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探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9期
李艾芳,赵宗涛
(西安思源学院 a.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b.教务一处,陕西 西安 710038)
引言
高校在推进互联网教育进校园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在互联网影响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情况下,高校应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促使学生投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学习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教育的情况是部分学生沉浸在互联网世界中,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受到了影响,网瘾导致学生没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加之一些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出现逃课与早退等现象,进而荒废了学业。长此以往,这种状态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因此学校与教师应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高校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展开正确的引导,减少其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建设更加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对信息的辨识能力。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一)海量内容影响学生的信息辨识
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正因网络的不良环境而朝消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学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是手机与电脑等电子设备,在这个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有些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沉浸其中,缺少正常的社交,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与积极情绪,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因其不能有效对信息做出分辨,也无法消化大量的内容。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经常会承受许多心理压力,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沉浸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大学生还未进入社会,其经验阅历较少,无法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分辨相关信息,也无法克服心理问题,最终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崩塌,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重视,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管理。
(二)虚拟网络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在互联网中进行沟通与交流,仅依靠文字无法切实体会到相互的情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想在网络中对他人倾诉,但网络不能直观地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在互联网另一端的人也无法感受对方的内心情感。学生在寻求网络帮助时,有时无法获得同情与帮助,甚至还会遭到他人的嘲笑,出现网络暴力的情况,导致学生在情感方面逐渐迷失自我,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产生怀疑,出现情感异化的现象。此外,高校虽然是集体式生活,但网络平台的出现大幅度地减少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交流,阻碍了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建立,学生在校园中无法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去责任化的网络特征也在近年来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开展引导诈骗,不仅暴露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了伤害及损害。一些学生在互联网上被欺骗后,将情绪带入现实生活中,对真实存在的人不信任、不交往、多猜疑,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丧失对人的信任,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依旧沿袭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教学安排,无法对新时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部分高校在设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以调节与疏导学生的心理情绪为目标,而不是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学校与教师需要对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中产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研究,虽然每个阶段的主体都是学生,但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例如,一名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其会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无法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的新环境;大二学生一般是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学业相关的问题;大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体现在无法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毕业与就业问题上。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校与教师要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以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缺少专业素养
目前,教育部下达的相关文件要求学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来配备心理教育专业教师,但大部分学校没有满足这一要求。大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只有辅导员独自负责心理疏导工作,而辅导员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此以往部分辅导员也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在招聘心理教育专职教师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财力,学校招聘到的相关教师专业水平较差,无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关。目前社会上没有一系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证书,相关的专业工作人员也无法分辨出哪一名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在心理学相关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大多数人所学的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关联,不仅如此,这些考证人员在学习时所接受的知识也相对陈旧,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对象要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开展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多,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在学校内工作的相关教师更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高校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对象应是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在校生,若只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其他学生的内心情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移动互联网视域下,一些存在网络心理疾病的学生也应被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要进行引导工作,尽量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根据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改变,对于学生心理教育管理方面,其主体始终都应是全体大学生,而不是针对一部分学生。学校与教师要梳理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预防其他学生出现类似的心理问题,以此为基础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若要构建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基础性目标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与全面发展理论等指导思想。除此之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还要在创造性、审美能力与基础生存能力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育。对于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教师需要针对这些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对其在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心理干预,尤其是在这些学生想做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事情时,教师要预防该问题的出现,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加强该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其进行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可以保持其良好的心理状态,但个别学生依旧会对一些问题产生困惑,影响到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若要建设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必须要站到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立足于新时代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移动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以这些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水平,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最高层次的需求。
(三)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根据不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发展目标,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充分了解不同阶段与不同状态下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测试与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了解大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类型,在后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与教师能更具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规划帮助教师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帮助,而学校自身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而不是让学校与教师对其进行过多的心理干预,学校只需将所能利用到的资源用来帮助学生,让学生发挥出其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基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中,许多企业与院校都建立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评量表,评量表中涵盖了学生在互联网中做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与心理测试成绩等,这些资料储备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这些资料来建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一些情况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四)积极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相关内容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连续多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如《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相关专业的学者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需要涵盖人格教育、情绪调整与适应性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互联网满足自身需求。作为一名心理健康专业的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对网络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刻了解,自觉遵守相关网络平台的规范,只有教导者能够做到相关问题的认知,被教导者才能紧随教师的脚步;深刻地理解网络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即使处在网络中,也要合理合法地保护自身的权益,加强保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评价工作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关心理评价的工作环节一直被学校与教师忽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与教师没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方式注定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改善当前互联网对学生的侵蚀,无法保证学生以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学校中进行人际交往与学业发展。以高校中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为基础,结合互联网的时代性与各方面因素,评价工作能更加完善且更具针对性。不仅如此,信息来源的渠道非常广泛,通过互联网的资料库取得相关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教育部门所规范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等,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察指标体系,有序开展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具备了“双刃剑”的特点。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高校应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影响。学校与教师需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更多地考虑能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设置更加合理的教育方案,提升专业综合水平,科学完善心理评价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校园人际交往与学业发展,为培养更优秀、综合能力更强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以“两课堂”为背景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高 2022/12/13 - 下一篇:管理学科“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