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探索与总结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13 16:22:43

[摘 要]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起,由国务院倡导,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单位和省级人民政府,以“互联网+”为主题,已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已经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双创全球盛会。通过对历届大赛进行梳理,提出“一条主线、两个维度、三个目的”的认识,对高校如何有效备赛的八点思考,以及顺应新发展格局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贵州师范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省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15);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基层党建创新活动立项B类重点项目“实施‘培优计划——提升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党员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度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201902172004)

[作者简介] 齐 松(1983—),男,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3-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2-24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引导学生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追求较高质量的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1]。

一、对大赛的再认识

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各级、各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达200余项,但“互联网+”大赛无疑是竞赛级别最高、参赛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转化效果最佳的创新创业竞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和《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名单》中,一直高居首位,所占评估权重第一。

(一)大赛贯穿“一条主线”

在2020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教育领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全面聚焦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主基调的扶贫战役,青年学生用青春行动和创业活动助力精准脱贫扶贫和乡村振兴。笔者学校的“樱桃缘——互联网+助力‘黔货出山和‘脱贫攻坚的新模式”项目,以贵州深度贫困县纳雍县“玛瑙红”樱桃为产品,通过改良种植技术、研发保鲜技术、革新包装工艺、发掘销售渠道,成功创建了“小米樱”樱桃品牌,帮助优质黔货走出大山,助力家乡脱贫攻坚。

(二)从“两个维度”认识大赛

第一个维度看,大赛是聚合资源的平台。目前国内主要创新创业赛事聚拢了海量资源,各个大赛聚焦不同细分领域,突出办赛特色,各有特点,但像“互联网+”大赛一样,每届结合承办地省级人民政府的区域文化和特色,以一项主体赛事,同期开展多项活动的实属不多。笔者认为创业活动是在创业精神驱动下,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和开发的活动过程,是创业者主导下高度综合的不确定管理活动。

第二个维度看,大赛是展示成果的舞台。多个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对高校、项目团队、品牌、产品等都非常重要。一是对学校。大赛早已不仅仅是项目团队之间的较量,已经成为“学生、学科、专业、学校、校友生态圈、项目所在区域区位相对优势”综合实力的展现[2],不少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新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希望通过大赛积累社会声誉和美誉度,赢得政策倾斜,提高招生质量。二是对项目。历经大赛打磨项目商业模式,对接各种创业资源,借助大赛巨大的曝光量,助力项目推广传播、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商业生态。三是对项目团队。大赛是一堂最具特色的创新大课,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3]。四是对创投机构,高校渠道,优质项目百里挑一,专家评审有一半以上都是创投机构负责人或天使投资人,在大赛后期投资和孵化了一大批高质量参赛项目。

(三)大赛要实现的“三个目的”

1.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4]。实现了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全链条、全覆盖,努力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2.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大赛的举办,既充分展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又倒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3.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大赛打造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一极”,推动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有力深化了高校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合作,加速“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对备赛的再思考

因第六届“互联网+”大赛目前正在公示和信息核对阶段,笔者以第五届大赛数據进行分析。从大赛公布的获奖名单(不含萌芽版块)看,国赛各赛道共设置奖励数量1328项,其中金奖121项,银奖286项,铜奖921项,分析获奖比例和获奖概率,真是百千万中选其一,竞争非常激烈,大赛可谓是创新创业竞赛中的“奥林匹克”。

从表1《第五届全国总决赛各省(市、区)获得金奖总数情况》分析,国赛金奖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强省,除了所在省部属高校和“双一流”高校聚集外,这些省也非常重视大赛,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两个维度都在发力。笔者经过调研和实际工作体会,这些省主要有如下措施,加强大赛组织领导协调,整合省内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激励,指引更多的创投机构成立创业基金扶持参赛项目落地、孵化、发展,举办省级多期“互联网+”大赛训练营和师资培训班,广泛开展大赛交流总结表彰活动,成立创新创业研究机构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等等。

从表2《第五届全国总决赛各高校获得金奖总数情况》分析,浙江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同时是主办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更加重视大赛的组织和项目备赛。赢得金奖数量前列的高校几乎都是部属高校和“双一流”高校,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有相对优势。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创新创业部门有关负责人的访谈,发现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体制、政策激励、师资队伍、课程打造、平台建设、参赛选题、团队组建、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大量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优质案例,值得其他参赛高校学习借鉴。结合调研访谈和工作体会,对高校如何有效备赛提出八点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设置创新创业工作机构的接近500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创新创业工作内容分散在多个部门,多头管、整合难的问题,但仍有不少是设立在教务部门或团学部门内部,机构未单列、职能不明晰、工作经费少。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组建创新创业学院,作为独立设置、职能明晰、编制固定、专项经费保障的单位,按实体机构运行,可以是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双重职能[5]。

2.形成机制联动。创新创业学院作为独立设置的常设单位,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的秘书处,对内加强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统筹,形成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教务部门、招就部门、团学部门、科研部门、人事师资部门、成果转化部门、大学科技园、研究生(本科生)院(部)、校友会等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汇集学校整体力量推进改革、申报项目、抓实工作。

3.出台激励政策。政策指引应当面向三个对象。对院系,从学校层面出台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办法,明确组织实施主体、理顺工作机制、竞赛级别认定、教学工作量认定、成果奖励标准、有关经费保障等关键内容。对教师,笔者所在高校出台有关文件,在职称评聘中明确正教授、副教授的职称晋级必须以第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学生在已认定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中获得一定级别的奖励。对学生,笔者所在高校出台《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和实施细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刚性修读学分,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学技成果等途径修读创新创业学分,并在评优评奖、推免保研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

4.强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主要分为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两个群体,大赛需要的是学科交叉、视野开阔,既精通竞赛研究,有技术背景和项目指导实践经验的校内指导教师,又需要洞悉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创业管理和融资谈判实战经验的校外双创导师,必须汇聚两个群体,多措并举,逐步形成一支“善管理、有科研、会教育、办企业、搞投资、能孵化”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5.打造双创课程。当前双创课程的分类不尽统一,比较普遍的认识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交叉学科、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这种路径,学校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等方面课程,是目前最普遍、最有效的做法。

6.打造双创平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需要厚植培育土壤,一批学科交叉、开放共享的探究性双创平台,是培育优质项目、培养优秀学生必备的养料。贵州师范大学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是贵州贵安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支撑和重大平台,按期圆满完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重大双创项目建设,以优秀成绩完成贵州省本科高校首批“双一流”一流平台重点项目结题,在教师节之际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天文台来校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

7.整合双创资源。需要将学校分散在各单位,师生间的优质项目挖掘出来,搭建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或指导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教师库+参赛学生库+项目库+企业导师库+开放性创新创业实验室库+路演库+视频教育网”等[6],提供资源互联、信息对接平台。

8.营造良好生态。“互联网+”大赛是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牛鼻子,大赛前后及时做好培训和总结工作,大赛训练营、政策宣讲团、创业英雄会等是有效的办法,把双创生态营造好了,大赛的传承与奖项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

三、对大赛的未来展望

笔者认为,“互联网+”大赛是中国高校创新能力的蓄水池,也是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练兵场,大赛举办六年来,创新发展动力澎湃,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3],一个个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项目,让青春激昂、青年瞩目。一是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项目遴选和培育。三是以大赛为抓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7]、以赛促创、以赛促改,高校把大赛的成果、经验以及

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实践环节等,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剑,任平.“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备赛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19(35):11+20.

[2]刘永强,蔡旻俊,史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基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1):76-88.

[3]大学生创新动能从何而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观察.[EB/OL].(2019-10-17)[2020-01-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

57/jyzt_2019n/2019_zt28/2019_zt28_mtbd/201910/t20191017

_404097.html.

[4]介紹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关情况.[EB/OL].

(2020-11-11)[2020-01-22]. http://www.moe.gov.cn/fbh/live

/2020/52651/twwd/202011/t20201111_499407.html.

[5]齐松,周勋,李帆,等.构建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0-13+21.

[6]谭晋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7(9):133-135.

[7]吴爱华,候永峰,郝杰,等. 以“互联网 +”双创大赛为载体深

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QI Song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Deep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urgent need for China to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upgrading of the econom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higher-qua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Since 2015, advoc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everal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with “Internet +” as the theme, has successfully held six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The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platform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 global ev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the previous  competi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one main line, two dimensions and three purposes”, eight points of ideas on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prepare for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adapting 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