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0期:“十四五”时期中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12/22 9:37:02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0期

于海明,崔凌南,王 相,崔珈玮,杨润淇

(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引言

近年来,一些突发危机事件,尤其是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表明我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各大高校在应急管理相关培养目标、组织体系、课程体系、人才队伍和实践培训等方面、缺乏经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努力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提升需依靠应急管理领域高水平人才来实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加快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本文针对应急管理人才无法满足新发展阶段社会需求的问题,分析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了具体应对方案,以期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现状

(一)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应急管理领域存在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据统计,2018年,在政府信息管理体系中从事应急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只有三分之一具有专业背景;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和安全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缺口高达43万人,且现阶段培养出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对应急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能力、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等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国现阶段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供给严重不足。

(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与国家事业的对接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当前,社会日益重视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由应急产业衍生出的市场份额每年超五千亿元人民币,且仍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实现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口问题和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的“双向缓解”。

(三)应急管理知识普及率低下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突发性灾难横亘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如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SARS事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6年“中东恐怖组织炸弹袭击”、2019年COVID-19公共卫生事件、2021年栖霞金矿爆炸事故等,此类人为或非人为的灾难性突发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应急管理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领域人士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抽样调查发现,我国约89%的人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在人才数量上,我国从事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比例较少。例如,大多数西方国家应急消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0.1%,最高达到1.61%,而中国仅为0.015%。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民众应急管理知识普及率低,应急管理方面从业人数少,专业人才匮乏。

二、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特征

(一)学科专业交叉性强

应急管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覆盖范围广、涉及知识综合复杂是学科的突出特点。当前,应急管理学科的专业设置较为混杂,许多高校采取将应急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应急管理教育有名无实。

应急管理专业与工学等其他专业存在较强的交叉性,例如,在工学领域应急技术与管理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在理学领域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属于地质学,而应急管理本身又属于管理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目前,各领域的学科归属、知识结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乃至学制均存在差异,使得各高校制定的应急管理专业标准参差不齐。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我国高等教育为满足“十四五”时期市场经济的需求,应急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向综合性、实用性、交叉性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与交叉的概念较为模糊,目前施行的“大而全”型应急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需求。应急管理专业应以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阶段为整体构架,避免“大而全”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技术和应急管理内容设置有所偏重,重点突出人才实用性和学科促进性,培养的应急管理人才需理解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科学发展规律,掌握预防及救援等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应急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能力,适应“十四五”发展新要求。

三、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比

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在应急管理教育领域具有较成熟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应急管理经验。我国应急管理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学习借鉴美国的经验有利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更好的发展。

通过对中美两国应急管理专业的对比分析,在应急管理课程数量设置中,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为3~10门,平均每所高校5.6门;美国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为8~19门,平均每所高校13.2门。在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数目上,美国高校普遍多于我国高校,其中美国高校普遍开设“应急警报测试”“风险管理”“应急装备”“地图识别与指导”等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而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类似课程较少。表明在我国应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急管理专业课程相对缺乏,数量不足。

为适应“十四五”发展要求,未来我国应急管理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需向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方面倾斜,开设更多诸如“应急警报测试”“风险管理”“应急装备”等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应急管理人才。

四、新时期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建议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实际应急工作水平,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于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置中,极为关键的一步是实践教学,这是连接理论与实际最根本、最有效的桥梁。现阶段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实地教学条件匮乏,实践教学环节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二是教学实践环节之间相互独立且水平较低,无法高质量衔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针对实地教学匮乏问题,可以充分对接与高校合作的相关企业,实现产学研结合,互利共赢。二是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进行应急管理课程相关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所学知识;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借助平台进行紧急情况全过程虚拟现实仿真演练,更安全、便捷、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教师讲解与校企真实演练,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四步走”体系,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衔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管理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为满足“十四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应具备理论型和应用型教师,确保专业基础前沿及科学方法研究背景、工程应用背景教师配备充足,并与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衔接得当;第二,要求全体教师懂政策、守法规、守底线,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涵养高尚师德,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四五”建议指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结构要求,专业发展应以“实用应急”为根本,结合互联网技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设计“知识—能力—创新”结合的“线上+线下”的课程体系,拓展各高校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应用学习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情况分析、方案构建、沟通协调、现场处置等能力,造就“懂数据、会管理、能应急”的专业人才。

(四)完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

在我国教育创新体制的积极作用下,学科专业建设通常与科学研究经费、招生配额相关联,对于无应急管理学科专业的高校而言,项目经费申请困难,办学资金不足。为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以完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促进应急管理学科发展:第一,教育部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应急管理教育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及培养要求等,制定办学条件的基本规定,鼓励各地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发展自身特色,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第二,优化社会评价人才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降低毕业生质量由高校以考试方式进行评价的比重,重视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

五、主要结论

依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新时期国家治理效能将得到新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但现阶段我国应急人才数量不足,应急管理专业建设工作需进一步推进。

第一,我国所培养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尚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应急管理学科存在学科交叉、学科依赖等问题,以“大而全”为主要培养目标,不符合发展所需。

第二,全面考虑新时代应急管理专业发展需求,针对专业现存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开展实践教学,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二是推动“教学产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发展;三是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四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高校办学条件和人才毕业条件,鼓励高校结合自身情况,特色办学。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