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以“两课堂”为背景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高等数学”为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12/13 9:06:5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9期

刘 燕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一、问题提出

1.教学现状。随着《关于进一步规范自治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新教厅办〔2019〕151号)的颁发,新疆各职业院校均对“高等数学”的课时量进行了压缩。为了掌握我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本研究制定了两份问卷:问卷一:遵循够用的原则对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进行了调研;问卷二:对我院2020届大一学生的生源构成、数学基础、学习习惯等进行了调研。问卷一的结果显示专业需求不一,内容多而分散;问卷二的结果显示生源类型较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热情不高。

2.混合式教学研究进展。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新形态,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力点,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在线教学已成为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助推和实际情况的需求下,近几年混合式教学模式风起云涌。郑静指出,目前有近70%的国内高校教师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混合式教学。诸多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持有自己的观点和模式。邓辉文等提出混合式教学应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张国东提出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施“三课安排”辅助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文献从理念、内容、策略等方面对混合式教学加以全面创新性的阐述,但并未对学时少、内容多“供不应求”的客观事实加以研究。本研究根据这一现状,通过思路拓新、模式创新、实践立新、成效验证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思路拓新

1.更新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元认知发展规律,落实课程教学目标,主动对接各专业对数学教学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模块化为设计重点,探索构建“两课堂”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2.优化课程目标。“高等数学”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优化课程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树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理念。

3.重组教学内容。根据调研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重组,整合内容,突出重点。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既满足分专业定制化的教学需求,又兼顾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本着线下不足线上补的理念,项目组把“高等数学”整合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部分。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微积分及其应用;专业模块包括多元函数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

三、模式创新

1.概念界定。“两课堂”为背景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混合式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着眼“高等数学”教学基础知识普及(第一课堂),对接专业系部现实“个性”需求(第二课堂),整合教学资源,盘活系统要素,形成稳定高效的“高等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2.模式构建。以线上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在研项目为抓手,构建以基础模块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专业模块为主的第二课堂,深耕第一课堂,补全第二课堂,丰富内容,关注差异,突出层次,注重全面,强化素质,兼顾教与学,凸显双元性。

3.目标预期。以学生为中心,重塑知识体系,打造第二课堂来缓解课时不足、内容不够、需求不一的教学压力。构建“两课堂”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力求达到培养目标具有综合性和高阶性、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教学形式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实施过程具有主导性和主体性、评价方式具有多维性和多元性,打造体积小、容量大、“两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图1 以“两课堂”为背景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实践立新

(一)第一课堂教学实践

依托职教云创建课程,设置“两课堂”,导入学生信息和教学资源,布置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

1.课前预学。本阶段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学相关内容,是知识吸收的“预热”过程。(1)发布资料。教师对授课学生、教学环境、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构建并发布导学信息和学习资料(基础模块的视频、课件、测验、设疑问题和调查问卷)。一般情况下,导学资料应提前一周发布,通过学习群明确任务要求,提醒学生完成课前教学安排。(2)反馈情况。学生接到平台发布的学习任务后,根据任务单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在线学习,并提交反馈单,反馈单中包括学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学习困惑、有什么新的学习需求和了解意愿等。(3)完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单的情况,归纳梳理疑难要点,分析评估学习基础,调整教学方法,突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脉”,精确“问诊”。

2.课中研学。课中包含了线上教学“课中”环节和线下课堂教学两部分,本阶段是知识内化的“淬火”过程。(1)“点对点”答疑。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讨论题的形式发布有疑惑的知识点,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发布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在线下课堂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问题,在课堂和课中“十分钟”适时进行“点对点”答疑,研究探讨,消除困惑。(2)“面对面”辨析。针对课堂教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深度参与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讨论中,教师应当注重因势利导、适时引导,既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又不偏离主题,“谬以千里”,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有效的讨论成果。(3)“键对键”PK。在课堂中,教师可择机在线发布相关知识点和问题,设置个人或小组进行线上PK,以期达到强化重点、激发兴趣的目的,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判定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教学环节无缝衔接,“人机”自由切换,真正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

3.课后固学。本阶段是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学习群进行师生互动巩固知识的定型过程。(1)速“批”作业。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要及时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认真浏览,尽快批阅,及时反馈,以便发现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查缺补漏,深化巩固。(2)常“辅”后进。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教师据此区分层次,划分组别,突出“后进”群体,制订辅导计划,以求平衡发展,共同进步。(3)精“考”要点。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可适当开展线上线下的“小问答”“小挑战”“小对决”等测试,突出重点,力求少而精,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要点,查找短板弱项。

(二)第二课堂教学实践

第二课堂专业模块内容主要以学生线上自学为主,结合专业特点,组合知识板块。

1.紧盯需求开发教材。根据各专业需求差异,整合教学资源,组合不同板块,以系部为单位开发线上“活页式”电子教材,创建或优选教学资源,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2.瞄准进度设置内容。根据专业和第一课堂教学进度,在职教云平台上的“三课”教学环节中进行与第一课堂线上同样的设置。课前:设置学习任务单、视频、课件、教案、测验、问卷和反馈单;课中: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设置“讨论题”“头脑风暴”、测验、提问等;课后:设置作业、考试和教学评价,学生按时间节点完成。

3.着眼疑难融合互补。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设有“课中十分钟”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动态数据,将第二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以讨论题或其他形式嵌入第一课堂“课中十分钟”,进行讨论和多层互动,并分享交流,解决线上“课中”的疑难点。

本项目实验班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该专业需要大量的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知识。项目组根据专业需求,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根据第一课堂的授课进度适时在职教云的“三课”中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三课”的评价数据,经统计分析找到疑点和难点,通过“两课堂”评价数据发现其相关性及诊断问题的存在,从而调整优化教学模式。

五、改革成效验证

(一)横向对比

以2020—2021学年第2学期为例,数媒2132(44人)为实验班,机制2131(47人)为对照班,实验班按新模式授课,课程结束后,通过数据分析,结果见图2和图3。由图2、图3对比可知,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动机、成绩等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图2 2020—2021学年的第2学期两班各要素对比

图3 学习态度倾向度对比

(二)纵向对比

通过对实验班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的“高等数学”期末成绩与2021—2022学年第1学期的专业课期末成绩相关性分析对比发现,本班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与高等数学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班2020—2021学年第2学期高等数学期末成绩与2021—2022学年第1学期专业课期末成绩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知:(1)“高等数学”和“计算机英语”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26,接近于0,且p值为0.421>0.05,说明“高等数学”和“计算机英语”之间不相关;(2)“高等数学”和“数字影像处理”“三维动画”“Flash动画”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723、0.825、0.744,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高等数学”和这三门专业课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进而证明以“两课堂”为背景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结语

以“两课堂”为背景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内生动力,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有效解决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现状探索了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