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9期·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基本原则、核心元素和实行策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8/22 13:49:0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秦利燕,秦玉权

(1.厦门理工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管理与信息系,山东 潍坊 261206)

为全面把握、深入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交通运输类专业必须从专业角度围绕学生的思想深入展开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把课程思政和知识传授协同育人观念深刻延伸到日常教学中,引领大学生不断深化自身的政治觉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认知合一。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基本准则

课程思政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而是将价值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教育形式,必须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紧密融合,才能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准则的主旨在于引导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政治素养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采用大学生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须切实地践行与落实好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思政基本准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理论性表现在科学教育理念与价值性的统一方面。《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如通过交通事业发展史、世界交通发展史,结合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引领学生思考并关注国际先进交通有哪些领域领先于我们、我国目前现有的差距,我们应该学习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和思考,以较高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把课程思政和专业前沿热点引入交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和创新勇气,将隐性课程思政融合到显性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理论性与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性高度统一。

(二)科学性与职业道德相统一

科学技术与职业道德是协同发展的,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保证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工程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坚持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态度,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科学原理及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思考与推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科学实践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合理恰当地将职业道德与科学素养的思想教育穿插在专业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现象,激发学生主动从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与道德问题角度思考,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新科技所引发的社会与道德问题是复杂且深刻的,但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找到科学技术与职业道德的平衡点,从而为未来的行业发展做好思想基础准备。

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到与交通有关的实践活动中去,与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司合作,进行校内讲座、校外实训等,使得学生能够与社会有充分的接触,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交通行业建设的后备军,深化学生作为交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交通强国建设服务。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在思想教育方面,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在普遍性方面,各个专业都应符合基本职业道德、社会思想发展需要;在特殊性方面,不同的专业课程所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落实的方式也不同。从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尝试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深化与改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交通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核心元素融入交通运输类课程讲授、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中。以“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为例,交通从业工作者需具备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交通运输本身是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人与车辆在交通系统中安全地运行,离不开环境的自然客观属性;因此在这个闭环系统中,就会出现风险、事故、隐患、危险源等。引导学生认识一起事故发生往往存在300起事故苗头,领会事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辩证关系,让学生理解事故发生的规律性。交通工作者需要有科学的、严谨的态度,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寻找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使其树立科技报国、交通强国的远大抱负。

(四)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统一

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时代的进步是如影随形的,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时代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善于继承才能进行创新。科学发展史充分证明了,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与革新的生命力,创新不足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走向衰落。列举世界运输业发展史上的四个阶段、三次革命,介绍中国高铁技术、高速公路和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交通科技兴国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梳理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打破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间的脱节现象,将思政核心要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鸣,使其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一)爱国主义情操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大使命,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中欧班列、跨海大桥、京张高铁自动驾驶的智能高铁表明我国众多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交通人的爱国奋进史,引导学生既要了解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又要了解我国交通专业科学发展的优势,激发大学生的交通爱国情、交通强国志和交通报国行。

(二)科学素养培育

人类对科学及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内驱力。而在经济利益和社会竞争压力下,科学发展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加剧。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学生而言,科学道德素养的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必要的。科学素养所蕴含的尊重知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知识共享和共同协作等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大学生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实践过程中,要讲究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研究过程的准确性、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在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有义务和责任进行科学道德素养教育,如通过引入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华罗庚、钟南山等科学家榜样的实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热情。

(三)人文素养培育

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影响对科学和社会问题的洞察力,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力。本质上,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运用,轻视知识本身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影响,从而导致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较大的欠缺。在市场价值本位的影响下,大学生甚至教师较易形成单一的教育理念,把知识工具化、知识实用性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亟待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与人文精神塑造等内容,将专业技术与思想道德协同发展,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健全、“三观”正确的21 世纪创新型人才。

(四)专业伦理素养培育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含数学、物理、计算机、系统学、力学、运筹学、安全科学等课程,在进行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时,应进一步挖掘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交通运输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交通运输类专业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交通模式选择伦理问题、交通人性化诉求、公众利益与伦理、交通环境生态等问题。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交通运输领域的专业与伦理问题,对实际公民交通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度思考,从社会角度引导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一)建立科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思政评价体系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专业本身具有的学科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专业产生了多个学科分支,要求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具备动态性、过程性、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中,需要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自然学科的特点,将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指标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估因素;在评价过程中,则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认识特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趣味性、团体协作性,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伦理,提升职业道德。

(二)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交通运输类专任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容易存在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无关。因此,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首先应该从专业教师入手,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专业教师应提高主动参与和探索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将课程思政目标明确化、具体化。通过开展经验交流、集体备课、教学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探讨交通运输类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把交通运输类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爱国情怀、讲究职业道德、具有专业伦理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事业作为兴国之利器、利国之基石、强国之先导,科学地确定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交通事业的重中之重。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更要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综合考虑交通强国的需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遵循变化发展、塑造未来的原则,深入挖掘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等核心思政元素,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交通运输人才。

(四)优化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

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落实专业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后,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价值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突出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用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交通运输问题,培养缜密的科学素养,提高解决实际交通运输问题能力。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入工匠精神实例,如中国高铁技术的突飞猛进离不开交通运输人的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同时警示学生目前高科技领域还存在着短板,需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突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促进交通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达到联动育人的效果。

(五)转变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知识要想无缝衔接,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类专业以系统科学、数学、力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为基础,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转化。通过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综合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的严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线下共同推进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