分离、学生积极性偏低的问题。

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及课程设置

现在,对外学术交流已成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习科研中的重要内容,发表高水平的英语科研论文、开展有效的对外学术交流是一个优秀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然而,由于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相对薄弱,很多研究生无法将其科研成果展现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广大研究生有强烈的切实提高英语交流,特别是学术英语交流水平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按部就班的知识传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增设了一系列选修课,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就是其中一门课程。

由于语言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长时间使用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其母语中的习惯思维方式或概念范畴化系统会影响其英文表达。而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英汉学术交流中存在障碍,无法进行书面或口头的自如交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英语表达中受到汉语思维的干扰,造成学生语言输出困难,中式英语现象严重,导致其英语写作要么有严重语言错误,要么意思表达不清,重点不分明,无法有效传达信息。可见,汉语思维的负迁徙成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一大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带着汉语思维方式的英语表达也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难点,这也是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课程的原因所在。本课程以英汉语言比较为基础,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比较,使学生对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英汉互译时能够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及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同时通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篇章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目前通行的英汉比较/对比课程,大多以语法为主线,依次从语音、词汇、句子、篇章、语用、思维等层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然而,由于本课程只有16学时,很难按照通行的教学方法,对各个层面的英汉语言差异进行全面的比较;同时,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灌输式”教育对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缺乏吸引力,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无法保证课堂质量。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笔者及同事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式重点教学,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是突出重点,围绕英语交流中的典型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英汉比较与翻译的研究型学习。

三、课堂流程设计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下面笔者将结合“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的课堂实践,具体展现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一)驱动环节

与传统外语教学不同的是,产出导向法将产出的驱动置于学习的开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体会到知识或技能的缺乏,从而产生学习上的“饥渴感”,有助于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精神集中度及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驱动环节包括:(1)教师呈现交际场景;(2)学生尝试产出;(3)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

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本课程将驱动环节的第一、第二步放在课堂之外,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具体为:(1)教师根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对英语书面交流的现实需求,选取相关篇章,要求学生课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2)练习完成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在课前提供参考译文,供学生进行对比;(3)学生在翻译或对比译文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困难或困惑,而带着解决问题或困惑任务而来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更专注、更主动。

以《学术翻译》单元为例,根据产出导向法,教学目标分为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本单元需要达成的交际目标为进行地道规范的学术语篇翻译,语言目标为掌握翻译中涉及的英汉差异及相关翻译技巧。在进行课堂讲解前,在驱动环节,要求学生翻译一篇论文摘要,其中第一句话(涉及英汉长句翻译)如下:

为了合理分配机床热刚度并为机床零部件的热刚度优化提供依据,提出一种基于热误差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机床重点热刚度辨识方法。

学生译文:To distribute the thermal stiffness of a machine tool reasonably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rmal stiffness of machine tool parts,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key thermal stiffness of a machine tool based on the thermal error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参考译文: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key thermal stiffness of a machine too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hermal error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in order to distribute the thermal stiffness of a machine tool reasonably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rmal stiffness of machine tool parts.

由于科技论文的文体特点,学生在对论文进行汉译英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信息量大的长句。由于学生意识不到英汉主/次要信息位置的差异,在进行汉译英实践时,往往倾向于照搬汉语原有句序进行翻译,即在主题句(提出一种基于热误差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机床重点热刚度辨识方法)之前,加上一些说明目的、原因、方法等背景信息,而此类句序移植到英语句子中,造成的结果就是重点不分明、信息杂乱,无法让读者第一时间找到句中最关键的信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英汉差异的知识,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将自身的译文与参考译文进行比较时,会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产生一些疑问。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时,其接受知识的迫切性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相应保证。

驱动环节的第三步(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在课堂上进行。

(二)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的促成环节主要以教师讲解及学生练习与讨论为主。在促成环节,教师先描述产出任务,即将要学习的英汉语言差异及翻译技巧。英汉语言差异方面的讲解会辅以大量学术语篇中出现的真实语料,帮助学生体会语言差异及相关的翻译技巧。同时,在讲解之后,向学生布置相应练习供学生课上完成。根据文秋芳提出的促成环节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三个衡量指标,练习的设计环节力求达到“有效练习、面向使用、难易结合、灵活多样”,应既包括较为简单的客观题,也包括常规的翻译练习;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本专业文献,并从中找出体现英汉差异的句子进行体会和仿写,以督促学生在阅读本专业文献的同时,关注英汉差异,学习地道表达。另外,在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应保持与学生的即时交流,解答学生疑问。

同样以上述案例为例。本单元产出子任务之一为向学生具体描述英语和汉语中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位置的区别及相关翻译技巧。英汉语中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位置的区别具体为:在英语句子中,后发生的、表结果的事件信息通常为主要信息,一般出现在主句中,是信息焦点,通常放在句子前部;而先发生的,表条件、原因、目的、方式方法等的事件信息通常为次要信息,一般放在从属结构中,成为认知背景。而汉语句子则更贴近事物本身的时间及逻辑顺序,显示出较强的“临摹性”。

在促成环节,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参考译文与学生译文的具体区别及相关理据,再通过大量实例帮助学生领会英汉信息位置的差异,然后通过一系列练习,包括译文选择、译文修改、直接翻译,以及在英汉文献中寻找体现该差异的句子并作为语料与全班共享,促使学生一步步掌握英语和汉语中重要信息位置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三)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是产出导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种。即时评价在课堂上完成,在本课程中,通常针对一些耗时较少、较为简单直接的练习。教师以在线测试等形式发布练习,能够即时获得学生产出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纠正和补救式教学。延时评价主要针对一些难度较高、耗时较长的练习,通常指翻译实践或文献阅读中的英汉对比,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促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在其中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

在上述单元中,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到重要信息在英汉句中位置的不同,并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知识调整句式,有意识地把重要信息放在醒目的位置,使英语译文重点突出,帮助读者去除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结语

通过八周的教学实验,结合师生访谈、学生的练习和考试情况,笔者发现,产出导向法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保障线上教学的“实质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本研究发现,产出导向法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教学材料的选用需要尽量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需求及特点。例如,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文献阅读必不可少,但大部分学生在阅读专业文献时,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获得,缺乏主动学习英语学术写作技巧的意识;本课程在促成环节通过明示教学,指导学生在文献阅读中体会英汉差异并进行仿写,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地道规范的英语表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技巧。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