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9期·具身教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优化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8/14 11:37:2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李姝慧,魏幸雅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市政与生态工程学院,上海 20043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研讨、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代、新要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更好地发挥课程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文章引入具身教学理论,并在该视角下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的优化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综合梳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政治性。政治性是最为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极具政治性。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从教学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和责任,服务于祖国和民族的建设和发展。第二,系统性和高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学理性强,从横向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内容丰富;从纵向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在不断拓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横维度内涵丰富、系统全面。此外,与专业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高度性,对于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来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引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在其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好地将自我成长成才与国家意志相统一,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建设征程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教育是否发生,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最重要的评判是受教育者的反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很好地引导大学生认同课程的政治导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关键看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大学生多为00后,其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成长阶段具有很多显著特征。从成长环境来看,00后大学生出生且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思潮活跃,从小能接触到的信息和思想多且杂;从群体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青春、活泼,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和大学生的特点,从易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政治性与趣味性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均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以教材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知识单向性传递为主,侧重教而忽视学。上述情况均易给学生留下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稍显乏力;因此,课堂趣味性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较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动力自然下降,教育目标也很难达成。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关系,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高度性与接地气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高度性,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青年学生来讲较为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学生很容易将其与“高大上”“单调空洞”“说教”等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感觉学习内容不够接地气。教学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到位、不深刻,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性与接地气之间的关系,将“大道理”讲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三)引领性与认同度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对大学生实现价值引领,保证其思想上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在授课过程中,课程传递的内容是主流价值观,大多采取权威性解释的方式进行授课。而当前大学生成长在祖国日渐强大、成果频出的新时代,受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的影响,对于国家的苦难历史了解少、理解浅,若只是单纯地进行宣传和强调,很难让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难以使大学生切实感受与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认同度的高低又直接关乎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践行程度。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性和认同度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三、具身教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适用性分析

具身教学是指学生的身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学习的情境性及学习的实践性。将具身教学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很好地应对当前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具身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重大,好的课堂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共同创造,应该充满生机且交流互动频繁。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应该按部就班地宣讲,应少用权威性解释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灵活性,给学生更多展示、发挥的空间,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样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授课过程的体验感

具身教学理念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良好的环境是调动个体潜意识的重要因素,将个体带入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之中,能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情、移情、体悟等情感体验,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体验。一方面,情境体验有利于将学术性的语言通俗化,更易理解,还能够使课堂更为生动活泼,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情境体验可以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为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认同度奠定更好的基础。

(三)提高价值引领的认同度

具身教学理念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实践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统一的过程;另一方面,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齐头并进,使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读万卷书”的同时要“行万里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价值引领时,我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果是最好的教学材料。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开展在祖国大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更有利于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度。

四、具身教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的构建

(一)教学路径优化思路

结合具身教学的特点,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将从授课方式、教学设备、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优化。第一个维度是创新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交流,以应对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挑战;第二个维度是用好教学设备,高科技助力沉浸式课堂打造,增加课程体验,以应对课程内容通俗化不够的挑战;第三个维度是结合社会资源,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增加社会实践,以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性效果不佳的挑战。

(二)创新授课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了解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国情,掌握青年学生成长的学情,研究新要求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情,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中。结合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头脑风暴、分组汇报、辩论赛、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表达的机会,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过程,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课堂上师生开展“对话”,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三)用好教学设备,打造沉浸理念课堂,增加体验

教学设备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使课堂更为活泼生动,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体验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打造科技课堂,提供更具感染力的课堂体验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将当下时兴的诸如VR、AR、MR等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能够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教师要运用好图片、视频、实物演示等多媒体教学素材,适时将传统的书本内容讲解升级成为2D、3D,甚至更加立体、逼真的体验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跨越空间、走近历史,使其身体和情绪整体投入对国家发展变化的体验中,更好地感知、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加深对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理解。

(四)结合社会资源,促进校内校外联动,增加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衔接,将课堂开在祖国大地上。在教室中体验的场景再真实,也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世界的劳动与实践。只有通过切身实践,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将价值观内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把生动鲜活的社会性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熔炉里锻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以社会课堂为平台,开展好实践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同频共振。例如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艰辛;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各种发展成果中实时体会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强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两个课堂的有效联动,用好时代提供的思想政治素材,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切实引导大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智慧和才干。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