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型IT人才培养探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9期
黄译漫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党在十八大放眼世界、立足于全局、面向未来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互联网+”的模式成为互联网全新形态、全新业态的典型代表。互联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与传统行业相互融合,巧妙地构建全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理念,通过创造性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产生新的功能,形成质的飞跃、独特的创意和核心竞争力。探索高校在“互联网+”模式下向社会输出具有创新能力、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新时代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教育对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并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与影响。
(一)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影响
在“互联网+”日益繁荣的浪潮中,融合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日益成为社会的支柱力量。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在全面客观地了解时代需求、社会市场动态、融合创新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概念、理论知识巧妙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只有一流的教练,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冠军。”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的背景下,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离不开高校一流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巧妙地引用、迁移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我所用,巧妙地将时代的需求融入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目前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训不够,缺少定期再教育学习和系统的培训机制,致使教师知识结构、理论知识得不到更新与完善,达不到学科融合的时代要求。
(三)“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了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培养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创新型计算机精英人才,但现在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对“互联网+”内涵的挖掘不够,“互联网+”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仍不足。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构建面向应用、协同培养、融合创新的“互联网+”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时日。
二、“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
“互联网+”是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创新的一种说法,是知识经济社会在创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的发展趋势。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让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生态。
(二)“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的特征
1.跨界交叉融合性。“互联网+”是跨界交叉融合、另辟路径、变革开放、开拓思维、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是群体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的体现,是新概念和跨界思维提出与应用、用开放性思维解决传统领域问题的新的起跑线,要求不断扩展想象空间,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实现创意无限。
2.加速创新驱动的发展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思维进行创新,站在时代的风口,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快速和多元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让未来经济的发展更加稳定,实现“互联网+”所特有的新(新业态)、特(新特色)、融(融思维),发挥创新能力。
3.经济结构的重塑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结构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全球经济一体化加上大数据的加持,可以鸟瞰综合宏观的视图,更容易把握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更能了解社会需求。以网络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改善传统经济中不合理的因素,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新的格局和新的商机。
4.尊重人性。人类的天然属性就是人性。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都是基于人性的映射。人性的需求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进行变革的首要力量。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是对人性需求最大限度地尊重和维护的结果。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人性的需要与实现。
5.生态的开放性。生态的开放性是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保证。对内优化内部生态,对外有良好的对接、沟通和融合性。“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开放程度决定着行业跨界的能力。“互联网+”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促进了各行业的健康发展,放大了创造力,转化、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
6.万物互联性。跨界需要互联,融合需要互联,创新同样离不开互联。万物互联是未来生活的方式,互联的方式与质量决定着互联的广度、深度及持续性。万物互联增强相互的通信,减少信息的阻塞、迟滞,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为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培养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优势
(一)国家提出了促进创新发展战略
党在十八大立足于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创造力,新产业、新模式、新服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可谓求贤若渴。高校作为培养和输出人才的前沿阵地,应对各种创新要素进行创造性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产生新的功能,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紧紧抓住“互联网+”融合时代的机遇,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二)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具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
早期互联网实现了人们即时社交通信、电子商务、多媒体学习、娱乐及资源共享等功能,而“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运用的综合体现,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和集成、优化与创新的基础上体现人性的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新态势。在社会生活之中,要不断应用创新成果,提升经济的创新力和高增长率。随着人类进入5G时代,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渐普及与覆盖,网络世界逐渐从二维升级到三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都不再是设想,智能应用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有人把5G比作一把数字万能钥匙,可以让万物数字化,让数字技术重塑现实世界,并且实现了万物互联。从现实的物理世界到虚拟现实的数字世界,对各行各业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国目前在5G技术的研发、创新上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既可以提高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学习效率,又为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为保证5G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迫切需要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
(三)跨学科的研究为融合创新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更新了知识储备
近年来,很多重大发现和重要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通过多学科知识交流与渗透。近百年来,41%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研究跨学科领域获得的。党和国家倡导提出新文科和新工科的概念,目的就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运用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会有奇妙的效果,计算机专业人才通过各学科的知识相互借鉴、融合,很多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四)全球化时代为融合创新计算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舞台
目前人类面临特殊时期,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不断加大,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传统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数字经济却一枝独秀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信息技术为动力的新兴经济快速崛起,人工智能领域、新能源领域初露峥嵘。若想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融合创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通过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数字,成为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引擎,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化时代为融合创新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舞台。
四、“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必须明确“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计算机学科为核心,融合多学科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满足“互联网+”时代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新需求。以多学科相互协同,以“互联网+”核心课程为龙头面向实际应用、面向社会、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建设计算机精英人才的教学平台。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精神为教育目标,培养“互联网+”思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断探索、发展、培养融合创新型精英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内涵,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改变“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
(二)健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与发展,要求高校在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时,要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把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前沿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位置,如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模拟、万物互联等技术。满足“互联网+”时代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多学科协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新而实、博而通、少而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时代化、核心化。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要立足于时代的需要,面向未来,确定核心基础课程,同时要兼顾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又不让学生再学一门或多门专业,达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境界。如股票软件,计算机专业人员不需要对股票市场了解地多么透彻,只要开发出供炒股人员使用的各种功能实用的软件即可。设置核心化、时代化的基础课程,同时讲解时代前沿技术,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学到过硬的本领。
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人性化、智能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要做到引导学生客观了解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目前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万物互联时代,核心是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解决相关的实践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今天的代步工具——汽车为例,人性化和智能化尽显。在冬天,人们上班前汽车自动提前启动、加热座椅,甚至自动驾驶到门口接车主上班;车主累了或有工作要忙,还可以切换自动驾驶模式;可以自动根据车主的爱好播放音乐;可以随时监测车主的身体状况,提醒车主去看医生或吃药;可以提前告知车主路况,并给出最佳行驶路线……万物互联的时代,世间万物都可以相互交流,都可以进行信息数据互换,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增广贤文·下集》)的境界。
(三)建设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越优秀的学生越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导。培养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同样要有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优秀的教师总能“润物细无声”地传授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优秀教师懂得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或学习前沿技术,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应该建立培训和再学习机制,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多元化、多学科培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各学科的理论知识。高校计算机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IT行业关注的灵敏度,适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中,“随风潜入夜”般地引用、迁移其他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入教育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解决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平台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却是练出来的。计算机创新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训练。构建“互联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可以从枯燥、抽象的理论中脱离出来,进行实践,验证脑海中的想法或创意。因为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而实践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反思、矫正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应“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在互联网领域的深度合作,或者加强构建实习基地,打造校内外联合实习、校企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多维度的实习,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进而努力地提升自己。
结语
通过系统分析“互联网+”时代内涵,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指导,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特色的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与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了支持“互联网+”思维训练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计算机专业精英人才,可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方向指导,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实际参考。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30期: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探 2022/12/22
- 下一篇:2022年第30期:智能交通类通识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 — 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